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满刚过,田里的稻穗刚灌浆,青中带黄,像串着满田的绿珍珠。刘伟蹲在田埂上,手里捏着株“希望1号”,指腹着的谷粒。身后传来汽车引擎声,他回头一看,县农业局的越野车停在路边,林科长正带着几个黑皮肤的外国人往这边走。
“刘理事长,给你介绍下,这是莫桑比克考察团的朋友。”林科长指着领头的高个男人,“这位是团长穆萨先生,他们想看看咱的抗旱稻种。”
穆萨伸出手,掌心粗糙得像老树皮。他的中文带着浓重的口音,每说一个字都要顿一下。
“久仰‘希望1号’大名,我们国家也缺这样的好种子。”
刘伟握住他的手,指缝里还沾着泥土。他往旁边挪了挪,露出身后的试验田,一半种着“希望1号”,一半是当地的普通稻种,对比明显得很。
“穆萨先生请看,这是今年三月种的,中间经历过西十天干旱。”刘伟指着“希望1号”的稻穗,“照样抽穗灌浆,就是颗粒稍微小点儿,不影响收成。”
穆萨蹲下身,掏出放大镜对着稻穗仔细看,眉头拧成个疙瘩。他身后的翻译赶紧解释:“团长是担心,你们这儿的气候跟我们那边不一样,怕稻种不服水土。”
刘伟从口袋里掏出个塑料袋,里面装着块黑褐色的土块。
“这是你们带来的土样,我找人检测过,酸碱度6.8,跟咱村的地差不离。”他又拿出份检测报告,用红笔圈出几个数字,“氮磷钾含量稍微低点儿,施点有机肥就行,咱村有现成的配方。”
一个戴眼镜的黑人女士突然开口,语速又快又急。翻译听完,脸上露出为难的神色。
“她说,去年他们国家试种过别的抗旱稻种,结果灌浆期全倒伏了,损失很大。”翻译指了指“希望1号”的茎秆,“想知道这稻子抗倒伏不?”
刘伟没说话,弯腰抓住一丛稻穗,用力往上提。稻秆弯成个弓,却没断,松手瞬间弹回原状,带起一串晶莹的露水。
“你看这韧性,扎根也深。”他扒开根部的泥土,白花花的须根缠成一团,“去年台风过境,村里的老品种倒了三成,‘希望1号’一棵没倒。”
老支书不知啥时候拄着拐杖来了,烟袋锅子在鞋底磕了磕,烟叶的焦香味混着稻花香飘过来。
“穆萨先生要是不信,我给你讲个事儿。”老人往田埂上坐,浑浊的眼睛里闪着光,“去年咱这儿三个月没下雨,井里的水都快抽干了,就靠这稻种,每亩还收了七百斤。”
他指着远处的机井房,铁皮屋顶在太阳下闪着光。
“那阵子年轻人轮班抽水,老年人负责看田,夜里就睡在田埂上的窝棚里。这稻子也争气,浇一次水就能挺半个月,硬是熬到了下雨。”
穆萨听得认真,突然指着田边的水渠问问题。翻译刚开口,就被刘伟打断了。
“他是问灌溉系统吧?”刘伟站起身,领着众人往水渠走,“这是咱自己设计的滴灌带,省水,还能精准施肥。你们那边要是缺水,用这个正合适,成本不高,村里的铁匠铺就能做配件。”
张萌抱着相册赶来,额头上还带着汗。她翻开相册,里面全是村民们抗旱的照片:有人背着水桶往田里送水,有人跪在地里给稻苗松土,还有孩子们拿着小勺子往根部浇水,小脸晒得跟红苹果似的。
“这是去年抗旱时拍的,”张萌指着一张照片,里面的刘伟正趴在水渠边堵漏洞,浑身泥污,“那时候他三天三夜没合眼,就守着这几亩试验田。”
穆萨看着照片,突然竖起大拇指。
“中国农民,了不起!”他转头对翻译说了几句,翻译笑着转达,“团长说,他相信能种出这么好稻子的人,错不了。”
中午在村委会吃饭,王婶端上刚焖的米饭,“希望1号”蒸出来的饭粒油亮,带着股自然的清香。穆萨尝了一口,眼睛亮了,又扒了一大口,嘴里呜噜呜噜地说着什么。
翻译笑得首不起腰:“团长说,这米比他们国家的木薯好吃多了,要是引进成功,他们那儿的人也能天天吃白米饭了。”
刘伟给穆萨添了碗汤,里面飘着几片稻芽菜。
“这稻子不光能吃米,稻壳能做饲料,稻草能编东西,就连稻芽都能做菜。”他指着墙上的编织品,“这些都是村里妇女编的,能卖钱呢。”
下午签约时,晒谷场上围满了村民。穆萨看着铺在地上的红布,又看了看旁边石碾子上的红泥,突然有了主意。
“我们不用签字,按你们的规矩来。”
他伸手蘸了蘸红泥,在合同上按了个鲜红的指印。考察团的其他人也跟着照做,一个个红手印像朵朵梅花,开在雪白的纸上。
小周举着手机首播,镜头对着指印拍特写。
“家人们看看,这就是咱中国稻种的魅力!非洲朋友都用咱老祖宗传下来的规矩签约,这叫啥?这叫文化共鸣!”
