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2章 衣缕惊澜

字体:     护眼 关灯

第22章 衣缕惊澜

 

【现代线·服装工艺室】

清晨的阳光透过工艺室的落地窗,在打版桌上投下菱形的光斑。江锦华用银针将一张照片——里面是泛黄的1926年《良友》画报内页图片别在人台上,画报里穿着倒大袖旗袍的仕女正对着现代人台微笑。

"你看这个腰线。"江锦华用炭笔在雪纺面料上画出一道流畅的弧线,"二十年代刚开始收腰时,裁缝们还不敢收得太狠,怕被骂伤风败俗。"

李晓琳正往人台上别珍珠扣,闻言噗嗤笑出声:"现在看这算什么收腰啊,简首像个面粉袋子。"她突然压低声音模仿老学究,"女子束腰,有伤风化!"两人笑作一团。

不过1924年的《妇女杂志》记载过,当时上海时髦女性为了穿收腰旗袍,可是要偷偷在腋下缝暗扣的。

江锦华的手指无意识着面料边缘。昨天在博物馆看到的藏青缎面旗袍突然浮现在眼前——那件1927年的文物腰身己经收得极漂亮,下摆却还固执地保留着三寸宽的传统镶滚。

"我想试试这个。"她突然抓起剪刀,利落地将准备好的真丝绡裁成不对称下摆。

江锦华己经翻开笔记本,指着昨天临摹的文物结构图,"你看,我们用热熔衬和3D打印网格......"

江锦华将两件半成品旗袍平铺在打版桌上。面料在阳光下泛着温润的光泽,牙条包边在边缘勾勒出精致的轮廓。

"你看,这两件我都做了胸省转移处理。"江锦华指尖轻点衣片上的结构线,"第一件在侧缝拼接了蕾丝,第二件在后背加了镂空纱的拼接——这样既保留旗袍的修身感,又能增加透气性。"

李晓琳凑近细看,手指抚过细腻的牙条包边:"这个工艺用得真讲究,完全是老裁缝的手法。"她突然笑起来,"要是让二十年代那些老师傅看见,怕是要瞪大眼睛——原来旗袍还能这么做?"

江锦华也笑了,拿起一件半成品在人台上比划:"那时候的旗袍刚开始收省,女性还在适应这种展现曲线的剪裁。现在我们把省道转移,再融入现代拼接,就像......"她顿了顿。

江锦华的眼睛亮了起来。她拿起炭笔,快速在草图上修改:"那我们可以更大胆些!这件后背的拼接可以延伸成几何线条,就像......"

"像把时光的碎片缝进衣服里。"李晓琳接话,两人相视一笑。

阳光渐渐西斜,工艺室里只剩下缝纫机规律的哒哒声。两件旗袍渐渐成型——一件在侧缝若隐若现的蕾丝拼接,如同旧时光里透出的新意;另一件后背的几何镂空,则像是用现代语言书写的传统诗篇。

江锦华抚平最后一道牙条,突然想起博物馆里那些泛黄的老照片。照片里的女子们穿着初现曲线的旗袍,眼神里既有羞涩又有坚定。而现在,这些跨越百年的设计对话,正通过她的针线,继续讲述下去。

【民国线·1926年春女校】

雨丝沾湿了女校的砖墙。阿棠抱着算术本穿过长廊,蓝布旗袍下摆扫过潮湿的青砖。教室里传来赵校长讲解《木兰辞》的声音:"万里赴戎机,关山度若飞......"

"老师!"一个女学生追上来,递过绣着紫藤的手帕,"您袖口沾到墨水了。"

阿棠道谢时,瞥见走廊尽头闪过宪兵的皮鞋。她神色自若地翻开算术作业本,红笔在某个学生的分数旁顿了顿——"95分"的"5"字最后一勾拖得格外长。等皮靴声彻底消失在楼梯口,她才用铅笔在演草区极轻地点了个小数点,墨迹淡得几乎看不见。

【沈氏裁缝铺】

裁缝铺后院,林知微正教阿桃熨烫一件阴丹士林布旗袍。蒸汽氤氲中,她看向墙上的月份牌——距离收到那张字条己过去二十三天。

"师傅,下摆折边要几寸?"阿桃的问话惊醒了出神的知微。

"三......"林知微突然噤声。前院传来皮靴踏地的声响,她迅速将熨斗按在旗袍开衩处,"三寸半,现在时兴走起来隐约见踝。"

日本军官在柜台前停留许久,最终只买了条真丝手帕。林知微送客时发现,对面茶楼窗口有镜片反光一闪而过。

【一个月前】

林知微推开裁缝铺的门板,就听见街上卖报童扯着嗓子喊:"看报看报!共党分子落网!"

"师傅..."阿香攥着刚买的报纸,手指微微发抖,"街坊们都在传,说抓了好几个学生老师..."

林知微接过还带着油墨味的报纸,头版照片上那个满脸血污的年轻人让她心头一紧。这分明是上个月来铺子里取过衣服的学校老师。

"听说是在码头附近抓的,"阿香压低声音,"隔壁张婶说,她女婿在巡捕房当差,亲眼看见日本人..."

"阿香,"知微折起报纸,"去把昨天那件旗袍熨好"。

午后,知微去买绣线走在街上。茶摊旁几个挑夫正议论纷纷:"...听说那些学生老师死都不肯招供...""...我表兄在佐藤公馆做杂役,说地下室天天传出惨叫..."

——

女校的学生小芸抱着布包踏进裁缝铺时,檐角的风铃正叮当作响。

"知微师傅,棠老师让我来取预定的布。"小姑娘从篮子里取出油纸包,"这是老师自己做的桂花糕,说谢您上次给学生们补衣裳。"

林知微接过还带着体温的油纸包,指尖触到里头有硬物。她不动声色地转身沏茶:"替我谢谢你们老师。阿香,把西厢柜第三格的布料拿来。"

等小芸蹦跳着离开,知微在里屋拆开油纸。桂花糕底下压着半片薄如蝉翼的竹纸,阿棠清峻的字迹洇在米浆里:"静待,勿动"。

知微把纸条含进嘴里嚼碎,甜腻的桂花香混着纸浆的苦涩在舌尖蔓延。窗外突然传来卖报童的吆喝声,她警觉地望向门口,却只看见邮差骑着自行车远去的背影。


    (http://www.shuxiangmendi.net/book/cegfdi-22.html)

        章节错误,点此举报(免注册)我们会尽快处理.举报后请耐心等待,并刷新页面。

    请记住本书首发域名:http://www.shuxiangmendi.net
书香门第 我的书架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