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47章 南洋标准

字体:     护眼 关灯

第47章 南洋标准

 

曼谷的雨季,湿热的风卷着橡胶树的气味灌进培训中心的铁皮厂房。李师傅蹲在轧机旁,手里捏着根游标卡尺,黄铜刻度在南洋的烈日下泛着晃眼的光。他正给七个泰国技工演示“轧制力波动系数≤0.05”的操作,粗粝的拇指在轧辊上抹了把机油,掌心的老茧蹭过金属表面,发出细得像虫爬的声响。

“就像揉湄南河的糯米团,得有劲儿但不能蛮干。”李师傅的川味普通话混着泰语翻译的腔调,在厂房里荡开。他往轧机进料口塞了块本地生铁,暗红色的钢坯刚接触轧辊,就发出“滋啦”的声响,火星溅在他磨得发亮的工作靴上。“看这压力表,指针跳超过半格,就得收劲——咱经纬的标准,比寺庙的佛龛还讲究分寸。”

冯靖宇站在厂房外的椰树下,手里转着份设备清单,纸张被汗水洇得发皱。泰国矿产商宋卡正用带着咖喱味的中文比划:“我们的锰矿含硫量比中国还高,你们的轧机能扛住?”他的手指戳在清单上“抗硫钢”三个字上,银戒指在阳光下闪了闪,“上次买的R国设备,三个月就裂得像旱季的稻田。”

冯靖宇扯掉湿透的衬衫领口,露出锁骨上道浅浅的疤痕——那是去年在巴西港口扛钢材时被吊钩蹭的。“您去车间看第三台轧机。”他往厂房方向扬了扬下巴,热带的阳光把他的影子钉在泥地上,“李师傅调了二十天,把轧制力参数改成‘阶梯式递增’,就像给大象穿小鞋,得慢慢顺劲。现在这台机,咬钢时稳得像寺庙里的石佛,废品率从15%降到3%。”

培训中心的黑板上,用白粉笔写着密密麻麻的参数,“轧制温度850℃±5℃”“冷却水压0.6MPa”的字样被反复圈点,旁边还画着三线工厂的老式轧机草图,铅笔线条被雨水洇过,像老树干上的纹路。秦砚秋派来的技术员小王正给学员分发《质量管理手册》,蓝封皮上印着“经纬标准”西个烫金大字,边角别着片压平的玉兰花——那是从南江带来的,说要让标准带着“老家的根”。

午后的暴雨突然泼下来,砸在厂房的铁皮屋顶上,噼啪响得像炒豆子。李师傅把学员叫到轧机控制面板前,指着跳动的绿色数字:“这‘手感’不是瞎摸,是把老祖宗的‘分段淬火’变成了数据。你看这0.05的波动系数,就像咱西川老家做泡菜,盐多了太咸,少了要坏,差一点都不成。”他忽然抓起个泰国学员的手按在操作杆上,“力道要像捏刚出生的小猫,轻了没反应,重了就跑偏——记住这感觉,回头记在本子上。”

冯靖宇在雨棚下和宋卡签合同,钢笔尖划过纸面的沙沙声里,混着远处码头的汽笛声。“五十台轧机,配套三个月的耗材。”宋卡的拇指在“验收标准”栏按了个红手印,油墨顺着指缝流进指甲缝,“你们的手册里说‘设备坏了,48小时到现场’,这话要是算数,我把马来西亚的矿场也介绍给你。”

“比庙里的菩萨还灵。”冯靖宇把合同折成方块塞进帆布包,包里露出半截东南亚矿产分布图,陈氏家族标记的锰矿点用红笔圈得密密麻麻。“您看培训中心门口的那棵橡胶树,上个月刚栽的,等它长到能割胶,咱的技术员还在这儿——标准这东西,得像榕树的气根,扎在土里才活得久。”

暴雨停时,夕阳把厂房的影子拉得老长。李师傅带着学员在空地上摆了排铸件,有的是按R国标准做的,表面己经泛出锈斑;有的按经纬标准,镀着层细密的锌膜,像裹了层银霜。“这就是差距。”他用烟袋锅敲着生锈的铸件,“咱中国人做事,不光要眼下能用,还得像老祠堂的柱子,经得住几十年的风雨。”

夜里的培训中心亮着灯,学员们在宿舍里抄参数,笔尖划过纸页的声响里,夹着李师傅教的川味口诀。冯靖宇站在走廊里给沈若雁打电话,南洋的晚风带着橡胶树的甜香,吹得他敞开的衬衫贴在背上:“标准输出比卖设备挣钱,更重要的是——往后他们开矿、炼钢,得看咱画的规矩。”电话那头传来实验室的嗡鸣,秦砚秋大概又在熬合金样本,他仿佛能看见那些银灰色的粉末,正顺着经纬的脉络,在南洋的土地上长出新的工业筋骨。


    (http://www.shuxiangmendi.net/book/cddc0c-47.html)

        章节错误,点此举报(免注册)我们会尽快处理.举报后请耐心等待,并刷新页面。

    请记住本书首发域名:http://www.shuxiangmendi.net
书香门第 我的书架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