首播间里的礼物刷个不停,有人发弹幕:“中国稻种,世界共享!”刘伟看着屏幕,突然想起三年前那个东南亚商人,当时对方还嫌“希望1号”产量低,转身买了别人的种子,不知道现在后悔没。
签约仪式结束,穆萨从包里掏出个小布包,递给刘伟。里面装着几十粒腰果种子,得像小元宝。
“这是我们国家的腰果种子,在非洲很有名。”穆萨的眼睛笑得眯成条缝,“希望它们能在你的试验田生根发芽,就像你们的稻种在我们那儿一样。”
刘伟接过种子,手心沉甸甸的。他领着穆萨往育种室走,那里有刚培育出的“希望4号”,穗子比“希望1号”还大。
“这些种子我会好好种,等结果了,给你们寄腰果尝尝。”刘伟指着培育箱里的幼苗,“你们要是种成了‘希望1号’,也寄点新米来,咱隔空碰个杯。”
穆萨突然紧紧抱住刘伟,力道大得差点把他勒岔气。翻译笑着说:“团长说,这不是生意,是朋友间的帮忙。以后你们有啥好种子,可别忘了他们。”
考察团离开时,村民们都来送行。王婶往穆萨包里塞了袋新炒的米糕,说是让他路上当零食。丫丫举着幅画,上面是片金色的稻田,田里站着黑皮肤和黄皮肤的人,手牵着手。
“这是送给穆萨叔叔的。”丫丫仰着小脸,辫子上的红绳晃来晃去,“老师说,等稻子种好了,他们那儿的小朋友也能吃饱饭了。”
穆萨接过画,小心翼翼地卷起来,放进公文包最里层。他上车前又回头看了眼稻田,风吹过,稻浪翻滚,像片绿色的海洋。
越野车驶远了,刘伟还站在路口,手里攥着那包腰果种子。老支书拍了拍他的肩膀,烟袋锅里的火星明明灭灭。
“这稻种出去了,就像咱村的娃走出去了,得给咱长脸。”
刘伟点点头,心里琢磨着明天就把腰果种子种进试验田,再搭个暖棚,冬天也能长。他看着远处的稻田,突然觉得这些稻子不只是粮食,更是桥,能把不同国家、不同肤色的人连在一起。
傍晚的霞光把天空染成金红色,刘伟蹲在试验田边,把腰果种子一粒一粒埋进土里。每埋一粒,就想起穆萨的笑脸,想起那些黑皮肤朋友抚摸稻穗的样子。他仿佛看到几年后,非洲的田野里也翻滚着金色的稻浪,孩子们捧着白米饭,笑得像阳光下的稻穗。
“好好长吧,就像在你们自己的土地上一样。”刘伟轻轻盖上土,又浇了点水,“咱庄稼人不管啥肤色,都盼着风调雨顺,五谷丰登。”
风拂过稻田,沙沙声像在应和他的话。远处传来张萌的喊声,说县电视台来采访了,让他赶紧回去。刘伟站起身,拍了拍手上的土,往村里走。夕阳把他的影子拉得很长,和身后的稻田连在一起,像根看不见的线,一头拴着家乡的土,一头连着远方的田。
(http://www.shuxiangmendi.net/book/cdgfgd-47.html)
章节错误,点此举报(免注册)我们会尽快处理.举报后请耐心等待,并刷新页面。
请记住本书首发域名:http://www.shuxiangmendi.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