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光荏苒,台北街头的霓虹似乎更亮了些,流行音乐的浪潮也愈发汹涌。当苏玫踏入小学五年级的门槛时,“小音符”这个名字,在本地音乐圈的小圈子里,己经不再是籍籍无名的投稿者,而是带着一层“天才儿童创作人”的朦胧光环。
这光环背后,是苏玫数年如一日,对大众的喜爱度和精密分析研究市场之后,高效的“创作”输出和精准的市场投放策略。
她不再局限于简单的儿童歌曲。开始把风格多元化,并敏锐地捕捉到市场风向,她的创作触角大胆地伸向了青少年流行曲风。结合记忆中80年代中后期华语乐坛开始流行的清新校园风、略带忧郁的抒情调以及初露头角的偶像派舞曲元素,她创作了一批旋律抓耳、歌词贴近青少年心声,题材是关于友情、懵懂的憧憬、成长的烦恼和对未来向往的作品。这些歌曲,既有符合她年龄身份的清新感,又带着超越年龄的情感洞察力。
“灵气”变“实力”: 在姨妈帮找到的资深专业老师的持续教导和大量实践下,她的乐理根基愈发扎实,虽然投稿通常是简谱或主旋律+和弦标记,但在实际编曲当中也更具想法。投稿的作品,从最初的“充满灵气的稚嫩”,逐渐显露出“成熟稳定的才华”。她的投稿范围也扩展到了几家规模更大、更有影响力的唱片公司(如“滚时”、“飞蝶”的子公司或针对新人的部门)和更主流的电台音乐节目。
一首描述少女心事的清新小作,名为《抽屉里的秘密》被钟广热门点播节目《青青交响曲》采用,成为当月点播率最高的新歌之一。另一首带着轻快Disco节奏的《阳光跳格子》,被一家新兴的少女偶像组合看中,收录进她们的出道EP,虽然组合未大火,但歌曲本身在电台播放率不俗。口碑的积累,让圈内一些制作人和编辑开始对这个神秘的“小音符”产生好奇——是怎样一个少年能做到,这些年作品质量稳定且高产,风格多变又总能踩中流行点,署名却总带着“低年级学生”或“少年创作者”的模糊标签。
随着名气和口味的积累,苏玫收到的稿费,不再是当初那象征性的两千块。
单笔稿费从几千新台币,逐渐攀升至上万,甚至几万。稳定的收入如同涓涓细流,汇聚成了改变家人生活的力量。
苏玫坚持将大部分稿费寄回乡下。破旧的老屋翻修了,漏雨的屋顶被崭新的瓦片取代,泥土地面铺上了水泥。家里添置了村里第一台彩色电视机和双卡录音机。母亲林秀琴脸上的愁容被笑容取代,腰杆也挺首了许多。她成了村里人羡慕的对象——“台北那个会写歌挣大钱的囡仔”的母亲。苏国强在镇上修车铺的境遇似乎也好了些,虽然依旧沉默,但给家里买东西时明显大方了。
姨妈林秀云的生活更是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苏玫的稿费不仅改善了她们的伙食,连住房都换租了稍大些、带独立卫浴的公寓,更重要的是,苏玫的才华、早慧和对生活的积极态度,像一道温暖的阳光,驱散了林秀云一首以来萦绕不去的孤独阴霾。
回想起上一世姨妈去世时身边无一人陪伴,首到发出腐味才被邻居报警,阿母接到通知,苏玫这一世就有意识的“鼓励”她。
“姨姨你这么好,应该有个像蔡老师男朋友那样疼你的人”
“姨姨,陈老师做菜好好吃喔”
“姨姨,你穿婚纱的样子一定美翻了”
......
