莱姆公司的技术转让协议摆在冶金部会议室的长桌上,红章油墨未干,却被一份巴统文件蒙上了阴影。“阶梯淬火的核心算法被列入禁运清单。” 罗厅长的手指敲着文件,“他们只肯给操作手册,不给源代码。”
冯靖远的目光落在协议附录的设备清单上,忽然指着 “高温合金熔炉” 说:“我们可以绕开算法。用上海材料所的 GH4169 合金,配合咱们自己的‘三温区控温法’,能达到同样的淬火效果。”
“三温区?” 冶金部的老专家皱眉,“国内最高只能做到两温区联动,温差控制在 ±5℃就不错了。”
“可以试试用军工的伺服阀控制技术。” 冯靖远拿出张草图,上面画着三个串联的温控模块,“把军工厂的液压伺服系统拆了,改造成温度执行器,精度能到 ±1℃—— 沈同志,你们车间的报废伺服阀还有吗?”
沈若雁心头一动。上周清理仓库时,确实发现了一批因 “响应速度不达标” 淘汰的伺服阀,当时还在发愁怎么处理。“有 23 个,都是好的,就是响应慢了点。”
“慢了正好。” 冯靖远在草图上标出参数,“温度控制不需要高速响应,稳定性更重要。这些报废件改造后,比莱姆的原装系统还耐用。”
会议室外的玉兰花正开得热闹,沈若雁看着冯靖远在黑板上推导控温公式,粉笔灰落在他的肩膀,像落了层雪。她忽然想起在德国时,汉斯私下问她:“冯先生是不是在莱姆待过?他连我们工程师都不知道的参数偏差都清楚。” 当时她只笑了笑,心里却有了答案 —— 这个男人或许真的不属于这个时代,却在用自己的方式,推着这个时代往前走。
改造伺服阀的车间里,冯靖远和沈若雁蹲在零件堆前,手里的扳手碰出清脆的响。“你说,咱们能造出自己的控温系统吗?” 沈若雁问,指尖沾着液压油,像抹了层银灰。
“能。” 冯靖远拧下伺服阀的端盖,里面的线圈缠着红色绝缘漆,“1990 年前,咱们的冶金设备国产化率能到 70%。”
“你又知道?” 沈若雁笑了,眼里的怀疑早己变成笃定。
“猜的。” 冯靖远举起改造好的执行器,阳光透过窗户照在金属表面,反射出刺眼的光,“但这次,我想信自己一次。”
车间外传来捷报,莱姆公司同意共享算法 —— 他们通过驻华使馆得知中国正改造伺服阀,怕失去订单。沈若雁看着冯靖远调试设备的背影,忽然觉得那些 “未卜先知” 都不重要了。重要的是,这个总说 “猜的” 的男人,正和他们一起,把 “猜的” 变成 “真的”。
窗外的玉兰花落了一地,像铺了层白绒毯。沈若雁捡起片花瓣,夹进冯靖远的技术笔记里。那页刚好写着 “1986 年 3 月,突破阶梯淬火技术壁垒”,字迹旁边,不知何时多了个小小的笑脸符号。
(http://www.shuxiangmendi.net/book/cddc0c-7.html)
章节错误,点此举报(免注册)我们会尽快处理.举报后请耐心等待,并刷新页面。
请记住本书首发域名:http://www.shuxiangmendi.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