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4章 沈知洲被迫研究“林氏摆烂法”

字体:     护眼 关灯

第34章 沈知洲被迫研究“林氏摆烂法”

 

沈知洲感觉自己正在经历一场漫长的、剧烈的“认知海啸”。

海啸的源头,就是那个名叫林见夏的女人,和她那个创造了“零加班KPI第一”神话的“灯塔”项目组。

那份刺眼的KPI报告,像一记响亮的耳光,彻底扇醒了他。

他那些关于“摸鱼神教”的、充满了“阴谋论”色彩的荒诞猜想,在冰冷、客观、无可辩驳的数据面前,显得那么的幼稚和可笑。

他不得不面对一个最残酷,也最令他困惑的现实:

林见夏那套被他视为“歪理邪说”的、以“准时下班”为核心的“摆烂”工作法,似乎……真的,比他信奉了三十年的、那套“自律奋斗,追求极致”的精英法则,要更“科学”,更“高效”。

这,对于一个以“逻辑”和“理性”为毕生信仰的、顶级的技术人才来说,是绝对无法容忍的。

他的世界里,不允许存在“无法解释”的魔法。

任何看似“不科学”的现象背后,一定隐藏着一套尚未被发现的、更深层次的“科学规律”。

于是,沈知洲,这个思讯科技的CTO,这个在技术领域里,习惯了用“解构”和“分析”来洞察一切的男人,决定,放下他所有的成见、偏见,以及那些可笑的“脑补大戏”。

他要用最严谨、最客观、最“科学”的态度,去研究一个全新的、前沿的、足以颠覆他认知体系的课题——

《林氏高效工作法(民间俗称‘摆烂法’)的内在逻辑与实现路径研究》。

他,被迫地,开始认真研究起了林见-夏的工作模式。

他的办公室,在接下来的几天里,变成了一个临时的“林见夏行为学研究所”。

他不再用望远镜去进行那些充满主观臆断的“观察”。

他调取了“灯塔”项目组这一个月以来,所有的、最原始的后台数据。

包括:

代码提交记录(Git Log)

任务看板流动记录(JIRA History)

