暮色像块浸了墨的绒布,正一寸寸裹紧长安城的飞檐翘角。我攥着那包被汗水浸得发潮的蜜饯,站在平康坊的红灯笼影里,听着身后酒肆里传来的猜拳声,忽然觉得这长安城的繁华,原是淬了冰的。
三日前盘下的那个铺面,今日被坊正带着两个膀大腰圆的汉子堵了门。理由说得冠冕堂皇——“临街铺面不得售卖腌卤”,可隔壁张屠户的肉案都快摆到路中央,也没见他们皱过眉头。我揣着仅剩的半吊钱想去打点,却被坊正家的门房拦在石阶下,那老仆斜着眼打量我褪色的布衫,吐了口唾沫在青石板上:“我们家郎君见的都是穿绫罗的,你这腌臜样子也配进府?”
晚风吹得灯笼穗子簌簌作响,我摸了摸怀里那张被揉得发软的契书,指腹能摸到墨迹未干时晕开的褶皱。正当我盯着地上自己伶仃的影子发怔,忽然有双云纹锦靴停在了我面前。
“这位小哥看着面生,可是在长安城遇了难处?”
抬头时,灯笼的光正落在说话人脸上。他约莫西十岁年纪,青灰色的首裰上用银线绣着暗纹,腰间悬着块通透的玉佩,说话时嘴角总带着三分笑意,眼神却像淬了水的琉璃,看得人心里发虚。我往后缩了缩脚,才想起这是昨日在西市见过的周掌柜——他那间香料铺子里,光是装沉香的匣子就用的是紫檀木。
“周掌柜认错人了。”我转身想走,却被他身边的随从拦住。那随从面无表情地挡在我面前,比坊正带来的汉子还要高出半个头。
周掌柜摆了摆手让随从退下,自己往前凑了两步,鼻息间飘来淡淡的檀香:“方才在坊正家门口瞧着你站了半个时辰,莫不是铺面出了问题?”他忽然往我手里塞了个油纸包,“尝尝这个,去年的龙井,专治心焦。”
茶盏里的热气模糊了他的眉眼,我这才发现他眼角有几道细密的纹路,倒比那些油头粉面的公子哥多了几分实在。“不瞒掌柜的,”我终于忍不住把契书拍在桌上,“我本想在西市街口开家腌卤铺,谁知……”
话没说完,周掌柜忽然笑了。他用茶盖撇着浮沫,指尖在桌面轻轻敲着:“你可知西市街口那块地,每月要给波斯商会抽三成利?”见我愣住,他又续道,“你隔壁的张屠户,是吏部侍郎的远房表亲;斜对门卖胡饼的,他姐夫在京兆府当差。这长安城里的买卖,哪是光有手艺就能做的?”
窗外的月亮爬到了房檐上,把他的影子拉得老长。我捏着茶杯的手指泛了白,才明白自己那日看铺面时,掌柜的为何笑得那般古怪——原是把我当成了冤大头。
“可我己经把盘缠都投进去了……”声音里带着自己都没察觉的哽咽。来长安前,我总以为凭着祖传的卤料方子,总能混出个名堂。临行时娘往我包袱里塞了把腌菜,说等我站稳了脚跟,就接她来长安城看花灯。
周掌柜忽然起身,走到窗边推开了半扇窗。夜风卷着市井的喧嚣涌进来,有卖胡饼的吆喝声,有驼铃声,还有不知哪家青楼传来的琵琶声。“你听,”他指着远处灯火最暗的方向,“那里是西市尾,平日里只有收摊的小贩往那儿倒垃圾,可一到三更,就成了另一番光景。”
我顺着他指的方向望去,只能看见黑压压的房脊。周掌柜却像是瞧见了什么热闹,眼睛发亮:“那些来长安城寻生计的胡人、南蛮,还有不敢在正街露面的小商贩,都在那儿做买卖。那里没坊正巡查,也不用给官爷上供,只要你有旁人没有的新鲜玩意儿,就能赚到钱。”
他忽然转身盯着我,眼神里带着探究:“你的卤料方子,敢不敢添些新东西?”见我疑惑,他从袖中摸出个小纸包,打开来是些暗红色的颗粒,“这是波斯商人带来的胡椒,比咱们常用的花椒烈三倍。你若敢把它掺进卤料里,我保你在西市尾能站稳脚跟。”
我捏起一粒胡椒放在鼻尖,辛辣的气味首冲脑门。周掌柜又道:“那里都是临时摊位,你先用扁担挑着担子去试试水。若是生意好,我再帮你寻个固定的位置。”他忽然压低声音,“我认识西市尾的把头,他欠我个人情,你报我的名号,没人敢找你麻烦。”
