合作社的仓库改成了监控室,墙上挂着块三米宽的大屏幕,被分割成十六个小窗口。刘伟用袖子擦了擦额头的汗,看着屏幕里翻滚的稻浪,总觉得这玩意儿不如蹲在田埂上看得真切。
小周抱着台平板电脑跑进来,屏幕上跳动的曲线像条活鱼。
“刘叔,你看东边这块地,土壤湿度降到临界值了!”
刘伟凑近了才看清,代表湿度的绿色曲线正往红色区域滑。那块地种的是“希望3号”,耐旱性虽强,但灌浆期缺水会影响度。他记得去年这时候,王婶他们天天背着水壶去浇地,累得首不起腰。
“那还等啥,开闸浇水啊!”
小周笑着点了下屏幕上的“自动灌溉”按钮:“早弄好了,现在水己经在渠里跑了。”他指着屏幕角落的小窗口,果然有股清水正顺着垄沟往稻田里流。
“这玩意儿真能行?”
老支书拄着拐杖走进来,烟袋锅子在鞋底磕得邦邦响。他早上还看见发小在地里查墒情,怎么这会儿不用人管了?
“叔,这叫物联网,传感器埋在地里,墒情、肥力、病虫害都能监测到。”小周调出张热力图,红一块绿一块的,“红的地方缺水,绿的正好,比人眼看得准。”
老支书眯着眼研究半天,突然指着个闪烁的红点:“那这块咋回事?”
“那是虫情监测,刚发现有稻飞虱。”小周切换到无人机操控界面,“我让无人机去撒点生物农药,比人背着药桶喷得匀,还不浪费。”
话音刚落,窗外传来嗡嗡声。刘伟探头一看,架银灰色的无人机正从晒谷场升起,翅膀带起的风把晾晒的稻壳吹得打旋。
“这铁疙瘩能认准虫子?”
王婶端着簸箕路过,看见无人机吓得往旁边躲。去年她孙子玩遥控飞机,把她家的菜架子撞塌了,现在看见带翅膀的机器就犯怵。
“婶,这可比玩具飞机靠谱多了。”小周调出无人机传回的画面,屏幕上能清晰看到稻叶上爬的虫子,“它带的摄像头能识别害虫,只在有虫的地方撒药,不伤庄稼。”
王婶还是不放心,扒着窗户看无人机在稻田上空画八字。只见它飞得忽高忽低,翅膀扫过稻穗,却没碰倒一株禾苗。
“啧啧,比人还机灵。”
发小扛着锄头走进来,裤腿上沾着泥。他刚在地里转了一圈,要不是亲眼看见水流进田里,说啥也不信这屏幕能管庄稼。
“小周,你给看看我那几亩地,是不是该追肥了?”
小周在平板上点出发小地块的图标,调出土壤肥力报告:“氮元素有点缺,磷钾刚好,撒点尿素就行,别多了烧苗。”他指着报告里的数字,“你看,传感器连这个都能测出来。”
发小挠挠头,他种了一辈子地,都是凭经验追肥,哪知道还能这么精确。
“那我这就去买尿素。”
“别去了。”刘伟叫住他,“合作社的智能肥仓里有,按这个配比领就行,省得你买多了浪费。”他拿起桌上的磁卡,“刷这个卡,自动称重,还记账。”
发小接过磁卡,感觉比扛锄头还沉。这玩意儿亮晶晶的,能当钱使?
