村委会的黑板被粉笔字写得满满当当,"归雁计划"西个大字被红粉笔画了圈,像枚醒目的印章。张萌站在黑板前,手里的教鞭是根磨光滑的竹枝,敲得黑板咚咚响,惊飞了窗台上的麻雀。
"二柱子在深圳开网约车,月入过万,回来搞首播带货咋不行?"
张萌的声音清亮,像山涧的泉水。她指着黑板上的带货数据:"去年县里的苹果首播,单场卖了二十万。咱的有机米香得能招蝴蝶,还怕没人要?"讲台下的老人们抽着旱烟,烟袋锅子的火星明明灭灭,像落在地上的星星。
角落里的王婶突然咳嗽起来,手里的针线在鞋底上打了个结。她的儿子在上海打工,三年没回家,视频里总说村里太穷,留不住年轻人。"城里娃子才爱看那些扭扭捏捏的首播,咱这糙米饭谁稀罕?"
张萌翻开手机相册,屏幕上是二柱子在稻田里拍的照片。他穿着迷彩服,裤脚沾着泥,举着稻穗笑得露出两排白牙,背景是金灿灿的稻浪。"王婶您看,二柱子这模样,比那些涂脂抹粉的明星实在多了。"
老支书蹲在门槛上,烟袋锅子敲着石阶。"当年我爹靠吆喝卖粮,后来靠供销社,现在靠手机,世道变了,咱也得跟着变。"他的拐杖往地上一戳,震得王婶的针线筐都晃了晃,"谁反对,就是跟全村人的饭碗过不去。"
发小的表弟背着双肩包闯进来,书包上的动漫贴纸和村里的土坯墙格格不入。他刚从省城读大专回来,学的计算机,手机里存着十几个首播APP。"我看过人家首播挖红薯,都能卖爆,咱的米肯定行!"
小伙子的脸红扑扑的,像晒红的苹果。他掏出手机,点开一个视频,屏幕里的主播正在稻田里首播收割,弹幕刷得飞快,"有机米""农家肥"的字眼跳得让人眼晕。"就照这个来,我负责剪辑,婶子们负责出镜!"
王婶的头摇得像拨浪鼓,手里的鞋底差点掉地上。"我这老婆子,满脸褶子,上镜能吓哭娃!"她的话逗得大伙笑起来,烟袋锅子的火星都抖落了,在地上烫出小小的黑印。
"王婶您做的米糕最好吃,就首播做米糕!"
张萌的话点醒了大伙,二柱子媳妇突然举手:"我会做米酒,去年在镇上的庙会卖光了!"妇女们七嘴八舌地说起来,有的会做米粉,有的会做米糖,原本冷清的村委会顿时热闹得像集市。
发小扛着摄像机走进来,机器是合作社新买的,花了三个月的分红。"先拍宣传片,把咱的稻田拍得漂漂亮亮的。"他把镜头对准窗外,金灿灿的稻浪在风里翻滚,像片会动的黄金海。
"我试试?"
表弟的声音带着怯生生的兴奋,手指在手机屏幕上划来划去,调整着首播参数。他把镜头对准老支书,老人正蹲在地上编草绳,粗糙的手穿梭在稻草间,动作熟练得像在跳一支古老的舞。
"大家好,这里是诚信农场,我身后是种了一辈子地的王爷爷..."
表弟的声音有点抖,却越来越顺。首播间里渐渐有人进来,有人问稻子用不用化肥,有人问怎么买米,表弟一一回答,额头上的汗珠顺着脸颊往下淌,滴在手机屏幕上,像颗晶莹的露珠。
老支书突然对着镜头举起手里的草绳,烟袋锅子在耳朵上夹着。"这绳子绑稻子最结实,就像咱合作社的人心,拧成一股绳,啥坎儿都能迈过去。"他的话刚说完,首播间里突然刷起了礼物,小火箭的图标闪得人眼晕。
"有人打赏了!"
表弟的声音都变了调,手指飞快地点着屏幕。王婶凑过去看,眼睛瞪得像铜铃:"这玩意儿还能换钱?"她的手指在屏幕上戳了戳,差点把手机戳掉,引来一阵哄笑。
刘伟从外面进来时,手里拎着袋新米。米粒得像珍珠,在阳光下泛着光。"试播结束,先把样品寄给下单的客户。"他把米袋往桌上一放,"地址我让张萌整理好了,都是刚才首播间下单的。"
发小突然想起什么,往门外跑。"我去叫二柱子,让他从深圳回来,他媳妇的米酒能成爆款!"竹扁担在地上拖出刺啦声,惊得树上的麻雀又飞起来,在稻浪上方盘旋。
夕阳把村委会的影子拉得很长,黑板上的"归雁计划"西个字被镀上金边。张萌在收拾首播设备,表弟在统计订单,老人们的烟袋锅子还在冒烟,空气里混着旱烟、新米和泥土的味道,踏实得像刚收完的庄稼地。
"明儿开始,每天两场首播。"
刘伟的声音不高,却透着股劲。窗外的稻田在暮色里轻轻摇晃,像是在为他们鼓掌。他知道,这只是开始,就像春天播下的种子,只要用心浇灌,总有一天能长成金灿灿的稻浪,把全村人的希望都托起来。
夜里的仓库亮起灯,表弟在教妇女们用美颜相机。王婶对着镜头咧嘴笑,皱纹里都透着乐呵。刘伟站在门口抽烟,看着这群面朝黄土背朝天的乡亲,此刻正对着手机屏幕认真学习,突然觉得,土地孕育的不只是庄稼,还有生生不息的希望。
远处传来狗叫声,是大黄在村口巡逻。月光洒在稻田里,稻穗上的露珠像无数双眼睛,静静地看着这个正在悄悄变化的村庄。刘伟掐灭烟头,转身往仓库里走,他要和张萌商量,明天首播的内容——就从插秧开始,让城里人体会体会,每粒米里都藏着多少汗水。
(http://www.shuxiangmendi.net/book/cdgfgd-27.html)
章节错误,点此举报(免注册)我们会尽快处理.举报后请耐心等待,并刷新页面。
请记住本书首发域名:http://www.shuxiangmendi.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