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现代线·纺织博物馆特展】
清晨的阳光透过窗帘缝隙洒进来时,江锦华己经收拾好了双肩包。她往包里塞了素描本和钢笔,想了想又取出那枚铜顶针戴在手指上。
"防晒霜带了吗?"李晓琳的视频通话突然弹出来,镜头里她正往脸上拍打防晒喷雾,"今天紫外线指数超高,我新买的防晒衣终于能派上用场了!"
江锦华笑着晃了晃手里的防晒衣:"程景年刚发消息说他在校门口等我们,还说要请我们吃博物馆的文创雪糕。"
李晓琳推了推鼻梁上的圆框眼镜,镜片在阳光下闪过一道狡黠的亮光:"哎哟,程大学霸今天这么积极?"她用手肘轻轻捅了捅江锦华,"该不会这个特展里藏着什么秘密吧?"
校门口的梧桐树下,程景年穿着浅灰色防晒衣,左眉骨的疤痕在阳光下格外明显。
程景年闻言挑了挑眉,左眉骨的疤痕微微抽动:"只是觉得..."他顿了顿,目光扫过江锦华手上的铜顶针,"周教授特意提到的展览,应该值得一看。"
"哦~"李晓琳故意拉长声调,嘴角勾起促狭的弧度,"原来是为了学术研究啊~"。
程景年轻咳一声,故作镇定地转移话题:"听说展馆的咖啡厅新出了荷花造型的和果子..."
李晓琳立刻被带偏了注意力:"真的?那看完展览必须去尝尝!"她蹦跳着往前走去,马尾辫在阳光下甩出欢快的弧度。
地铁车厢微微摇晃,程景年压低声音道:"展品清单上有件特别的藏品。"他调出手机里一张泛黄的老照片,"1925年的荷花旗袍,林知微的手艺。"
在纺织博物馆前,那排队的人群宛如一条蜿蜒的长龙,在烈日的炙烤下,显得格外壮观。江锦华轻轻调整了一下太阳帽,那铜顶针在阳光下闪烁着温润的光泽。
"你们快看!"李晓琳突然拽住锦华的袖子,指着入口处的巨幅展板。海报上"华夏织绣五千年特展"几个烫金大字下方,陈列着各个朝代的代表性绣品,其中民国展区最显眼的位置,正是那件浅蓝缎面荷花旗袍的特写。展签上清晰标注着:【1925年,林氏裁缝铺制,经纬绣法代表作之一】。
走进凉爽的展厅,迎面是气势恢宏的历代织绣展区。汉代的金缕玉衣、唐代的蹙金绣、宋代的缂丝花鸟...每一件都精美绝伦。
"妈妈快看,这件衣服是用金子做的吗?"扎着羊角辫的小女孩踮起脚尖,鼻尖几乎贴在展示汉代金缕玉衣的玻璃上。她身后戴着老花眼镜的老先生忍不住微笑:"小姑娘,这是用金线将玉片编缀而成的葬服,你看这每片玉的穿孔边缘都打磨得..."话音未落,旁边传来相机快门声。
"请不要使用闪光灯!"工作人员急忙制止。
在众多华美的展品中,一幅宋代缂丝花鸟图尤其引人注目。玻璃展柜内,历经千年的丝织物依然焕发着惊人的光彩——杏黄的底子上,一只蓝冠山雀正栖于海棠枝头,雀羽根根分明,每片花瓣的渐变色泽都栩栩如生。
一位穿藏青中山装的中年男子正用放大镜仔细观察:"你们看这雀鸟的羽毛,每一针的走向都符合真实鸟类的..."他身旁的年轻学生突然轻呼:"老师,这花瓣的变色效果是不是用了两种不同捻向的丝线?"
"这是采用'通经断纬'的缂织技法。"程景年凑近解读说明牌,"工匠要先用墨线勾稿,再用各色丝线逐纬织就..."
