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52章 越洋的包裹

字体:     护眼 关灯

第52章 越洋的包裹

 

刘伟蹲在谷仓门口,手里捏着个牛皮纸信封。邮票上印着非洲地图,边角被海风湿得发卷。信封里是阿米尔的信,字迹歪歪扭扭,混着几粒红土,纸上画着蔫头耷脑的稻苗,旁边打了个大大的问号。

“非洲那边旱得厉害,‘希望1号’扛不住了。”

张萌凑过来看信,指尖划过纸上的旱情示意图。窗台上的茉莉开得正旺,她摘下一朵别在鬓角,香气混着谷仓里的米香飘散开。

“老支书生前总说,好稻种得经得住折腾。”她转身从储藏柜里翻出个铁盒子,里面是这些年培育的稻种样本,标签从“希望1号”排到“希望10号”,“你看这个,‘希望11号’,去年在咱村盐碱地试种过,耐旱性强。”

刘伟捏起一粒“希望11号”稻种,圆鼓鼓的,比普通稻种。他想起三年前在试验田,这品种刚培育出来时总倒伏,团队熬了几十个通宵才改良好。

“光有稻种不够,得有人去指导。”他把信折成方块塞进兜里,目光落在墙上的世界地图上,非洲那块大陆像只展翅的雄鹰,“我跟小周去一趟。”

张萌正在给稻种打包,闻言手里的动作顿了顿。

“你这身子骨,能经得住长途颠簸?”她看着刘伟鬓角的白发,去年秋收时他淋了场雨,膝盖到现在还时不时疼,“要不我跟小周去?”

刘伟摆摆手,从墙角拎起个帆布包,开始往里装东西:测土仪、简易灌溉图纸、还有本翻烂的《热带农业技术手册》。

“阿米尔信我,我去他才踏实。”他想起第一次见穆萨的样子,那个黑皮肤的汉子抱着他的胳膊,非要往他手里塞鸵鸟蛋,说那是最高礼节,“再说,我也想看看老穆萨的坟,给他捎袋咱村的新米。”

小周接到电话时,正在首播间跟网友互动。镜头里的他举着袋“希望10号”大米,说得眉飞色舞,身后的稻田在夕阳下泛着金光。

“刘叔要去非洲?”他猛地站起来,手机差点掉地上,首播间里的网友顿时炸了锅,纷纷刷起“主播要去非洲种稻子?”“带上我们云监工!”

他匆匆关掉首播,骑着电动车往合作社赶。路过村口的老槐树,看见王东正指挥工人装杂粮,货车车身上印着“中非友好合作产品”的字样。

“周小子,慌慌张张干啥去?”王东递过来瓶冰镇可乐,瓶身上的水珠顺着指缝往下滴。

“刘叔要去非洲送稻种,我跟他一块儿去。”小周拧开可乐灌了大半瓶,气泡在喉咙里炸开,凉丝丝的。

王东眼睛一亮,拍了拍货车车厢。

“正好我这批杂粮要发往莫桑比克,跟你们同路。”他从驾驶室拿出个笔记本,上面记着非洲客户的联系方式,“那边我熟,给你们介绍个向导。”

小周愣住了,手里的可乐差点洒出来。他想起十年前,王东还是那个开车碾过田埂的嚣张老板,如今却会主动帮忙。

“你咋突然这么热心?”

王东弯腰捡起地上的颗稻粒,放进嘴里嚼了嚼,米香从嘴角溢出来。

“老支书临终前跟我说,人这辈子,得干件对得起土地的事。”他把笔记本塞给小周,车钥匙在手里转了个圈,“明早七点,货车准时出发,跟车走能省不少事。”

出发前夜,刘伟翻出老支书留下的烟袋锅。铜锅被得发亮,烟杆上刻着“土生金”三个字。他想起老支书蹲在田埂上抽烟的样子,烟袋锅里的火星明明灭灭,说出来的话却比烙铁还烫。

“稻种不分国界,就像土地不认人种,你对它好,它就给你长粮食。”老支书当年听说刘伟要把稻种送给非洲朋友,把烟袋锅往鞋底上磕了磕,“这是积德的事,得办得漂漂亮亮。”

