台北的两年光阴,在黑白琴键的跳跃、乐理笔记的涂写和姨妈的悉心教导中,悄然流淌。苏玫像一块贪婪的海绵,疯狂吸收着林秀云所能传授的一切音乐知识。枯燥的音阶练习、复杂的和弦理论、基础的曲式分析……这些对普通孩子而言可能味同嚼蜡的东西,在她这里却如同久旱逢甘霖。前世强大的逻辑思维和学习能力,让她能迅速理解抽象概念,并将其内化为自己的工具。
林秀云看着这个外甥女的进步,常常感到心惊。七岁的苏玫,指法或许还不够娴熟,演奏技巧尚显稚嫩,但她在乐理理解和音乐感知上的深度,己经远超同龄人,甚至让一些音乐班的高年级学生都自愧不如。她不仅能快速掌握老师教授的内容,更能举一反三,提出一些让林秀云都需思索片刻的“为什么这样更好”的问题。她对和声色彩、节奏变化的敏锐度,简首可以用精密两字来形容。
苏玫深知,光有天赋和理论基础是不够的。她需要将脑海中的旋律、那些结合了超前审美与迎合时代发展的“产品”,推向市场,换取实实在在的资本积累——第一桶金。这才是改变她和家人命运的真正起点。
机会,在她进入台北一所普通小学就读一年级后,变得更加触手可及。她依旧是那个在老师和同学眼中“文静、有点害羞、课堂中表现很好”的七岁小女孩苏玫。对他而言课业的轻松,让她有更多精力专注于“副业”。
她的目光,首先投向了那些门槛相对较低的领域——儿童歌曲和广告歌。
她找了本地几家规模不大、但口碑还不错的儿童唱片出版社,如“小星星童谣社”、“无忧童年唱片”;几家正在崛起、急需优质内容的广播电台,如“中广少儿频道”、“台北知音广播网”。
投稿署名是一个带着童趣的笔名——“小音符”,苏玫的字迹还带着明显的稚嫩,投稿信则由姨妈林秀云代为誊抄寄出。年龄也是她刻意模糊处理过的,只写“低年级学生”。
苏玫将自己前世在商界磨砺出的“市场营销思维”发挥到了极致:
做了歌曲的精准定位,如果是儿童歌曲,旋律必须极其简单、朗朗上口、节奏明快,歌词充满童趣和想象力,易于记忆和传唱。如果是广告歌则更强调抓耳的记忆点(Hook) 和核心诉求的清晰传达,类似产品特性是什么、品牌给人的感觉,而自己创作的曲风是否能和这些相呼应。
她担心自己太过超前反倒不被市场接受,还仔细分析当下电台热播的儿童歌曲和广告歌风格。八十年代中期,台湾流行音乐受日本偶像风、校园民歌风影响颇深,旋律清新、节奏轻快是主流。她巧妙地将这些流行元素融入儿童歌曲,让它们听起来既“新潮”又不失童真。广告歌则借鉴了当时开始流行的迪斯科节奏和更简洁的编配感。
利用上一世的经验,她脑中储存着未来几十年被市场反复验证的“洗脑神曲”套路,大多都是:重复的副歌旋律、简单的拟声词、强烈的节奏型。她将这些“套路”进行简化、本土化,用符合当下审美和技术水平的方式呈现出来,使其具备一种超越时代的“灵气”和“流行潜力”。
而她的投稿作品,在姨妈林秀云的帮助下,乐谱干净整洁,旋律结构清晰但绝不复杂,歌词简洁生动。她刻意保持一种“未经专业雕琢”的质朴感,反而更凸显出旋律本身的抓耳和创意的新鲜感。
第一次投稿,是在一个阳光明媚的周六下午。
苏玫将自己精心“设计”的第一批作品——三首充满童趣的短小歌曲(《泡泡飞》、《数字歌谣》、《我的小书包》)和两段为虚构的“甜甜水果糖”、“小浣熊毛巾”构思的广告旋律及简单歌词——工整地誊写在五线谱本上,然后复杂的部分由她哼唱,姨妈帮忙记录。
林秀云看着这些作品,眼中满是惊叹。这些歌曲旋律之流畅、构思之巧妙、对儿童心理把握之精准,完全不像出自一个七岁孩子之手!那份超越年龄的“灵气”扑面而来。
“阿玫,这些……真的都是你自己想的?” 林秀云忍不住再次确认,尽管她知道答案。
苏玫用力点头,大眼睛里闪烁着期待的光芒:“嗯!姨姨,你说过要学以致用嘛!我想试试看,能不能有人喜欢我写的歌。”
林秀云压下心中的激动,仔细将稿件和投稿信,以“小音符”名义,附上她的联系地址,分别装进几个信封,郑重地投进了邮筒。看着那绿色的邮筒,苏玫的小手微微攥紧,手心有些出汗。这感觉,竟比她前世第一次向投资人做Pitch时还要紧张几分。毕竟,前世她有经验、有团队、有数据支撑。而此刻,她只有这七岁的躯壳、满脑子的“先知”和一颗孤注一掷的心。
等待的日子是煎熬的。
日子一天天过去,信箱里除了水电账单和姨妈的杂志,没有任何来自唱片公司或电台的回音。林秀云怕打击苏玫的积极性,总是安慰她:“投稿的人很多,编辑都很忙的,再等等。” 苏玫表面乖巧地点头,心里却像被猫抓一样。她开始反思:是不是风格还不够贴合?是不是投稿方式不对?还是……自己高估了那些“先知”套路的威力?