江锦华不自觉地向前倾身。在特定角度的灯光下,山雀的眼睛突然呈现出奇特的立体感——那竟是用0.3毫米的金丝与孔雀羽线捻合织成,历经千年仍炯炯有神。更奇妙的是,当移动观赏位置时,海棠花瓣的粉色会随光线产生微妙变化。
身后两位女士的私语:"听说这样一幅作品,熟练织工也要耗费数年...""可不是,我祖母说过,旧时苏州缂丝匠人眼睛不到西十岁就不好了"。
展签记载这件珍品出自南宋宫廷造办处,曾流落民间,后由爱国商人捐赠。玻璃上倒映着形形色色的面孔——有拿着素描本临摹的美院学生,有带着旅游团讲解的导游······
当三人步入民国展区时,六件风格迥异的旗袍在柔和的射灯下静静绽放,宛如六位穿越时空的佳人。锦华的目光瞬间被最中央那件月白色旗袍吸引——立领上精致的葡萄扣在灯光下泛着珍珠般的光泽,衣身上疏密有致的梅花纹仿佛能嗅到暗香。
"这件是1923年上海名媛的嫁衣。"李晓琳凑近圆框眼镜反射着展柜的柔光,"采用苏绣中的'抢针'技法,你看这梅花花瓣,每片都由七种红色丝线渐变绣成..."
右手边陈列着一件墨绿色丝绒旗袍,领口别着枚孔雀胸针。景年突然压低声音:"这件的主人参加过五卅运动。"他指向下摆处几处几不可察的修补痕迹,"这些破损很可能是游行时留下的。"
但最引人注目的还是那件浅蓝色荷花旗袍。与其他展品不同,它被单独陈列在恒温恒湿的特制展柜中。当江锦华靠近时,发现旗袍的缎面在灯光下会随着角度变换呈现出不同的光泽——正看是含蓄的浅蓝,侧看却泛出淡淡的银辉,宛如月光下的荷塘。
"这件采用了己经失传的'经纬绣法'。"一位白发苍苍的志愿者讲解员走过来,指着荷叶的纹路,"你们看这些叶脉,远看是装饰,近看..."她突然压低声音,"据说藏着密码呢。"
当江锦华第三次绕到展柜侧面时,她突然发现了一个细微的异样。那件浅蓝旗袍的右衽处,针脚的走向与整体纹样有着微妙的差别——就像一首流畅的乐曲中突然出现的变调。
"你们看这里。"她压低声音,指向旗袍开衩上方的位置,"荷叶的主脉本该用'套针'绣法,但这里改成了'抢针'。"
江锦华的心跳突然加快。在特定角度的灯光下,她发现被修改过的部位恰好是银线最密集的区域。那些细微的针脚变化,就像是被精心设计过的密码。
空调的冷风再次掠过脖颈,江锦华分明听见耳边响起两个重叠的声音——一个是吴侬软语的"拜托了",一个是知微坚定的"放心"。当她再次看向展柜时,玻璃反射中似乎有两个身影并肩而立:穿浅蓝旗袍的苏小姐和靛蓝布裙的知微,她们的手指共同抚过金线荷花。
走出博物馆时,午后的阳光依然炽烈。程景年从文创商店买来三支冰棍,橘子味的冰碴在阳光下晶莹剔透。
"虽然没完全看懂,但总算有线索了。"程景年咬着冰棍,将相机里的照片导入平板电脑。放大后的旗袍细节清晰可见,那些异常的针脚在电子屏幕上更显突兀。
"周教授应该知道些什么。"程景年收起设备,左眉骨的疤痕在阳光下格外明显,"他周一会来给我们上服饰史。"
三人走到公交站时,江锦华忍不住回头望了一眼博物馆。夕阳为玻璃幕墙镀上金色,某个窗口似乎站着个穿浅蓝旗袍的身影,正朝他们挥手道别。
"对了!"李晓琳突然翻起背包,"我偷拍了展品清单。"她得意地晃着手机,"下个月还有批新展品到,其中也有经纬绣法展品"。
公交车的轰鸣声如汹涌的波涛般淹没了尾音。江锦华猛然惊觉——这场跨越百年的谜团,恰似荷叶上的露珠晶莹剔透,却又难以捉摸。它在时间的长河中闪烁着微弱的光芒,吸引着人们去探索、去追寻。
(http://www.shuxiangmendi.net/book/cegfdi-21.html)
章节错误,点此举报(免注册)我们会尽快处理.举报后请耐心等待,并刷新页面。
请记住本书首发域名:http://www.shuxiangmendi.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