芒种刚过,日头毒得像要把地里的水都烤干。刘伟蹲在盐碱地边上,手里捏着块白花花的土块,一捏就碎成粉,风一吹扬得满脸都是。县农业局的越野车陷在泥里,后轮打着空转,溅起的泥点子糊了车尾巴,看着就像只在泥里打滚的铁牛。
“刘代表,这地能改好?”
林局长从车上下来,皮鞋陷进泥里半尺深,他皱着眉拔了半天没出。这盐碱地荒了几十年,白花花的碱霜一层盖一层,连野草都长不旺,村民们都说这是块被老天爷诅咒的地。
刘伟没首接回答,掏出测土仪往地里一插。屏幕上跳出串数字,他指着“12‰”的字样给林局长看。
“盐碱度不算太高,比我预想的强。”他用脚尖扒开地表的土,下面的土色深了些,“你看这底土,还能看出点黑褐色,说明以前能种庄稼。”
小周扛着铁锹跑过来,往地上挖了个坑,坑底渗出些水,泛着层白沫子。
“刘叔,这水看着就怪,怕是浇地都不行吧?”
刘伟蹲下身,掬起一捧水闻了闻,又伸出舌头舔了舔,眉头拧成个疙瘩。
“有点咸,不过能将就。老辈人说过,盐碱地就像倔脾气的牲口,你得顺着它性子来,慢慢调教。”
他站起身,往远处的老槐树下走。那里蹲着几个看热闹的村民,手里的烟袋锅子冒着青烟,你一言我一语地议论着。
“我爷那辈试过种高粱,长到膝盖高就蔫了。”王大爷磕着烟袋锅子,烟杆上的铜锅磨得发亮,“这地啊,就是块废地,别瞎折腾了。”
“就是,还不如把钱省下来,给合作社添台插秧机。”旁边的李婶接话,手里还挎着刚割的猪草,“我家那二小子在县城学农机,说现在都用无人驾驶的了。”
刘伟没理会这些话,从背包里掏出张图纸,往槐树上一贴。上面画着稻田、水渠、还有成片的紫花苜蓿,是他熬了三个晚上画的改良方案。
“我打算先种苜蓿,这草耐盐碱,还能改良土壤。等三年后,咱再种耐盐碱稻,保准能成。”
他指着图纸上的水渠:“还得修条引水渠,把河里的淡水引过来洗盐,再挖几个沉淀池,把碱水排出去。”
林局长看着图纸,手指在“三年”那两个字上敲了敲。
“三年时间不短啊,合作社能扛得住?”
“扛得住!”刘伟的声音突然拔高,惊飞了槐树上的麻雀,“去年卖稻子赚了十二万,今年的订单都排到秋收了,这点钱咱掏得起。”
他转头看向围观的村民,目光扫过每张脸——有半信半疑的,有等着看笑话的,还有几个年轻小伙眼里闪着光,明显是动了心。
“凡是愿意来突击队干活的,每天工资一百五,管三顿饭,中午加个肉菜。”刘伟拍了拍胸脯,“年底要是改良出效果,每个人再发十袋新米!”
这话一出,村民们炸了锅。王大爷的烟袋锅子掉在地上,李婶手里的猪草筐差点歪了。
“真给一百五?还管三顿饭?”李婶的嗓门比村里的大喇叭还亮,“我家那口子闲着也是闲着,我让他来!”
“我也来!”旁边的愣头青喊道,他刚从工地上回来,正愁没活干,“刘叔,啥时候开工?我现在就能去!”
刘伟笑着摆摆手:“别急,明天一早开工,先把陷在地里的车弄出来再说。”
第二天天刚亮,盐碱地上就热闹起来。刘伟带着十几个村民,有的拿铁锨挖泥,有的找石头垫路,还有的去找拖拉机帮忙。王婶带着几个妇女,在田埂上支起了灶台,大铁锅冒着热气,煮着玉米糊糊,香味飘出老远。
“刘叔,这盐碱地真能种出稻子?”愣头青一边垫石头一边问,额头上的汗珠子砸在地上,瞬间就没了影。
刘伟往他手里塞了瓶水:“能!我查过资料,山东那边有块地,盐碱度比这还高,照样种出了稻子,亩产还不低呢。”
他指着远处的黄河故道:“咱这地以前就是黄河滩,土层厚,只要把碱排出去,保准是好地。”
正说着,拖拉机突突地开过来了。驾驶员是邻村的老杨,他探出头喊道:“刘伟,绳子准备好了,你喊一二三咱就使劲!”
刘伟把钢丝绳系在越野车上,又让几个人在后面推。
“一——二——三!”
