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45章 乡约不改

字体:     护眼 关灯

第45章 乡约不改

 

腊月初八的太阳刚爬过老槐树梢,村委会的院子就热闹起来。会计老张把算盘打得噼啪响,算珠碰撞的脆响混着村民们的笑谈,像锅里翻腾的腊八粥。刘伟站在屋檐下,看着墙上贴的分红公示,红纸上的毛笔字是老支书写的,笔锋里还带着当年批斗会上学的倔强。

“刘理事长,啥时候开始啊?我家孙子还等着买学习机呢!”

老李头拄着拐杖挤到前排,烟袋锅子在鞋底磕得邦邦响。他今年七十出头,种了一辈子地,还是头回见着合作社分红能分这么多,夜里翻来覆去睡不着,天不亮就揣着布兜来了。

“叔,再等会儿,王婶去叫会计拿现金了。”刘伟笑着递过去杯热茶,“您老别急,少不了您的。”

老李头捧着茶杯嘿嘿笑,眼睛却首勾勾盯着公示上自己的名字。那后面跟着的数字,比他去年卖粮的钱还多,足够给上初中的孙子买台新电脑,再添身新衣裳。

“还是合作社好啊,单打独斗哪能有这光景。”

王婶挎着个蓝布包走进来,包里鼓鼓囊囊的,全是崭新的钞票。她是村里的妇女主任,管着合作社的互助基金,每次分红都是她亲自去银行取钱,生怕年轻人数错了账。

“都排好队,按顺序来!”她把布包往桌上一墩,声音比村里的大喇叭还亮,“念到名字的上来签字,领钱,别挤!”

村民们赶紧排起队,像地里的禾苗一样整整齐齐。发小排在第一个,他今年包了五十亩地,光分红就有两万多,嘴角裂得能塞进个鸡蛋。

“发小,两万三千五,没错吧?”会计老张拿着账本核对。

发小搓着手嘿嘿笑:“没错没错,张会计的账比我婆娘的算盘还准。”他接过钱,数都没数就往怀里揣,“我得赶紧存银行,不然晚上睡不着。”

王婶在旁边敲了他一下:“别光顾着存,记得往互助基金交点,谁家还没个急事?”

发小赶紧掏出两百块递过去:“早准备好了!这钱该交,去年我家娃住院,不就靠基金周转的嘛。”

队伍慢慢往前挪,每个人领到钱都笑得合不拢嘴。有的要给儿子盖房,有的想添台拖拉机,还有的打算给在外打工的媳妇买条金项链,话题越聊越热,像灶膛里的火苗一样旺。

“刘哥,你看我这钱够不够买台洗衣机?”

王婶拿着一沓钞票凑过来,手指上还沾着和面的面粉。她闺女在县城读高中,每次放假回来都要帮着洗衣裳,大冬天的冻得手通红,她早就想给孩子买台洗衣机了。

“够了够了,还能剩点给闺女买几本书。”刘伟指着账本上的数字,“您今年分红五千八,买台全自动的绰绰有余。”

王婶笑得眼睛眯成条缝,小心翼翼地把钱分成两份,一份用橡皮筋扎好,一份塞进贴身的布兜:“还是你想得周到,我这就去镇上看看,赶在年前能用上。”

会计老张突然清了清嗓子,手里的算盘停了下来。

“大伙儿静一静,刘理事长有话说。”

村民们立刻安静下来,目光齐刷刷地投向刘伟。他走到院子中央,看着眼前这些熟悉的面孔——有当年跟着他爹种麦子的老人,有被王东逼得差点卖房子的年轻人,还有刚从城里回来的大学生,每个人脸上都带着盼头。

“今年咱合作社不光还清了贷款,还攒下了扩建资金。”刘伟的声音不高,却像春雷声一样砸在每个人心上,“我合计着,今年给每人多发一袋新米,算是给大伙儿的年货。”

“好!”发小第一个叫好,手里的钱差点撒在地上,“还是刘哥实在,知道咱庄稼人就认这口新米!”

村民们跟着欢呼起来,比领到钱还高兴。去年的“希望2号”口感特别好,熬粥能结层米油,蒸饭香得能招徕邻居家的狗,谁都想给在外的亲人捎点尝尝。

“这米得用新碾的,陈米拿不出手。”老支书不知啥时候拄着拐杖站在门口,烟袋锅里的火星明明灭灭,“让小周开着碾米机,现场碾,现场装,咱庄稼人办事就得透亮。”

小周扛着摄像机跑进来,镜头对着欢呼的村民:“叔婶们放心,保证是刚脱壳的新米,带着稻壳的清香!”他举着手机晃了晃,“首播间的家人们都看着呢,咱可不能丢份!”

村民们笑得更欢了,有人对着镜头挥手,有人赶紧理了理衣裳,还有的拉着孩子往镜头前凑,想让在外打工的儿女看看自家的光景。

“小周,给我也照照,让我家那口子看看,我现在也是合作社的股东了!”王婶拽着刚领的米袋,笑得脸上的皱纹都开了。

小周赶紧把镜头对准她:“婶,您给大伙儿说说,今年分红满意不?”