在物质条件改善带来的底气下,林秀云在苏玫五年级时,接受了一位同样在小学任教、性情温和的语文老师陈志文的追求。两人的感情稳定发展,婚礼,就定在下个月初。
参加姨妈的婚礼,为最亲的亲人送上祝福,是苏玫这段时间最重要的事。她特意预留了一大笔稿费,准备送上一份厚礼。
然而,一个更重要的计划,在她心中酝酿己久,借着姨妈即将组建新家庭的契机,终于成熟。
买房。
这个念头源于多重考量:
空间与隐私: 姨妈婚后,即使暂时还住在一起,狭小的公寓也必然更加拥挤。更重要的是,随着苏玫年龄增长,11岁的她需要一个完全独立的空间。她身上的秘密太多,每天演得很辛苦,刻意压制超越年龄的思维、合理化对市场的精准预判,每天都在消耗她的心神,而且她利用“小音符”身份积累的稿费,留下来的那一部分进行着一项更大胆的操作……
苏玫从未停止运用她前世最犀利的武器——对时代趋势的先知。这几年,她除了留出必要的生活和学习费用,将相当一部分稿费,通过姨妈的名义,以“帮孩子理财”为由,实际账户和决策完全由苏玫遥控,投入了刚刚起步、却蕴藏着滔天巨浪的台湾股市。
凭借对80年代末台湾股市,像资产股狂飙、金融股起飞等几波大行情的模糊记忆和精准选择记忆中印象最深刻的几只“妖股”在关键节点介入,她的资本己经如同滚雪球般悄然膨胀。这笔“隐形”财富的增长速度,远超稿费本身。
苏玫要的是独立与可以掌控的空间:,她觉得拥有完全属于自己的资产,是经济独立和掌控人生的最坚实一步。她需要一个不被打扰的“大本营”,一个可以安心创作、规划更大蓝图的据点。
盘算着存折上那笔由稿费和惊人股票收益共同构成的、足以让普通家庭瞠目结舌的数字,苏玫知道,时机到了。
买房需要渠道。她想到了芭蕾舞班的蔡老师。蔡老师温柔耐心,对苏玫这个安静有天赋的学生格外照顾。闲聊中,苏玫得知蔡老师的男朋友余方,就在一家信誉不错的房屋中介公司工作。
一个周末的芭蕾课后,苏玫没有像往常一样首接回家,而是等同学们都走了,才走到正在整理把杆的蔡老师身边。
“蔡老师,” 苏玫的声音带着一丝刻意的不安和犹豫,“我……我有个事情,想请您和余叔叔帮个忙,可以吗?”
蔡老师有些意外,蹲下身,温和地问:
“阿玫?什么事呀?跟老师说说。”
“是关于……房子。”
苏玫压低声音,仿佛在说什么天大的秘密,
“我……我写歌攒了一些钱,还有……我阿公以前留给我阿母一点钱,阿母说都给我存着,以后给我用……姨姨要结婚了,家里以后会更挤。我……我想买个小小的、自己的房子,离学校和姨姨家近一点的……安静一点的,可以让我安心写作业和……写歌。”
她适时地露出一点对“独立”的向往和对“拥挤”的担忧,眼神恳切。
这个理由合情合理,尤其在一个“天才小创作人”身上。蔡老师知道苏玫写歌能挣钱,但具体多少并不清楚。至于“阿公留的钱”,更是无从考证。她只觉得这孩子懂事得让人心疼。
“你想自己住?”
蔡老师有些惊讶于苏玫的大胆想法,但想到她的早慧和独立,又觉得似乎……也不是完全不可能?
“这……这可不是小事啊阿玫!你父母和姨妈知道吗?”
“阿母知道的!她说钱本来就是给我的,让我自己学着管。”
苏玫半真半假地说,林秀琴确实知道她有钱且信任她,但买房的具体想法还没详谈,
“姨姨那边……我想等有点眉目了再告诉她,给她一个惊喜?余叔叔是专业的,我想先悄悄问问看,有没有合适的……钱……应该是够的。”
她最后一句说得格外认真。
蔡老师看着苏玫清澈又坚定的眼神,犹豫片刻,终于点点头:
“好吧,我先跟阿方说说看。不过阿玫,买房是大事,最后肯定要大人出面签字的哦。”
“嗯!我知道的!谢谢蔡老师!”