就在她开始考虑调整策略时,一封贴着“中广少儿频道”标志的信封,静静地躺在了信箱里。
林秀云几乎是屏住呼吸拆开的信。信纸是电台专用的稿纸,措辞客气而公式化:
“小音符”小朋友/家长 台鉴:
惠赐大作《泡泡飞》、《数字歌谣》己收悉。
我频道编辑部同仁审阅后,认为两首作品旋律清新活泼,歌词富有童趣,易于传唱,颇具潜力。尤其《泡泡飞》一曲,构思巧妙,拟声词运用生动,令人印象深刻。
经研究,我频道拟采用《泡泡飞》作为新栏目《快乐小眼睛》的开场曲(非独家),《数字歌谣》则考虑用于新编排的数学启智单元。
随信附上采用通知及小额稿酬汇票一张(新台币壹仟贰佰元整),聊表谢意,并望日后继续惠赐佳作。
此致
中广少儿频道 编辑部
民国七十五年10月5日
信中还附有一张小小的、印着银行印章的汇票。
“中了!阿玫!他们采用了!两首都用了!” 林秀云激动得声音都变了调,拿着信纸的手微微颤抖,一把将还有些懵懂的苏玫抱起来转了个圈,“天哪!我就知道!我就知道你是天才!中广少儿啊!”
苏玫被转得晕乎乎的,但巨大的喜悦瞬间冲垮了所有的不安!她接过那封信和那张轻飘飘却重若千钧的汇票,指尖拂过“小音符”三个字和那代表认可的文字,心脏在小小的胸腔里狂跳!
成功了!
她的“产品”,被市场接受了!
第一桶金,虽然微薄,但意义非凡!
更让她欣喜的是编辑部的评价——“旋律清新活泼”、“歌词富有童趣”、“构思巧妙”、“拟声词运用生动”——这精准地点出了她刻意融入的市场化元素!她的策略完全正确!
没过多久,“无忧童年唱片”也寄来了回信。他们看中了《我的小书包》,打算将其收录进一张面向低幼儿童的合辑唱片中,同样支付了一笔小额稿费(新台币八百元)。那两首广告歌暂时没有回音,但苏玫并不气馁,她知道广告歌更依赖具体产品需求。
当林秀云将两张汇票兑换成崭新的钞票,郑重地交到苏玫手中时,苏玫看着那加起来两千块新台币(约合当时普通人小半个月工资),眼眶微微发热。钱不多,但这意义远超过金钱本身。这是她依靠自己的“智慧”和“天赋”,在这个世界挣到的第一笔钱!是她脱离孩童身份依赖,迈向独立自主的第一步!
“姨姨,” 苏玫仰起脸,眼中闪烁着超越年龄的认真和一丝恳求,“这笔钱……我想分成两份。一份给姨姨,谢谢姨姨教我弹琴,帮我抄谱寄信,和对我一首以来的教导陪伴。另一份……” 她顿了顿,声音低了些,“我想寄回乡下,给阿母。”
林秀云看着眼前早慧得令人心疼的外甥女,鼻子一酸,用力将她搂进怀里:“傻孩子!姨姨不要你的钱!姨姨看到你有出息,比什么都高兴!这钱都给你阿母寄回去!让她也高兴高兴!让她知道,我们家阿玫在台北,出息了!”
最终,在林秀云的坚持下,苏玫只留下了一小部分钱买些乐谱纸和喜欢的糖果,其余大部分都换成了汇款单。当林秀琴在遥远的乡下收到那张写着“女儿苏玫稿费”的汇款单时,看着那对她而言堪称“巨款”的数字,先是不可置信,随即抱着汇款单哭得不能自己。那泪水里,有对女儿的心疼,有无法陪伴的愧疚,但更多的是难以言喻的骄傲和希望!女儿信里那稚嫩却坚定的“阿母,会越来越好的”,像一道光照亮了她灰暗疲惫的生活。
初战告捷的喜悦并未冲昏苏玫的头脑。她将编辑部的评价反复研读,将没有被采用的那首广告歌拿出来重新分析、修改。她开始更系统、更有目的地收听电台节目,分析哪些时段播,放什么类型的歌曲,哪些广告歌重复率最高、最洗脑。她甚至让林秀云带她去逛音像店,观察哪些儿童唱片卖得好,封面设计有什么特点。
“小音符”的名字,开始在中广少儿频道的小听众中有了点模糊的印象。那首轻快可爱的《泡泡飞》成了不少孩子早上起床爱哼的调子。而苏玫,这个在台北的普通小学安静读书的七岁女孩,心中那团名为“野心”的火焰,因为这次“小试牛刀”的成功,燃烧得更加旺盛和笃定。
她知道,这只是起点。
一个用音符铺就的、通往财富和自由的起点。
她需要更多作品,更精准的投放,更大的舞台。
属于“天才作词作曲家”苏玫的商业传奇,在两千块新台币的稿费声中,正式拉开了帷幕。下一次投出的,将不再仅仅是稚嫩的童谣。
(http://www.shuxiangmendi.net/book/cee0cb-5.html)
章节错误,点此举报(免注册)我们会尽快处理.举报后请耐心等待,并刷新页面。
请记住本书首发域名:http://www.shuxiangmendi.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