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45章 碳化钨与钛矿

字体:     护眼 关灯

第45章 碳化钨与钛矿

 

实验室里,碳化钨粉末在球磨机里“嗡嗡”转着,像群被关在铁笼里的蜜蜂。冯靖远戴着防尘口罩,盯着观察窗里翻滚的银灰色粉末,指腹在控制面板上的“研磨时间”按钮上悬着——这是山西碳化钨厂送来的第27批样品,颗粒度必须控制在5微米以内,才能达到莱姆实验室的涂层标准。

“出来了!”秦砚秋突然喊了声,声音被口罩闷得有些含糊。她戴着隔热手套,把刚出炉的涂层样本从真空炉里抽出来,石英托盘上的黑色涂层泛着暗哑的光,像块被反复捶打的老墨锭。“莱茵TüV的人下午到,这是最后一次试生产——要是过不了,联合实验室的合作就得黄。”

冯靖远拿起游标卡尺,卡爪轻轻咬住样本边缘,金属相碰的细响里,混着墙角饮水机的咕嘟声。“厚度0.8毫米,硬度HRC63。”他报出数字时,口罩下的嘴角扬了扬,“比莱姆的进口料硬2个点,成本却省40%——就像老话说的,既叫好,又要巧。”

实验室的铁门被推开,冷风卷着沙砾打在墙上,冯靖宇裹着寒气冲进来,军绿色挎包上还沾着火车站的煤烟味。“哥,莫斯科的电报!”他把电报纸往铁桌上一拍,纸张边角被风掀起又落下,“乌克兰的航空研究所回话了,说能用D-18T发动机的图纸,换咱们的五十台缝纫机和一百箱罐头——他们的研究员都快断粮了!”

冯靖远摘下口罩,揉了揉被勒出红痕的脸颊,指尖沾着的碳化钨粉末在脸上蹭出道灰印。“让叶清清在黑海港口备足物资。”他走到墙上的苏联地图前,铅笔尖在第聂伯河沿岸戳了戳,“除了缝纫机,再加二十箱青霉素和五十件军大衣——那边还在下雪,研究员冻得握不住笔,再好的图纸也画不出来。”

墙角的磨损试验机突然“咔嗒”停了,老李师傅蹲在机器旁,用螺丝刀撬开磨损后的涂层样本,金属断面露出细密的蜂窝状结构。“你看这致密度!”他举着样本冲过来,满是油污的手指在涂层上划着,“比进口料的孔隙少三成,就像咱老家的夯土墙,砸实了才经得住风雨——莱姆的人要是有眼,就该认咱这国产料!”

午后的阳光透过实验室的高窗,在地板上投下道窄窄的光带,里面浮动的碳化钨粉尘像无数跳动的星子。莱茵TüV的工程师施密特戴着白手套,指尖在涂层样本上反复,忽然从公文包里掏出个小巧的硬度计,针头扎进涂层的瞬间,发出细得像蚊子叫的声响。

“硬度达标,磨损量优于合同标准。”施密特的眉毛挑了挑,德语口音的中文里带着惊讶,“但你们的原料成本……怎么可能这么低?”

冯靖远指着窗外的货车,车斗里装着刚卸的碳化钨锭,阳光下泛着青黑色的光。“这是山西产的钨精矿,经咱们自己的球磨机研磨,省去了三道中间商。”他忽然笑了,像车间主任在介绍自己最得意的设备,“就像老话说的,自家人做自家活,成本自然降得下来。”

施密特在认证报告上签字时,笔尖划过纸页的沙沙声里,冯靖宇正蹲在角落给叶清清打电话,声音压得很低:“苏联那边的钛矿纯度99.5%,铀矿附带完整的地质报告……对,让老陈的船别走苏伊士运河,绕好望角更稳妥,巴统的人最近查得紧。”

暮色降临时,实验室的灯还亮着,秦砚秋在整理涂层配方,冯靖远在地图上圈出下一个目标港口。磨损试验机的余温透过铁皮传到掌心,像握着块刚从锻锤下取出的热钢——这温度里,藏着国产化的韧劲,也藏着跨越国界的资源版图,正随着碳化钨的粉末,一点点铺向远方。


    (http://www.shuxiangmendi.net/book/cddc0c-45.html)

        章节错误,点此举报(免注册)我们会尽快处理.举报后请耐心等待,并刷新页面。

    请记住本书首发域名:http://www.shuxiangmendi.net
书香门第 我的书架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