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6章 薪火永燃

字体:     护眼 关灯

第36章 薪火永燃

 

清明的雨丝像缝衣线,把天空和大地缝在一起。刘伟尝试踩着泥泞的田埂往坟地走,胶鞋陷在泥里,时带着块碗大的泥疙瘩。他手里攥着束刚割的稻穗,是今年头茬的"希望2号",谷粒得能看见细密的绒毛,沾着的露水顺着秸秆往下滴,在裤腿上洇出深色的印子。

小远跟在后面,校服的裤脚卷到膝盖,露出小腿上被草叶划出的红痕。他手里捧着个纸折的小风车,是用合作社的宣传单折的,上面印着金灿灿的稻田,被雨水打湿,颜色晕成一片,像幅模糊的画。

父亲的坟头长满了青草,去年种的松柏己经长到半人高,枝叶上挂着水珠,像串晶莹的泪。刘伟蹲下来,用手拔掉坟前的杂草,指缝被草叶割出细小的口子,渗出血珠,混着泥水抹在墓碑上——碑上的照片是父亲六十岁时拍的,穿着的确良衬衫,笑得露出两排黄牙,眼角的皱纹挤成了堆。

“爷爷,这是咱家的新稻种。”

小远把稻穗摆在墓碑前,声音软软的像棉花。他的手指轻轻碰了碰照片上爷爷的脸,指尖沾着的泥蹭在玻璃上,留下个模糊的印子。去年清明他还不乐意来,说坟地阴森,今年却主动要给爷爷带新稻种,说要让爷爷闻闻新米的香味。

刘伟掏出个小布包,粗麻布缝的,边角都磨破了。里面装着三粒稻种,分别是"希望1号"、改良后的"胭脂稻"和刚培育的"翡翠2号",用红绳捆在一起,像串小小的粽子。他把布包埋在坟头的土里,上面压了块石头,防止被雨水冲跑。

张萌撑着伞站在后面,伞沿的水珠滴在她的蓝布褂子上,洇出星星点点的湿痕。她手里提着个竹篮,里面是刚蒸的米糕,用荷叶包着,还冒着热气,甜香混着雨水的味道,飘在坟地周围,驱散了几分阴冷。

“你爹要是看见现在的稻田,得乐坏了。”

张萌的声音很轻,怕惊扰了长眠的人。她想起刚嫁过来时,公公总说她细皮嫩肉的,干不了农活,结果她跟着刘伟种稻子,手上磨出的茧子比谁都厚,去年评选"种粮能手",全村人都投了她的票。

刘伟没说话,只是用袖子擦掉墓碑上的泥。照片里父亲的眼睛亮亮的,像藏着星星,突然想起父亲临终前的话。那时老人躺在床上,己经说不出完整的话,手指却一首指着窗外的稻田,嘴唇动了动,刘伟凑过去才听清:"土地不会骗你,你对它好,它就给你饭吃。"

雨渐渐停了,天边透出点微光。远处的稻田在雾气里若隐若现,像片绿色的海。刘伟站起来,拍了拍裤子上的泥,突然看见坟头的草叶上停着只蝴蝶,翅膀是土黄色的,和稻叶的颜色差不多,正一动不动地望着他们,像个沉默的守望者。

从坟地回来,刘伟往育种室走。土路被雨水泡得黏糊糊的,每走一步都要费很大劲。路过二柱子家的稻田时,看见他爹正蹲在田埂上抽烟,烟袋锅子在晨光里闪着火星,旁边的水渠里,清水正顺着田垄缓缓流淌,发出叮咚的声响。

育种室的玻璃窗上蒙着层水汽,里面亮着灯,像只睁着的眼睛。小周穿着白大褂,正趴在实验台上记录数据,笔尖在纸上划过的声音,隔着窗户都能听见。培养皿里的稻种发了芽,嫩绿色的芽尖顶着水珠,像群刚出生的小鸟,怯生生地望着这个世界。

“刘叔,您看这芽率,比去年高了五个百分点。”

小周的声音里带着兴奋,把记录本递过来。纸上的表格填得整整齐齐,每个数字后面都画着小小的对勾,是他自己发明的记号,代表数据准确无误。他的眼镜片上沾着水汽,说话时呼出的白气模糊了镜片,却挡不住眼里的光。

刘伟凑过去看,手指在"胭脂稻改良种"那行停住。芽率后面的数字红得刺眼,比最初的品种高出近三成,旁边还画着个小小的稻穗图案,是小周特意画的。突然想起第一次见这孩子时,他还穿着干净的运动鞋,在泥地里走路都小心翼翼,现在却能光着脚在稻田里跑。

培养皿的标签上写着培育日期,是去年秋分那天。刘伟记得很清楚,那天小周在试验田里守了一夜,就为了观察稻穗的扬花情况,早上回来时,裤腿上全是露水,冻得嘴唇发紫,却笑着说抓到了"最关键的花粉"。

“下一步,试试和翡翠米杂交。”

刘伟的手指轻轻碰了碰芽尖,冰凉的触感让他想起年轻时在试验田的日子。那时没有恒温箱,就用棉被裹着稻种催芽,夜里每隔两小时就起来看一次温度,生怕把种子闷坏了——现在的条件好了,可那份对稻种的上心,一点都不能少。

小周在笔记本上飞快地写着,笔尖划过纸页,发出沙沙的声响。"我打算用分子标记辅助育种,能精准定位抗病基因。"他的话里带着些专业术语,看见刘伟皱眉头,又赶紧解释,"就是像给稻种做CT,知道哪部分最结实,专门往那上面下功夫。"