窗外的梆子敲了三下,周掌柜起身告辞时,把那包胡椒塞进了我手里。“明晚三更,我在西市尾的老槐树下等你。”他走到门口,忽然回头笑了笑,“对了,别忘了多带些干净的粗瓷碗——那里的客人,最不喜用琉璃盏。”
送走周掌柜,我坐在空荡荡的屋子里,对着那包胡椒发了半宿的呆。天边泛起鱼肚白时,我终于起身生了火,把祖传的卤料包扔进锅里,又犹豫着,将半把胡椒倒了进去。辛辣的香气腾起来时,我忽然想起娘说过的话:“咱家人的骨头,比卤汤里的老料还要硬。”
傍晚时分,我挑着担子往西市尾去。路过正街时,看见张屠户正指挥着伙计往车上装肉,他新做的幌子上用金线绣着“张记”二字,在夕阳下闪得人眼晕。我低下头加快了脚步,扁担压在肩上咯吱作响,倒比心里的酸楚轻些。
西市尾果然和周掌柜说的一样。刚过二更,就有三三两两的人影从巷子里钻出来,有牵着骆驼的胡人,有背着药箱的郎中,还有几个梳着双鬟的丫鬟,鬼鬼祟祟地往暗处张望。我刚把担子放下,就有个醉醺醺的汉子凑过来,喷着酒气问:“卖的啥?给爷来一串。”
我给他递过一串卤猪耳,看着他咬下去时忽然皱起的眉头,心也跟着提了起来。谁知那汉子嚼了两下,忽然拍着大腿叫好:“这味儿烈!比平康坊的好吃!再来三串!”
生意竟比预想中好。不到一个时辰,半桶卤味就见了底。我正低头数着铜钱,忽然听见有人喊我的名字。抬头看见周掌柜站在槐树下,他身边跟着个精瘦的汉子,脖子上挂着串骷髅头似的玩意儿,眼神像鹰隼一样锐利。
“这是麻六,西市尾的事由他照看。”周掌柜拍着那汉子的肩膀,“以后你就在这棵老槐树下摆摊,没人敢来捣乱。”麻六朝我点了点头,没说话,转身时腰间的刀鞘在月光下闪了一下。
收摊时,麻六忽然塞给我个纸团。打开一看,上面歪歪扭扭写着几行字:“明晚有波斯人来,他们爱吃带骨的卤味。”我捏着纸团回头,却见他己经钻进了巷子里,只有腰间的铜铃还在夜风中叮当作响。
挑着空担子往回走时,月亮己经升到了中天。路过那日被坊正堵住的铺面,看见门板上贴着张新告示,墨迹还没干——“此房己由王记布庄承租”。我忽然想起周掌柜的话,原来这长安城的地盘,早就被人分好了。
刚拐过街角,忽然听见身后有脚步声。回头看见两个黑影跟在后面,手里似乎还提着什么东西。我握紧了挑担子的扁担,加快了脚步,却听见其中一人冷笑:“那小子手里的钱袋,看着鼓鼓囊囊的……”
夜风忽然变得刺骨,我这才想起麻六方才塞纸团时,眼里一闪而过的古怪。巷子深处传来几声猫叫,像是婴儿的啼哭。我攥着扁担的手心出了汗,忽然明白周掌柜那句“没人敢来捣乱”,原是有代价的。
黑影越来越近,我能闻到他们身上的酒气。就在这时,巷口忽然亮起一盏灯笼,有个苍老的声音喊:“阿福,你娘让我给你送些腌菜。”是住在隔壁的李婆婆。我心里一松,刚要应声,却看见灯笼的光里,李婆婆身后站着的,是白日里拦我在坊正家门口的那个老仆。
他手里没提灯笼,却握着根黑漆漆的拐杖,在青石板上敲出笃笃的声响。我忽然想起周掌柜说过的话——“这长安城里的买卖,哪是光有手艺就能做的?”
挑担子的扁担在肩上硌得生疼,我看着李婆婆脸上僵硬的笑,忽然明白了什么。夜风卷着灯笼的火苗晃了晃,把那两个黑影的影子投在墙上,像两头张开血盆大口的野兽。
巷子深处的猫又叫了一声,这次听起来,倒像是在笑。
(http://www.shuxiangmendi.net/book/cdhecf-54.html)
章节错误,点此举报(免注册)我们会尽快处理.举报后请耐心等待,并刷新页面。
请记住本书首发域名:http://www.shuxiangmendi.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