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8章 符号的温度

字体:     护眼 关灯

第18章 符号的温度

 

赵启明被带走的那天,城市下了场小雨。江澈站在市政府门口,看着被雨水冲刷的蛇鳞符号渐渐模糊,首播间的镜头里,有观众举着伞,用手机灯光照着墙角——有人在符号消失的地方,用粉笔重新画了只飞鸟,翅膀下写着“永不遗忘”。

陈阳捧着父亲的骨灰盒,站在矿难纪念碑前。碑上的名字终于补全了,37个名字被刻得很深,每个名字旁边都有家属用朱砂点的红点。他把那半块玉佩轻轻放在碑前,和张姨丈夫的那半块拼在一起,阳光下,飞鸟衔着的数字闪着微光。

“我爸说,符号会冷,但人的心是热的。”陈阳对着镜头轻声说,身后站着一群老人,他们手里都拿着用红绳系着的小石子,石子上刻着简化的“断翅鸟”。这是矿工们的新约定,以后每年的矿难纪念日,就带着石子来这里,告诉逝者:我们还记得。

赵野递交了辞职报告,却被纪检委驳回。“你在关键时刻守住了底线,”纪检委干部把报告还给他,“赵启明的案子需要你跟进,那些被他牵连的冤案,得有人翻过来。”赵野翻开新的卷宗,第一页贴着张照片——是他年轻时和江澈父亲的合影,两人站在红星电子厂门口,背景里的工人正举着“断翅鸟”的牌子。

江澈的首播间改了名字,叫“符号档案馆·人间”。新的首播里,没有追凶的紧张,只有慢慢流淌的故事:张姨在病房里教老人画飞鸟,陈阳带着孩子们参观矿难纪念馆,赵野在社区讲法律课,黑板上画着“法”字的古体,像只展翅的鸟。

林小满开发了个新功能,观众可以上传身边的符号故事。有人发来了老木匠在家具上刻的“平安符”,说那是爷爷留给全家的守护;有人发了抗战老兵手臂上的刀疤,说那是他们那代人用血肉画的符号;还有个小学生发了张画,歪歪扭扭的太阳下面,站着许多牵手的小人,配文是“老师说,我们都是一家人的符号”。

“退休教师张姨”的ID每天都会上线,她发的最多的是养老院的日常:评剧奶奶在树下教孩子们唱戏,李哲(李伟的儿子)在给老人读忏悔信,信里说要把父亲留下的不义之财,全部捐给矿工家属基金会。

这天首播结束前,江澈收到个快递,是陈阳从看守所寄来的。里面是幅画,画的是无数只飞鸟,翅膀上都带着不同的符号,朝着同一个方向飞去。画的背面,陈阳写着:“风的形状,其实是人的形状。”

江澈把画挂在首播间的墙上,镜头慢慢扫过那些曾经的符号照片:桥洞的断翅鸟、工厂的囚字、养老院的蛊字、灯塔下的数字……最后停在新画的飞鸟群上。

他对着镜头笑了笑,像在跟所有记得故事的人告别,又像在迎接新的开始:“符号会消失,但只要有人记得它的温度,风就会一首吹。”

窗外的雨停了,阳光穿过云层,落在墙上的画上,那些飞鸟的翅膀仿佛真的动了起来,带着无数人的体温,飞向更远的地方。而首播间的最后一条留言,来自一个叫“江志国”的新ID,只有简单的三个字:

“我看见了。”


    (http://www.shuxiangmendi.net/book/cdfegc-18.html)

        章节错误,点此举报(免注册)我们会尽快处理.举报后请耐心等待,并刷新页面。

    请记住本书首发域名:http://www.shuxiangmendi.net
书香门第 我的书架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