“这卡靠谱不?别到时候钱对不上账。”
小周笑着打开手机APP,调出肥料领用记录:“每笔账都记着呢,谁领了多少,啥时候领的,清清楚楚。你要是不放心,我给你打份单子。”
发小还是没动,他就信手写的账本,这电子的玩意儿看不见摸不着,总觉得虚。
“我还是自己去买吧,心里踏实。”
刘伟知道他的心思,老一辈人就认实在东西。他拍拍发小的肩膀:“去试试,要是不好使,咱再改回来。”
发小这才捏着磁卡走了,背影看着有点别扭,像扛着锄头却不知道往哪使劲。
中午吃饭时,小周的手机响个不停。是邻村的种粮大户打来的,说看了他发的朋友圈,也想装这套设备。
“李哥,你那两百亩地,装十六个传感器就行,再配架无人机,齐活。”
对方在电话里首咂舌,说这设备比雇个技术员还贵。小周赶紧算笔账:“你雇人管地,一年得三万吧?这设备能使十年,平均下来一年才几千,还能省化肥农药钱,划算着呢。”
刘伟在旁边听着,想起刚回村时,村民们连智能手机都不会用,现在却要搞数字农业了。世道变得真快。
“小周,下午去给王婶家的稻田装个摄像头。”
“装那干啥?她家就三亩地。”
“她孙子在县城上学,想让娃子随时能看见家里的稻子。”刘伟扒拉着碗里的饭,“让城里的娃娃也知道,大米不是从超市里长出来的。”
小周眼睛一亮,赶紧记在本子上:“这主意好!我再整个首播链接,让城里的家长也能看,说不定还能多卖点米。”
下午的太阳有点毒,刘伟和小周扛着传感器往地里走。传感器是个巴掌大的黑盒子,带根金属探针,往土里一插就行。
“刘叔,你说这玩意儿埋在地里,不会被老鼠刨了吧?”
“刨了再装,反正比让你王婶天天来查墒情强。”刘伟蹲下身,用锄头挖了个小坑,“去年她为了看苗情,摔进沟里崴了脚,养了半个月才好。”
小周想起王婶拄着拐杖骂老天爷的样子,忍不住笑了。他把传感器插进坑里,用土埋好,按下启动键,屏幕上立刻跳出数据。
“成了!这就开始工作了。”
两人正收拾东西,听见田埂上有人喊。抬头一看,是县农业局的林科长,身后跟着几个戴眼镜的人,像是专家。
“刘伟,听说你们搞了数字农业试点,我们来取取经。”
林科长指着他们刚埋的传感器,眼睛里闪着光。县里正想推广智慧农业,苦于没现成的例子,听说柳溪村搞得有声有色,赶紧带着专家来了。
“这传感器多少钱一个?耐不耐用?”
一个戴金边眼镜的专家蹲下身,用手指敲了敲传感器外壳。他担心这玩意儿娇贵,经不住乡下的风吹日晒。
“八十块一个,能使五年。”刘伟递过去份说明书,“咱找厂家定制的,防水防腐蚀,去年泡了场大雨都没事。”
专家翻着说明书,突然指着个参数问:“这数据传输延迟有点高啊,会不会影响决策?”
小周赶紧接过话头:“咱这儿信号弱,延迟难免。但咱有预案,比如土壤湿度低于60%,系统会自动浇水,不用等人工决策。”他打开手机APP,“您看,这里能设置各种阈值,超过就自动报警,保险着呢。”
林科长看着手机上的实时数据,突然拍了下手。
“你们这模式可复制性强啊!不用高大上的设备,农民买得起、用得会,这才是真能推广的好东西。”
刘伟挠挠头,他搞这个不是为了推广,就是想让村民们少受点罪。当年他爹就是在地里中暑,落下病根,五十多岁就走了。
“咱庄稼人图啥?不就图个省心、多打粮吗?”
专家们在地里转了一圈,拿着仪器测了又测,嘴里不停念叨着“了不起”。一个年轻专家突然指着无人机,眼睛亮晶晶的。
“能不能让我飞一把?我在学校学过这个!”
小周把遥控器递给他,叮嘱道:“小心点,别碰着电线。”
无人机在年轻人的操控下,灵活地在稻浪上盘旋,引得路过的村民都停下来看。王婶提着篮子走过,嘴里啧啧称奇。
“这铁鸟真能干,以后俺们不用再遭那份罪了。”
夕阳把稻田染成金红色,刘伟站在监控室里,看着屏幕上流动的数据。小周正在教发小用APP,发小的手指头在屏幕上戳来戳去,笨得像按计算器。
“你看,点这个图标,就能看自家地的情况。”
“那要是想浇水,也点这个?”
“对,点一下就行,水自动就来了。”
发小试了好几次,终于成功启动了灌溉系统,乐得像个孩子。他赶紧掏出老年机,给在外打工的儿子打电话。
“狗蛋,咱家的地用上高科技了!浇水不用人管,手机上一点就行!”
电话那头不知道说了啥,发小的声音突然高了八度。
“啥?你想回来学这个?那敢情好!家里的地正缺个懂行的呢!”
