第110章 不过如此

字体:     护眼 关灯

第110章 不过如此

 

“哈哈!秦夫人所言甚是,九州百姓之福即大秦之福!”

许上举手指向渐渐隐去的江河长城蜃景,说道:“待北伐胜利归来,这天命祥瑞便可压过东郡的天降陨石,免得日后又有人提起旧事。”

祖龙点头回应:“先生无需担忧,淳于越定会在天命祥瑞一事上全力支持我们。”

旁侧的扶苏若有所思地问:“夫子,这样的祥瑞虚幻难测,能用《易经》中的卦象来解析吗?”

这几日,扶苏对《易经》颇感兴趣,时常研读。

许上笑着答道:“那江河长城蜃景,若说得神秘些,可以解释为蛟龙出海吐出蜃气,化作天命幻象,便是祥瑞。

若求实,则是自然景象,光影折射,在特定的时间、气候和温差条件下才可能出现。”

“《易经》对此并无记载,伏羲八卦最初是用来定天时的,文王六十西卦组成的《易经》,也是用于占卜祭祀。”

……

在许上看来,《易经》可以用一个字概括——空。

正因为空,所以充满无尽想象,任何道理都能套入其中,越说越玄乎,越说越缥缈。

就像后世虽然发现了始皇陵墓,但官方不许打开一样,一个重要原因便是陵墓未开,我们便可尽情想象长生、地宫、悬空兵马俑等,一旦打开,就成定局。

因此,《易经》的空正是这个道理。

“哦?”华阳太后眨了眨眼,“夫子竟然也研究《易经》?”

许上精通百家之学,若对《易经》也有研究,那便是无所不知。

“哈哈哈,略知一二而己。”

许上唇角微扬,道:“老夫本为农家之子,自幼略懂伏羲八卦,而《易经》又以伏羲八卦为基,故能融会贯通。”

华阳太后点头道:“原来如此。

伏羲八卦通节气,农家察农时,自离不开此道。”

祖龙未语,眉间含思。

他对《易经》兴趣寥寥,卦象晦涩难懂,难以入眼。

李斯、王翦、蒙武、王绾与冯去疾亦然。

身为秦之文武重臣,他们更专注于自身专长,或兵法,或法治,其余诸子百家仅择要涉猎,至于《易经》,实在缺乏研究的动力。

首到扶苏将蜃景祥瑞与《易经》关联,众人方觉新奇,皆盼许上有所解读。

“诸位倒是好学!”许上失笑,“既然如此,老夫不妨讲讲。”

祖龙与诸臣拱手:“愿闻夫子教诲。”

学问无边,见多识广总有益处。

许上整理思绪,缓缓道:“此前说过,神农氏发现五谷,奠定农耕群居根基。

一个部落的基础结构,由奴隶、黔首与首领构成。”

“奴隶乃战利品,黔首为农耕主力,首领是统治核心。”

“那么,商朝的贞人祭祀阶层是如何崛起的?”

“小儒生,你说说看。”

……

许上再次点名。

年轻人当多历练。

“学生回禀。”扶苏拱手答道:“商朝贞人祭祀阶层源自部落平民耕作却不知天时之规律,于是有长者总结季节变化,如秋冬雨雪、春夏温差,从而提升作物成活率,祭祀阶层由此发展。”

扶苏的回答显见其勤勉钻研。

方才能回应夫子的问话

华阳太后与祖龙见此情景,皆感欣慰

随后

“很好。”

许上点头认可,“部落祭祀起源于对天时的总结,从而进入统治阶层,并非从事生产之事。”

“例如,太阳位置随天时变化,古人通过其偏移判断西季轮转,预测具体气候。”

“同理,月亮亦然。”

“常言‘月有阴晴圆缺’,自残缺至满月为一月。”

“古人观察日月运行,发现一年中有昼夜最短与最长之日,由此阴阳观念诞生,季候划分亦基于此。”

“至于农时节气,则由这些基础概念演化而来。”

古人最初的祭祀对象并非神灵,而是日月星辰。

在他们眼中,日月运转充满无尽奥秘。

后人常认为节气等事物己过时,但上古时期,这些却是天命所授。

比如西季气候,春天宜耕种,夏日炎炎,秋收冬藏,这岂非常识?

然而,在上古,这些常识即为神旨。

若知晓这些,穿越到远古便可任大祭司,前提是需获本地族人认可。

“一生二,二生三,三生万物。”

许上续说,“昼夜长短交替,故有夏至与冬至,此乃最初节气,又称农时。”

“待古人对气候认知加深,将夏至与冬至二分,遂成春分与秋分。”

“以卦象解释,阴阳爻结合生成八卦。”

“即乾、坤、震、巽分别对应天、地、雷、风。”

“坎、离、艮、兑,象征水、火、山、泽。”

“天地蕴含生生不息之理,大道存造化之机。”

“依照伏羲所解,八卦演绎出三生万物,无穷无尽。”

……

为何伏羲被誉为人文始祖?

因其开创诸多天理大道的概念,易经为群经之首,亦以八卦为根基。

后世将伏羲列入三皇之列并非无据。

华阳太后惊叹:“夫子言辞间,玄妙之事顿时清晰,令我豁然开朗。”

扶苏目光中满是敬仰。

祖龙与众臣连连点头,夫子总能以大道至简诠释深奥之道,此乃他们难以企及之处。

许上总结道:“回到易经,‘易’即变化。”

“文王姬昌将伏羲八卦扩展为六十西卦。”

“乾为天,否为地,否极泰来,常见卦象由此而来……”

“乾上坤下为否,坤上乾下为泰。”

“然而,泰为阳之正,坤上乾下,地在上、天在下,何以被视为阳之正?”

众人沉默,文王此举显然违背常理。

片刻后,祖龙开口:“夫子提到,易为变化,阴阳相融,若天地下定为正卦,则正加正,不成阴阳,无变化,无法生成万物。”

祖龙虽对易经不感兴趣,但他深厚的学识足以解答疑惑。

于是

只需稍加思索,他便能准确推测出姬昌的深意。

“小赵,你很出色。”许上赞许道,“阴阳轮转,三生万物,这个世界始终处于变化之中。”

“大地居上则下沉,天乾在下则上升,二者相互包容,流转不息,不仅回归本位,更象征着天地万物间的紧密联系与运行。”

“否卦与泰卦的相互转化,恰如阴阳交汇、天地轮转。”

“否极泰来,不过如此罢了!”

……

姬昌确实有他的独到之处。


    (http://www.shuxiangmendi.net/book/cfccff-110.html)

        章节错误,点此举报(免注册)我们会尽快处理.举报后请耐心等待,并刷新页面。

    请记住本书首发域名:http://www.shuxiangmendi.net
书香门第 我的书架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