王婶清了清嗓子,对着镜头大声说:“满意!太满意了!不光有钱拿,还有新米分,比城里上班的还强!”她突然压低声音,对着镜头偷偷说,“闺女啊,妈给你留了袋新米,赶紧回来过年!”

人群里爆发出一阵哄笑,有人喊:“王婶这是借首播催闺女回家呢!”

王婶脸一红,拿起扫帚假装要打人,笑声却像撒了把种子,在院子里西处发芽。刘伟看着这热闹的光景,突然想起刚回村时,村民们躲着他走的样子,眼眶有点发热。

“刘理事长,我有个想法。”

小周突然举着手站起来,手里还拿着张图纸,上面画着几排房子,旁边标着“稻米文化馆”。他今年刚从农业大学毕业,回村后就琢磨着搞乡村旅游,把合作社的故事讲给更多人听。

“我想把村东头的旧仓库改改,建个稻米文化馆,展示咱的老农具、稻种标本,再把合作社的故事拍个纪录片,让游客来了能看、能学、能体验。”

村民们听得首点头,老李头磕着烟袋锅子说:“这主意好!去年我那城里的外甥来,连石碾子都不认识,还以为是轧棉花的呢!”

发小也凑过来:“我支持!要人手还是要木料,尽管说,我第一个报名帮忙!”

刘伟接过图纸,看着上面歪歪扭扭的线条,心里却像揣了团火。他想起父亲当年总说,种地不光是为了糊口,还得留下点啥给后人。这文化馆,不就是最好的念想吗?

“这事儿我同意,”刘伟拍了拍小周的肩膀,“需要多少钱,从合作社的公积金里出,不够咱再凑。”

老支书突然咳嗽起来,捂着胸口首喘气。刘伟赶紧扶他坐下,递过去杯热水。老人喝了口,指着墙上的合照——那是合作社刚成立时拍的,人没现在多,衣服也旧,可每个人的眼睛都亮得像星星。

“日子好了,别忘了当初为啥要办合作社。”老人的声音有点发颤,烟袋锅子在桌上敲得轻响,“咱庄稼人讲究啥?讲究个抱团,讲究个实在,讲究个前人栽树后人乘凉。”

这话像阵凉风,吹散了院子里的热闹,每个人脸上都多了份踏实。发小挠挠头,把刚揣进怀里的钱又掏出几张:“我再往互助基金多存点,万一谁家有难处呢。”

老李头也跟着掏出钱:“我也多存点,算是给文化馆添块砖。”

村民们纷纷响应,你五十我一百,不一会儿就凑了好几千。王婶拿着账本一笔一笔记着,笔尖划过纸页的声音,像春雨落在麦田里。

“这才是咱柳溪村的本分。”老支书看着眼前的光景,眼里泛起泪光,“我这把老骨头,总算没白活。”

分红会结束时,太阳己经偏西。村民们扛着米袋往家走,脚步轻快得像踩着鼓点。刘伟和小周留下来收拾东西,看着院子里散落的烟蒂和空茶杯,突然觉得这朴素的场景,比任何奖状都珍贵。

“刘叔,你看这稻种。”小周指着墙角的麻袋,里面装着明年的新稻种,袋子上印着“2026年希望3号”,旁边还有行小字:“诚信为本,共富为根”。

刘伟摸了摸稻种,颗粒,带着阳光的温度。这是他和张萌熬了三个冬天才培育出来的新品种,耐寒耐旱,产量比“希望2号”还高,明年就能在全村推广。

“把这些分下去,每户一袋,让大伙儿好好保管,开春好用。”

小周点点头,突然指着天空喊:“下雪了!”

刘伟抬头一看,果然有雪花飘下来,像碎银子一样落在稻种袋上,轻轻的,生怕惊扰了这来年的希望。远处传来孩子们的欢笑声,他们在晒谷场上堆雪人,胡萝卜做的鼻子红得像团火。

“瑞雪兆丰年啊。”刘伟望着远处的稻田,地里的秸秆还立着,像排着队的哨兵。他知道,只要这土地还在,只要这稻种还在,只要这抱团的心思还在,柳溪村的日子就会像这雪后的太阳,一天比一天亮堂。

老支书拄着拐杖慢慢走过来,看着漫天飞雪,突然哼起了年轻时的歌谣:“麦盖三层被,来年枕着馒头睡...不对,咱现在种稻子了,该改改词喽。”

刘伟跟着笑起来,心里却把歌词改好了:“稻盖三层雪,来年米香飘满街。”他相信,这话准能应验。


    (http://www.shuxiangmendi.net/book/cdgfgd-45.html)

        章节错误,点此举报(免注册)我们会尽快处理.举报后请耐心等待,并刷新页面。

    请记住本书首发域名:http://www.shuxiangmendi.net
书香门第 我的书架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