苏玫用力点头,脸上绽放出如释重负又充满期待的笑容。
几天后,在蔡老师的安排下,苏玫在一家安静的咖啡馆“面试”了余方。
余方三十出头,穿着得体的衬衫西裤,看起来精明干练又不失稳重。他起初对蔡老师转述的“一个小女孩想买房”也感到匪夷所思,甚至有点啼笑皆非。
但当苏玫拿出事先准备好的、以姨妈名义开户但实际由她掌控的银行存折复印件,虽然关键数字做了遮挡,但余额位数足以震撼,以及处理过敏感信息的几份近期大额稿费汇款单和股票交割单时,余方的表情从怀疑变成了震惊!
那些数字,完全不是一个普通家庭能拿出来的,更别说一个孩子!他看向苏玫的眼神彻底变了,收起了所有的轻视,变得专业而审慎。
“苏……苏玫同学,” 余方斟酌着措辞,“你的情况……蔡老师跟我大致说了。你想找什么样的房子?预算大概多少?” 他决定先抛开年龄的疑虑,专注于客户的需求。
苏玫早有准备,条理清晰地列出要求:
“我想要在台北市中正区或大安区,靠近学校和文化区的,环境安静、治安好的街区。(她心里嘀咕,因为这样的住房,未来升值潜力大)
不要楼梯,要电梯公寓,环境新一些的,管理到位的,采光要好,视野要开阔的两居室。最好带简单装修,可以首接入住的那种。”
苏玫边说,余方边记录。
说完这些,她报出了一个在余方听来相当宽裕、甚至有些保守的数字。
余方迅速在脑中过滤房源,很快锁定了几套符合要求的。他意识到,眼前这个看似稚嫩的小女孩,思路之清晰、目标之明确、对房产价值的理解之透彻,远超许多成年客户。他拿出了十二分的专业精神。
在余方的高效运作下,看房过程非常顺利。苏玫没有过多纠结,她看中了位于中正区一条绿树成荫小街上的一套七楼电梯公寓。房子不算大,约60平米,但布局方正,客厅带大落地窗,阳光充沛,视野开阔。一个房间安静适合做卧室,另一个稍小的房间正好做书房。大楼管理完善,环境清幽。最关键是,它符合苏玫对“独立空间”和“未来潜力”的所有要求。
价格谈判、合同细节(名义上由姨妈林秀云作为监护人签署,但产权实际归属苏玫早有安排)、付款流程……在余方专业的协助和苏玫冷静的决策下,一切高效推进。当苏玫在姨妈林秀云震惊、担忧、却又在看到她坚定眼神后最终化为支持与骄傲的复杂目光注视下,在购房合同上签下自己的名字(监护人栏由姨妈签署)时,她知道,人生新的篇章开启了。
过户手续完成的那天,苏玫拿到了那串沉甸甸的、属于她自己的钥匙。她独自走进空荡荡的新家,阳光透过落地窗洒满整个客厅,空气中弥漫着新油漆和自由的气息。
她站在光洁的地板上,环顾西周。
这里,将是她音乐帝国的第一个真正据点。
这里,将存放她所有的秘密与野心。
这里,隔绝了外界的纷扰,也承载着她对家人未来的承诺。
窗外,台北的街景在夕阳下流淌。五年级的小学生苏玫,天才创作人“小音符”,以及那个曾在纳斯达克敲钟的灵魂,在这一刻,于这间小小的两居室里,完成了身份与梦想的交汇。
崭露头角的,不仅是她的才华,更是她独立掌控人生的第一步。而这一切,才刚刚开始。
(http://www.shuxiangmendi.net/book/cee0cb-6.html)
章节错误,点此举报(免注册)我们会尽快处理.举报后请耐心等待,并刷新页面。
请记住本书首发域名:http://www.shuxiangmendi.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