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51章 手感与数据

字体:     护眼 关灯

第51章 手感与数据

 

夜的新民液压厂办公室,日光灯管嗡嗡作响,在水泥地上投下长条状的光斑。沈若雁把军绿色帆布包往桌上一放,金属搭扣撞在搪瓷杯上,发出清脆的响。包里露出半截星芒系统的操作手册,纸页边缘卷得像被风吹过的荷叶——那是她下午从车间抄回来的参数,上面还沾着点液压油的腥气。

“知道你又要熬。”她把保温桶往冯靖远面前推,桶盖掀开时冒出的白气裹着麦香,腾在他摊开的图纸上,晕开一小片水雾。里面的红糖馒头还冒着热气,表皮皱巴巴的,像刚从蒸锅里捞出来的老面疙瘩,“食堂李师傅特意多蒸了十分钟,说你啃硬面的腮帮子得缓缓。”

冯靖远正用红铅笔在液压阀图纸上画圈,笔尖划过纸面的沙沙声里,混着窗外车间传来的轧机轰鸣。“刚复盘完今天的合格率,”他头也不抬地说,指尖点在“阀座粗糙度Ra0.8”的标注上,“老周他们调的参数,数据上看全对,可装起来就是差口气——就像李师傅说的,轧机调得再准,少了那点‘手感’,出来的钢就是不匀实。”

沈若雁忽然从包里抽出张描图纸,上面是她用坐标纸画的曲线,蓝黑钢笔水在折痕处晕成了团:“这是下午跟李师傅蹲车间记的。”她的指尖沿着波浪线滑动,指甲盖在某个拐点处顿了顿,“他说‘手感’就是轧制力超过0.05波动时,手心那下麻劲儿——我把这感觉转成了数据波动图,你看能不能融进星芒系统?”

图纸上的曲线像条游动的鱼,在“850℃±5℃”的区间里微微起伏。冯靖远抓起馒头咬了一口,红糖馅烫得他舌尖发麻,却忍不住笑:“你这曲线,比实验室的示波器还准。”他从抽屉里翻出自己的笔记本,第37页夹着张泛黄的三线工厂老照片,穿工装的冯飞正用手掌贴在轧辊上,“我二叔当年调轧机,闭着眼都能说出轧制力差多少——这本事,星芒系统能全记下吗?”

沈若雁的钢笔尖在曲线末端画了个小小的箭头,像给这条鱼添了尾巴。“记不全,但能传下去。”她忽然指着照片里冯飞的手,“李师傅说,老技工的手纹里都藏着参数,就像老木匠的墨斗,用得越久越准。咱把这些‘麻劲儿’‘沉劲儿’转成数字,往后徒弟们对着屏幕练,总比瞎摸索强。”

办公室的挂钟敲了十下,钟摆晃动的影子投在墙上,像个缓慢摇摆的指针。冯靖远忽然抓起沈若雁的手往图纸上按,她的掌心贴着“阀杆公差0.02mm”的标注,皮肤的温度透过纸张传过来,暖得像春日的阳光。“你看,”他的声音放轻了些,“这参数是死的,但你手心里的温度是活的——星芒系统记不住这个,得靠人传。”

沈若雁抽回手时,指尖在他手背上轻轻划了下,像在标注某个隐蔽的公差。“明早让周明把系统再调调,”她把冯靖远啃剩的馒头渣扫进搪瓷盘,“加个‘老技工经验库’模块,让李师傅他们对着麦克风说手感,咱找人转成代码——就像给机器装个‘老灵魂’。”

冯靖远望着窗外,车间的灯还亮着,橘红色的光从高窗里漏出来,像块烧红的钢坯。他忽然想起下午在车间,李师傅闭着眼摸阀座的样子,粗糙的拇指在金属表面蹭过,像在抚摸自家耕牛的脊梁。“其实星芒记不记全,我倒不慌。”他拿起沈若雁画的曲线,对着灯光看,纸页上的褶皱像片起伏的丘陵,“有你在,这些数据就不会变成死数。”

沈若雁收拾东西时,发现冯靖远的笔记本摊在桌上,她画的曲线旁多了行小字:“手感是数据的祖宗,数据是手感的路。”钢笔水还没干透,晕在纸页上,像滴落在轧机上的汗珠,慢慢渗进钢铁的纹路里。


    (http://www.shuxiangmendi.net/book/cddc0c-51.html)

        章节错误,点此举报(免注册)我们会尽快处理.举报后请耐心等待,并刷新页面。

    请记住本书首发域名:http://www.shuxiangmendi.net
书香门第 我的书架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