拖拉机猛一加油,越野车晃了晃,后轮还是没出来。老杨急得首拍方向盘。
“不行啊,泥太稀,得垫点硬东西!”
村民们赶紧西处找石头、砖块,连家里不用的旧门板都抬来了。愣头青不知从哪翻出个破轮胎,割成几块垫在车轮下。
“再来一次!”刘伟抹了把脸上的泥,眼睛亮得像要冒火。
这次总算把车弄了出来,越野车浑身是泥,看着像刚从河里捞出来的。林局长从车上下来,腿都麻了,一瘸一拐地走到刘伟跟前。
“刘代表,我没看错你,这股子劲,能成事!”他从包里掏出份文件,“这是县里批的改良资金,五十万,不够再跟我说。”
刘伟接过文件,手有点抖。这五十万对合作社来说不是小数,能买多少化肥、多少种子啊。
“林科长放心,三年后我给你交片好稻田!”
接下来的日子,盐碱地上天天热闹非凡。突击队的村民们每天天不亮就来,天黑了才回去,皮肤晒得黝黑,手上磨出了厚茧,却没人喊苦。王婶每天变着花样给大伙做饭,今天蒸菜窝窝,明天做玉米饼,隔三差五还杀只自家养的鸡,说是给大伙补补。
“你们这比伺候月子还精心!”王婶看着小伙子们往地里撒脱硫石膏,笑得眼角的皱纹都开了,“我家那口子说,这地要是种不出来,都对不起我做的这顿饭!”
刘伟蹲在旁边看撒石膏的机器,这是他托人从外地买的,能把石膏粉撒得均匀。
“这脱硫石膏是好东西,能把土里的碱锁住,就像给盐碱地吃钙片,吃多了就结实了。”
他给大伙算了笔账:一亩地撒两百斤石膏,加上有机肥,再种上苜蓿,三年下来,每亩改良成本大概五百块。
“等改良好了,种上耐盐碱稻,每亩最少收六百斤,按现在的市场价,一年就能回本。”刘伟拍着手里的稻种袋,“这是专门从江苏引进的‘盐稻12号’,人家在海边都种成了。”
小周扛着摄像机跑来,镜头对着撒石膏的场景拍个不停。
“刘叔,我把这视频发网上了,好多人给咱点赞呢!”他举着手机给刘伟看,“有个农大的教授说,愿意免费给咱指导,还说要派研究生来实习。”
刘伟凑过去看了看,评论区里热闹得很,有人说要捐款,有人说要寄改良土壤的资料,还有人问能不能来当志愿者。
“还是现在的网络厉害,咱这盐碱地都成网红地了。”刘伟笑着说,心里却热乎乎的,“告诉那教授,咱欢迎他来,管吃管住,还管够新米!”
转眼半年过去,盐碱地真的变了样。地里的苜蓿长得绿油油的,开着紫花,看着就喜人。刘伟带着林局长来看,手里的测土仪显示盐碱度降到了8‰,比之前低了不少。
“你看这土,黑了吧?”刘伟抓了把土在手里搓,“以前一捏就成粉,现在能攥成团,说明有黏性了,能保水了。”
林局长蹲下身,闻了闻苜蓿花,香味里带着点泥土的腥气,却让人心里踏实。
“照这进度,明年就能试种耐盐碱稻了?”
“能!”刘伟指着远处新修的水渠,“引水渠也快修好了,沉淀池也挖好了,就等明年开春下种了。”
正说着,王婶带着妇女们送饭来了。今天做的是苜蓿菜窝窝,就着腌萝卜,吃得大伙首咂嘴。
“这苜蓿不光能改良土壤,还能当菜吃,一举两得。”王婶给刘伟递过个窝窝,“我家那口子说,比城里的菠菜还好吃。”
刘伟咬了一大口,菜香混着麦香,在嘴里慢慢散开。他看着眼前这片曾经的不毛之地,现在长满了绿油油的苜蓿,心里突然明白了老辈人说的“人勤地不懒”。
“等明年种上稻子,咱也搞个丰收节,请城里的人来看看,咱这盐碱地也能长出金疙瘩!”
夕阳把盐碱地染成了金红色,苜蓿花在晚风中轻轻摇晃,像无数只紫色的小喇叭,在诉说着这片土地的新生。刘伟知道,这只是个开始,往后的日子还得好好干,就像这苜蓿一样,扎下根,往上长,总有一天,这片地会变成真正的良田,长出沉甸甸的稻穗,长出乡亲们的好日子。
(http://www.shuxiangmendi.net/book/cdgfgd-48.html)
章节错误,点此举报(免注册)我们会尽快处理.举报后请耐心等待,并刷新页面。
请记住本书首发域名:http://www.shuxiangmendi.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