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43章 箭体裂痕

字体:     护眼 关灯

第43章 箭体裂痕

 

哈萨克斯坦草原,寒风卷着雪粒打在蓝海集团的临时厂房上,铁皮屋顶被掀得“哐哐”响,像头喘着粗气的巨兽。冯靖远蹲在俄制发动机旁,手指抚过箭体的焊缝,金属表面结着层薄冰,凉得刺骨,裂纹像条冻僵的蛇,斜斜地爬过三号燃料管路接口。

“还有西十天就得发射,这裂纹要是扩到0.3毫米,整个箭体都得炸。”苏联工程师安德烈把伏特加酒瓶往地上顿,酒液溅在结冰的水泥地上,迅速凝成白色的霜花,“你们的高温合金管太硬,跟我们的发动机接口‘咬’不到一起,就像冬天的木头,硬拼准得裂。”

沈若雁正用游标卡尺量着裂纹宽度,镜片上蒙着层白汽,她哈口气擦了擦,睫毛上沾的雪粒簌簌往下掉。“用低频脉冲焊接试试。”她忽然开口,声音被风吹得有些散,“南江军工厂的导弹伺服阀,就是靠这招把不同材质的接口焊牢的,-40℃都不会漏。”她从帆布包里掏出本笔记,纸页边缘卷得像干枯的荷叶,上面画着密密麻麻的波形图,“电流调120A,频率5Hz,让两种金属慢慢‘咬’住劲。”

冯靖远抓起焊枪的手顿了顿,手套上的冰碴掉进发动机的缝隙里。“安德烈,让你的人准备氩气保护。”他忽然抬头,雪粒打在脸上生疼,“咱们中国人有句老话,‘硬碰硬不如巧借力’,这焊缝得像老木匠的榫卯,既要严丝合缝,还得留着点‘活气’。”

厂房角落里,秦砚秋正煮着铌基合金焊条,坩埚里的金属液泛着橘红色的光,像团被囚禁的火焰。“这焊条加了0.05%的稀土,比俄制的延展性好三成。”她用长钳夹起根通红的焊条,火星溅在她的工作靴上,“就像揉面团时加了点酵母,能‘发’出韧性来。”

焊接开始时,冯靖远盯着焊枪的弧光,那片蓝白色的光亮得让人睁不开眼,映在每个人结霜的睫毛上。沈若雁举着测温仪,报数声混着风的呼啸:“380℃……520℃……保持住!”她的军绿色围巾被风吹到焊枪旁,瞬间燎出个小洞,她却像没察觉,眼睛死死盯着焊缝的变化。

安德烈突然喊了声“停”,声音里带着惊惶。众人围过去看,裂纹边缘的金属正慢慢“长”到一起,像初春解冻的河面,冰碴在水流里渐渐消融。“这手艺……比我们的老焊工还神。”他摸着焊后的接口,温度烫得手指首缩,却舍不得挪开,“就像给金属‘搭了座桥’,既结实又不僵。”

深夜的厂房里,发动机的轰鸣突然响起,震得屋顶的雪簌簌往下掉。冯靖远站在控制台前,手指在按钮上跳跃,像在弹架无形的钢琴。燃料管路的压力曲线在示波器上跳成条平稳的绿线,像条终于顺流而下的河。“成了。”他忽然开口,声音里带着沙哑,“压力稳定在31.5MPa,泄漏率0.01%,比设计标准还低两个点。”

沈若雁把最后一组数据记在笔记上,笔尖划过纸页的沙沙声里,远处传来草原狼的嗥叫。她抬头时,看见冯靖远正望着窗外的雪,月光在他脸上投下深深的轮廓,像被刀刻过的钢坯。“等发射成功,”他忽然说,哈出的白气在灯光下散开,“就把这焊接参数带回华国,咱们的火箭,也得用上自己的‘筋骨’。”

天边渐渐泛起鱼肚白,雪停了,阳光透过厂房的缝隙照进来,在发动机的金属表面织出张金色的网。冯靖远摸着修复好的箭体,忽然觉得这冰冷的钢铁里,藏着无数双眼睛——三线车间里盯着熔炉的老技工,实验室里熬红了眼的秦砚秋,码头边跟CIA周旋的叶清清……他们的劲儿,都顺着这焊缝,拧成了股撑得起天空的力量。


    (http://www.shuxiangmendi.net/book/cddc0c-43.html)

        章节错误,点此举报(免注册)我们会尽快处理.举报后请耐心等待,并刷新页面。

    请记住本书首发域名:http://www.shuxiangmendi.net
书香门第 我的书架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