窗外的稻田里,村民们正在插秧。弯腰的动作整齐划一,像在跳一支古老的舞蹈。王婶的大嗓门飘过来,骂二柱子插得太稀,说要减产,二柱子的笑声混着水声,在晨光里荡开。去年新修的插秧机就停在田埂上,可老人们还是愿意手工插,说这样根扎得牢。

“刘叔,您尝尝这个。”

小周从抽屉里拿出个小陶罐,打开时发出"啪"的轻响。里面装着新碾的胭脂米,米粒是淡红色的,像掺了胭脂粉。"这是改良种煮的,您看这颜色,比老品种还鲜亮。"他抓了把递过来,掌心的米粒在晨光里泛着柔和的光。

刘伟捏起几粒放进嘴里,慢慢嚼着。米香里带着点淡淡的甜味,比普通稻米更有嚼劲,咽下去时,喉咙里还留着股清香。突然想起父亲说过的胭脂稻,饥荒年景用它换过三斗小米,救了半个村的人——现在不用换粮食了,却能让更多人尝到这味道。

育种室的墙角堆着十几个麻袋,里面装着不同品种的稻种,每个袋子上都贴着标签,写着捐献人的名字。有老李头的"翡翠米",王支书的"珍珠糯",还有二柱子爹的"老黄稻",都是各村搜罗来的宝贝,现在成了育种的"功臣"。

“这些老稻种,得好好伺候着。”

刘伟拍了拍麻袋,声音里带着些感慨。去年冬天特别冷,他和小周轮流守在育种室,夜里把电暖气往老稻种的储藏柜旁挪,生怕冻坏了这些"老祖宗"。有次停电,两人裹着棉被守了一夜,天亮时浑身都冻僵了,却先去看稻种有没有事。

小周突然笑了,指着墙上的照片。那是张合作社全体成员的合影,刘伟站在中间,手里举着"希望1号"的稻穗,两边是老支书和小远,后面的村民们笑得东倒西歪,有人手里还拿着农具。"等秋收了,咱再拍张新的,把新稻种都写上名字。"

中午的阳光透过玻璃窗照进来,在地上投下长方形的光斑。刘伟坐在光斑里,看着小周忙碌的身影,突然觉得这育种室像个神奇的摇篮,老稻种在这里焕发新生,新希望从这里走向田野,一代又一代,永不停歇。

傍晚时,刘伟坐在老槐树下抽烟。老支书的烟袋锅子递过来,铜锅子被得发亮,里面的烟丝是自家种的,带着股辛辣味。他接过来抽了一口,呛得咳嗽起来,眼泪都快出来了,惹得老支书哈哈大笑,说他还是没学会抽烟。

远处传来孩子们的笑声,小远带着一群娃在稻田边放风筝。风筝是用稻杆扎的,糊着彩色的糖纸,形状像颗的稻穗,在晚风里飞得高高的,线绳握在孩子们手里,一拽一拽的,像在和稻穗打招呼。

“你看,这就是传承。”

老支书的声音慢悠悠的,望着天边的晚霞。他的拐杖往稻田里一指,那里有弯腰插秧的老人,有扛着锄头的中年人,还有在田埂上追逐打闹的孩子,三代人的身影在夕阳下重叠,像幅流动的画。

刘伟顺着他的目光看去,夕阳把稻田染成了金红色,像铺了层厚厚的金子。插秧的村民们首起腰,用袖子擦着汗,汗珠在阳光下闪闪发亮,滴落在田里,瞬间就被泥土吸收——那是和父亲当年一样的汗水,带着同样的温度和期望。

烟袋锅子的火星在暮色里明明灭灭,像天上的星星。刘伟想起父亲坟头的那只蝴蝶,想起育种室里的嫩芽,想起孩子们手里的风筝,突然觉得有股暖流在心里涌动。这片土地上的故事,从来都不是某个人的,而是像稻种一样,一茬接一茬,在汗水里生根,在希望里结果。

小远举着风筝跑过来,裤腿上全是泥,脸上却笑开了花。"爸,你看飞得高不高?"风筝在晚霞里晃悠,像颗会飞的稻穗,线绳在他手里嗡嗡作响。刘伟摸了摸他的头,掌心蹭到孩子头发里的稻壳,带着阳光的味道。

“回家吃饭了,你妈蒸了新米糕。”

刘伟牵着小远的手往村里走,身后的稻田在晚风里轻轻摇晃,发出沙沙的声响,像是在为他们歌唱。远处的育种室还亮着灯,小周的身影在窗户上晃动,大概还在记录数据。老支书的烟袋锅子在暮色里闪着微光,像颗指引方向的星星。

走到村口时,刘伟回头望了一眼。金色的稻田无边无际,一首延伸到天边,和晚霞融在一起,像片燃烧的海洋。他知道,只要这土地还在,只要还有人愿意弯腰插秧,这里的故事就永远不会结束。就像这"希望"系列的稻种,会一茬接一茬地长下去,永远带着阳光的味道,温暖而踏实。


    (http://www.shuxiangmendi.net/book/cdgfgd-36.html)

        章节错误,点此举报(免注册)我们会尽快处理.举报后请耐心等待,并刷新页面。

    请记住本书首发域名:http://www.shuxiangmendi.net
书香门第 我的书架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