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56章 镰刀与无人机

字体:     护眼 关灯

第56章 镰刀与无人机

 

稻米文化馆的玻璃柜里,老支书那把月牙形镰刀被擦得锃亮。木柄上缠着防滑的布条,刀刃上的缺口像牙齿一样排列着——那是当年割稻子时,不小心碰到石头崩的。老李头趴在玻璃柜上,手指在玻璃上跟着缺口划,突然红了眼眶。

“这把刀,当年割过三亩地的‘胭脂稻’。”

张萌正在给参观的孩子们讲解,听见这话转过头。阳光透过窗棂照在老李头的白胡子上,像落了层雪。她记得老支书说过,老李头年轻时是村里的“割稻快手”,一把镰刀耍得比谁都溜,一天能割两亩地。

“李大爷,您给孩子们讲讲呗。”

张萌把话筒递过去,孩子们的眼睛瞪得溜圆,盯着玻璃柜里的镰刀,像看什么稀奇宝贝。

老李头摆摆手,往后退了两步。他的腰早就弯了,是年轻时弯腰割稻落下的毛病,阴雨天疼得首哼哼。

“老黄历了,有啥好讲的。”

他往馆外走,脚步慢悠悠的,路过门口的电子屏时,突然停住了——屏幕上正放着孙子李阳操控无人机巡田的画面,银灰色的无人机在稻田上空盘旋,镜头把稻苗的长势拍得清清楚楚。

“这不务正业的东西!”

老李头气得往地上啐了口唾沫,拐杖在水泥地上戳得咚咚响。前几天他还看见李阳蹲在田埂上摆弄无人机,稻子都快熟了,不去准备镰刀,倒对着个铁疙瘩傻笑。

回家的路上,正好撞见李阳扛着无人机往家走。机器的螺旋桨还在转,带起的风把老李头的衣角吹得飘起来。

“你爷爷我当年用镰刀割稻,一天能割两亩!”

老李头抢过李阳手里的无人机,往墙角一扔,铁疙瘩撞在砖头上,发出“哐当”一声。

李阳没说话,默默捡起无人机,检查螺旋桨有没有摔坏。他大学学的农业科技,毕业后没去城里,非要回村搞“智慧农业”,气得老李头三天没理他。

“爷,这无人机比镰刀管用。”

李阳把平板电脑递给老李头,上面显示着稻田的3D图,哪里缺水,哪里有虫害,标得明明白白。

“管用?能把稻子割下来吗?”

老李头一巴掌拍在平板上,屏幕晃了晃,图标的位置都乱了。

第二天一早,老李头背着镰刀去自家稻田。稻穗沉甸甸的,金黄一片,风一吹就像波浪。他蹲下身,左手抓着稻穗,右手挥起镰刀,“唰”地割下一丛,动作还是那么利落,只是腰弯得更厉害了。

割到晌午,老李头首起腰捶捶背,汗水顺着皱纹往下流,在下巴上汇成水珠,滴进泥土里。他抬头往远处看,李阳正站在田埂上操控无人机,机器在稻田上空飞了一圈又一圈,根本不用下地。

“看你能玩出啥花样!”

老李头赌气似的加快了速度,镰刀在稻丛中翻飞,割下的稻子在身后堆成了小山。

傍晚回家,老李头累得首哼哼,躺在床上动都不想动。李阳端来一盆热水,蹲下身给爷爷泡脚,水温刚好,泡得脚底板发麻。

“爷,东边那片稻田有稻瘟病,无人机拍出来了。”

李阳把手机里的照片给老李头看,屏幕上的稻叶发黄,边缘卷得像纸。

“你咋知道是稻瘟病?”

老李头坐起身,凑过去看照片。这病他认识,当年村里闹过一次,大半稻子都绝收了,还是老支书带着大家往田里撒石灰,才控制住。

“无人机拍的照片能分析病害,比人眼准。”

李阳拿出药箱,里面装着专治稻瘟病的农药,“明天一早就能喷药,误不了事。”

夜里,老李头翻来覆去睡不着。他想起年轻时割稻的情景,全村人拿着镰刀在田里忙活,说说笑笑,汗珠子掉在地上摔八瓣,可那时候的稻子,哪有现在这么好的收成。

天刚亮,老李头就听见院子里有动静。他披件衣服出去看,李阳正往无人机上装药箱,晨光把孙子的影子拉得老长。

“我跟你去看看。”

老李头抓起拐杖,跟在李阳身后往稻田走。路上碰见刘伟,他正背着喷雾器往田里去,看见他们祖孙俩,笑着打招呼。

“李大爷,今天不去割稻?”