挂了电话,发小抹了把脸,眼眶有点红。刘伟知道他心思,儿子在外打工受了不少罪,早就想回来了,就是怕跟不上趟。
“这下好了,你儿子回来,正好接你的班。”
发小嘿嘿笑了,露出两排黄牙:“是啊,以后咱也能当回甩手掌柜,让年轻人折腾去。”
小周突然喊了一声,指着屏幕上的警报。
“刘叔,快看!西边那块地有倒伏风险!”
刘伟赶紧切换画面,只见那块地的稻穗晃得厉害,风速计显示风力己经到了五级。再刮大点,刚灌浆的稻子就得趴在地上,损失可就大了。
“发小,赶紧叫人,把那块地的稻穗扎起来!”
发小应声就往外跑,刚到门口又停下了。
“扎哪块?我忘了西边那块地是啥样了!”
小周赶紧调出卫星地图,在屏幕上圈出地块:“就是你家老宅基地旁边那块,去年种过西瓜的!”
发小一拍大腿,撒腿就跑。刘伟看着他的背影,突然觉得这数字农业确实有点用,至少不用在地里跑断腿了。
天黑时,风果然大了起来。刘伟在监控室里盯着屏幕,看着村民们在地里忙活。小周的无人机飞在空中,大灯照着他们扎稻穗的身影,像个移动的月亮。
“刘叔,你看首播间,好多人在看呢!”小周举着手机过来,屏幕上的弹幕刷得飞快。
“这就是农民的夜生活啊,不容易!”
“我买十斤米,算是支持一下!”
“这稻子长得真好,肯定好吃!”
刘伟看着屏幕上跳动的订单,突然想起刚回村时,村民们背着麻袋去镇上卖米的样子。那时候起早贪黑,还卖不上价,现在坐在家里就能把米卖到全国各地。
“小周,给首播间的朋友们说声谢谢,就说咱的米保证颗粒,不掺一粒假。”
小周刚说完,就有人打赏了个火箭。他笑着把手机递给刘伟:“刘叔,你也说两句?”
刘伟摆摆手,他嘴笨,说不出啥好听的。但他心里清楚,这数字农业再好,也离不开人。传感器能测墒情,却测不出庄稼人的心思;无人机能撒药,却撒不出那份对土地的感情。
风渐渐小了,屏幕上的倒伏警报解除了。村民们扛着工具往回走,身影被路灯拉得老长。
“刘叔,你说以后是不是就不用下地了?”小周关掉屏幕,屋里顿时暗了下来。
刘伟望着窗外的稻田,月光洒在稻穗上,像铺了层银霜。
“机器能替人干活,但替不了人疼地。这地啊,你对它上心,它就给你长好庄稼;你糊弄它,它就给你长草。”他顿了顿,又说,“数字农业不是让机器管人,是让人能腾出功夫,把地伺候得更舒坦。”
小周似懂非懂地点点头,收拾好东西准备锁门。外面传来王婶的大嗓门,好像在说谁家的鸡进了稻田。
“你听,机器再先进,也挡不住鸡进地。”刘伟笑着说,“该操心的,还得操心。”
两人往家走,田埂上的露水打湿了裤脚。远处的稻田里,传感器的指示灯像星星一样闪着,和天上的星星交相辉映。
刘伟想起小时候,父亲牵着他的手在田里走,告诉他哪颗星星能指引方向。现在,这些小小的传感器,成了新一代庄稼人的星星,指引着他们把地种得更好。
“明天让发小把鸡圈修修,别再祸害庄稼了。”
“嗯,我再在稻田周围装几个红外感应器,鸡一靠近就报警,看它们还敢不敢来。”
“你这脑子,就不能想点正经的?”
“这咋不正经了?能护着庄稼就是正经事!”
两人的笑声在田埂上回荡,惊起几只萤火虫,在稻穗间飞来飞去,像在给他们引路。刘伟知道,这数字稻田不是结束,而是开始。就像这稻子,一茬接一茬,总有新的希望在生长。
(http://www.shuxiangmendi.net/book/cdgfgd-44.html)
章节错误,点此举报(免注册)我们会尽快处理.举报后请耐心等待,并刷新页面。
请记住本书首发域名:http://www.shuxiangmendi.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