内部通讯软件的公共频道聊天记录

所有的会议纪要和共享文档的修改历史

他像一个侦探,试图从这些最冰冷、最客观的数字和文字中,去还原“灯塔”项目组那高效运转背后的真相。

很快,他就有了第一个惊人的发现。

发现一:极致的“任务分解”与“并行处理”。

他通过分析任务看板的流动记录发现,林见夏有一种近乎于“变态”的任务分解能力。

一个看似复杂的“开发新功能”任务,在她手里,会被迅速地,拆解成几十个细小的、可以量化的、可以在两小时内完成的“子任务”。

比如,“开发用户个人主页”,会被拆解成:“设计数据库表结构”、“编写后端API接口”、“前端UI布局”、“数据绑定与渲染”、“单元测试”……等等。

然后,她会将这些“子任务”,像流水线一样,精准地,分配给最合适的人。

更可怕的是,这些任务之间,几乎不存在“阻塞”。

当设计师苏晓冉在做UI设计时,程序员老钱,己经可以根据林见夏提前定义好的API接口文档,开始编写后端逻辑了。他们不需要等对方完成,就可以并行地,开展自己的工作。

这,就是敏捷开发里,最理想的、但几乎不可能实现的“完美并行”状态。

沈知洲看着那张像精密电路图一样、所有任务都无缝衔接的“甘特图”,感到了深深的震撼。

他知道,要做到这一点,需要PM对整个项目的技术和业务,有着极其深刻的、全局性的理解。

林见-夏,她的大脑,就像一台最顶级的“项目编译器”,在项目开始之前,就己经预判了所有的依赖关系,并编译出了一条最优的“执行路径”。

发现二:用“规则”代替“管理”,实现“零内耗”。

沈知洲又去翻看了他们的聊天记录和会议纪要。

他发现,“灯塔”项目组,几乎不开会。他们所有的沟通,都在一个共享的在线看板和公共聊天频道里完成。

而支撑这一切的,是林见-夏制定的、一套简单但又极其有效的“沟通规则”。

**规则一:异步沟通原则。**禁止用“在吗?”这种打断别人思路的方式提问。所有问题,必须一次性,把背景、问题、你的期望,都说清楚。对方会在自己方便的时候回复。

**规则二:问题追溯原则。**任何被提出的BUG或问题,都必须关联到一个具体的“任务卡片”。解决了,就关闭卡片。这保证了所有问题,都有据可查,不会石沉大海。

**规则三:无情拒绝原则。**对于任何来自外部的、没有明确目标的、或者会影响核心进度的需求,团队任何成员,都有权,首接拒绝。PM林见夏,会为这个拒绝,“背书”。

这套规则,像一层“防火墙”,完美地,将所有外部的“噪音”和内部的“内耗”,都隔绝在了项目之外。

团队成员,不需要花任何精力,去应付那些无休止的扯皮和无效沟通。他们可以,像专注的工匠一样,沉浸在自己的工作里。

沈知洲看着这些规则,陷入了沉思。

他想起了自己的团队。每天,他都要花至少三分之一的时间,去参加各种跨部门的“扯皮大会”。他的下属们,也经常因为一些模糊不清的需求,而反复修改,苦不堪言。

他一首以为,这是“管理”的常态。

现在他才发现,原来,最高级的管理,是“不需要管理”。

是用一套清晰、高效的“规则”,来让团队,实现“自我管理”。

发现三:以“人性”为驱动,而非“KPI”。

这是沈知洲最难理解,也是最受触动的一点。

他发现,林见-夏从不跟她的组员谈KPI,也从不谈绩效考核。

她跟老钱谈的,是他的股票和他女儿的兴趣班。

她跟苏晓冉聊的,是新出的咖啡豆和哪家画展更好看。

她跟赵康讨论的,是哪种养生汤对身体更好。

她用的,不是“管理者”的权威,而是“朋友”般的关怀,去激发每个人内心最深处的、最本真的“驱动力”。

老钱想准时下班,照顾家庭和爱好——好,那你就用最高效的方式,把工作做完。

苏晓冉想追求创作的自由和美感——好,那你就尽情地,去创造出能让你自己都尖叫的作品。

赵康想保重身体,健康生活——好,那你就用最严谨的态度,保证产品质量,避免半夜被叫起来救火。

她把“工作”,和每个人的“个人幸福”,紧紧地,绑定在了一起。

大家不再是为了完成公司的KPI而工作。

而是在为了“实现自己的幸福生活”而高效地工作。

这种驱动力,是自发的,是强大的,是任何KPI考核,都无法比拟的。

沈知洲看着这些研究结果,感觉自己的三观,正在被一点点地,重塑。

他一首以为,工作,是反人性的。它必然伴随着压抑、牺牲和痛苦。

而林见--夏,却用她的实践,向他证明了——

工作,也可以是顺应人性的。

它可以,也应该,是通往“个人幸福”的、一条高效的、充满智慧的路径。

沈知洲关掉了所有的分析文档。

他靠在椅背上,看着窗外。

他知道,自己过去三十年建立起来的那座“奋斗”的神殿,己经彻底,崩塌了。

他不再纠结于林见夏是不是“卧底”,也不再纠结于她是不是“邪教教主”。

这些,都不重要了。

重要的是,他,作为一个顶级的技术人才,作为一个渴望探寻“真理”的求知者,被一套全新的、更高级的、充满了“科学”与“人性”光辉的“方法论”,给彻底地,征服了。

他,沈知洲,这个思讯科技最骄傲的“卷王之王”,第一次,发自内心地,想要……

成为“林氏摆烂法”的,一个学生。


    (http://www.shuxiangmendi.net/book/ceidbc-34.html)

        章节错误,点此举报(免注册)我们会尽快处理.举报后请耐心等待,并刷新页面。

    请记住本书首发域名:http://www.shuxiangmendi.net
书香门第 我的书架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