张萌给他们收拾行李,往包里塞了袋真空包装的小米。

“到了那边煮小米粥喝,养胃。”她又塞进几包感冒药和晕车药,嘱咐个不停,“非洲蚊子多,记得天天喷驱蚊水,别逞能。”

刘伟看着她忙碌的背影,突然想起刚回村那年,她也是这样,蹲在田埂上教孩子们认字,阳光洒在她的碎花裙上,像朵盛开的向日葵。

“等我们回来,‘希望11号’要是能在非洲扎根,就申请个国际专利。”

张萌笑着捶了他一下,指尖碰到他胳膊上的旧疤,那是当年在砖窑厂被王东的人打的。

“别总想着干活,好好照顾自己。”她从抽屉里拿出个平安符,红布缝的,里面装着几粒“希望1号”稻种,“老支书的手艺,戴上保平安。”

第二天清晨,天刚蒙蒙亮,货车就驶出了村口。刘伟坐在副驾驶座上,看着熟悉的稻田渐渐远去,心里像揣了个暖炉。小周在后座捣鼓摄像机,要把这趟旅程拍下来,做成纪录片。

“刘叔,你说‘希望11号’能在非洲长好吗?”小周突然凑过来,镜头对着刘伟布满老茧的手,“那边的土跟咱这儿不一样。”

刘伟从包里拿出阿米尔寄来的红土样本,和带来的家乡黑土放在一起对比。红土像燃烧的火焰,黑土像肥沃的墨玉,在晨光下各有各的光泽。

“土地再不一样,也得靠人伺候。”他想起父亲常说的话,“人勤地不懒,在哪都一样。”

货车驶出国境线时,小周对着镜头挥手。

“家人们,我们出国啦!目标——非洲稻田!”

刘伟望着窗外掠过的异国风光,手里着老支书的烟袋锅。烟杆上的“土生金”三个字被体温焐得发烫,他仿佛看见非洲的红土地上,金黄的稻浪正在翻滚,穆萨和老支书蹲在田埂上,笑着抽着烟,烟袋锅里的火星,映红了半边天。

中途在港口换乘集装箱船,王东托人安排的舱位很宽敞。站在甲板上,海风带着咸腥味扑面而来,远处的海鸥跟着船飞翔。小周举着摄像机拍大海,突然“哎呀”一声。

“忘带咱村的水了!”他拍着大腿,“老话说,带家乡水拌新土,稻种能认亲。”

刘伟从帆布包里掏出个小玻璃瓶,里面装着合作社井里的水,塞得严严实实。

“早准备好了。”他晃了晃瓶子,水在里面轻轻荡漾,“到了那边,拌着红土种下去,让稻种知道,不管到哪,都有家乡人惦记着。”

船行到第五天,收到阿米尔发来的卫星照片。照片里,村民们正在稻田边挖水渠,虽然工具简陋,却干得热火朝天。阿米尔站在渠边,举着刘伟送的那本笔记,笑得露出两排白牙。

“他们在按笔记上的法子做。”刘伟把照片传给张萌,指尖在屏幕上轻轻点了点阿米尔的笑脸,“这孩子,跟他爹一样,是块种庄稼的料。”

小周在旁边剪辑视频,背景音乐用了村里的打谷声,“咚咚”的,像心跳的节奏。

“等稻子丰收了,咱就把视频发到网上,让全世界都看看,中国稻种在非洲长得多好!”

刘伟望着无垠的大海,心里突然敞亮得很。他想起父亲的麦田,老支书的烟袋锅,穆萨的笑容,还有阿米尔眼里的光。这些画面像串起来的珍珠,被土地这条线紧紧连在一起,跨越山海,永不褪色。

“快了,”他对着大海轻声说,仿佛在跟远方的朋友们约定,“等稻子熟了,咱一起在田埂上喝酒。”


    (http://www.shuxiangmendi.net/book/cdgfgd-52.html)

        章节错误,点此举报(免注册)我们会尽快处理.举报后请耐心等待,并刷新页面。

    请记住本书首发域名:http://www.shuxiangmendi.net
书香门第 我的书架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