刘伟的喷雾器里装着农药,背在身上沉甸甸的。

“看这小兔崽子瞎折腾!”

老李头瞪了李阳一眼,嘴角却偷偷往上翘。

到了东边的稻田,李阳操控着无人机升空,药箱里的农药顺着喷头往下洒,像细密的雨。无人机飞得又稳又匀,连田埂边的稻子都能喷到,比人背着喷雾器省事多了。

“这药能喷匀吗?”

老李头眯着眼看,喷头喷出的雾很细,落在稻叶上,没惊起一只蚂蚱。

“比人喷得匀,还省药。”

李阳指着平板电脑,上面显示着农药的用量和覆盖范围,精确到平方米。

正说着,无人机突然往下坠了坠,李阳赶紧调整操控杆,额头上冒出了汗。

“咋回事?”

老李头往前凑了凑,心提到了嗓子眼。

“电池快没电了。”

李阳操控着无人机往回飞,机器摇摇晃晃的,像只受伤的鸟。

落地的时候,无人机的螺旋桨擦到了石头,断了一根。李阳蹲下身捡螺旋桨,脸都白了。

“让你瞎折腾!”

老李头虽然嘴上骂着,却蹲下身帮孙子看机器,手指摸着断了的螺旋桨,突然说:“这玩意儿能修好不?”

李阳愣了一下,突然笑了:“能,镇上有配件。”

“吃完饭我跟你去。”

老李头拄着拐杖往回走,脚步比平时轻快。

从镇上买回配件,老李头看着李阳修无人机。孙子的手指很巧,拧螺丝,换螺旋桨,动作一气呵成。修好后,无人机重新升空,在院子上空盘旋,发出嗡嗡的声响。

“这铁疙瘩,真能看出稻子缺啥?”

老李头凑到平板前,屏幕上的稻苗绿油油的,叶脉都看得清。

“能,还能算产量。”

李阳点开一个图标,上面显示着预估产量:亩产1200斤。

“比去年多了两百斤?”

老李头的眼睛亮了,去年他估的是一千斤,还以为自己看走了眼。

秋收那天,合作社的收割机开进了稻田。老李头站在田埂上,看着机器把稻子割下来,脱粒,装袋,一条龙作业。李阳操控着无人机在旁边看着,哪里有漏割的,就用对讲机告诉收割机司机。

“当年老支书说,‘人要变,地要换,法子也得跟着新’。”

刘伟走过来,递给老李头一瓶水。远处的稻米文化馆里,那把老镰刀还在玻璃柜里躺着,阳光照在刀刃上,闪着光。

老李头没说话,从怀里掏出个布包,打开一看,是磨得锃亮的镰刀。他把镰刀递给李阳。

“给文化馆送回去吧,跟你那无人机放一块儿。”

李阳接过镰刀,木柄上的布条己经磨薄了,却带着爷爷的体温。

“爷,你教我用镰刀呗。”

李阳突然说,眼睛亮晶晶的。

老李头愣了愣,突然笑了,露出没牙的牙床。

“行,开春教你。”

他看着无人机在稻田上空飞,又想起当年挥着镰刀割稻的日子。老法子没丢,新法子也来了,就像这稻田里的稻子,一茬接一茬,长得越来越旺。

晚上,李阳把无人机拍的丰收画面发到网上,配文:“爷爷的镰刀,我的无人机,都在守护这片田。”下面有人评论:“老手艺不能忘,新技术要跟上,这才是种地的正道。”

老李头看不懂手机,却听见李阳在念评论,他往灶膛里添了把柴,火光映着他的脸,像年轻时在田里晒的那样红。


    (http://www.shuxiangmendi.net/book/cdgfgd-56.html)

        章节错误,点此举报(免注册)我们会尽快处理.举报后请耐心等待,并刷新页面。

    请记住本书首发域名:http://www.shuxiangmendi.net
书香门第 我的书架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