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3章 钢坯上的火候

字体:     护眼 关灯

第33章 钢坯上的火候

 

南江轧钢厂的加热炉像头疲惫的巨兽,吞吐着通红的钢坯时总带着声沉重的喘息。冯靖远盯着炉口的测温仪,红针在1150℃上下晃悠,像个醉汉踩不准步点。刚出炉的钢坯表面泛着不均匀的橘红色,像块没烧透的炭火,老轧钢工周师傅用撬棍敲了敲,“铛”的一声脆响里带着闷劲:“这钢坯‘夹生’了,就像蒸到半熟的馒头,轧出来准裂!”

操作室的搪瓷杯里,浓茶己经凉透。沈若雁把三张不合格品报告叠在一起,纸页边缘的钢渣印子像片丑陋的斑:“光谱分析显示,珠光体含量比标准低5%,这是典型的加热不足——可炉温明明够了,德国专家也说不出个道道。”她的铅笔尖在“奥氏体化”的术语上划了道线,墨痕透过纸背,像道解不开的难题。

冯靖远忽然抓起块废钢坯,往加热炉的观察孔凑。热浪从孔里涌出来,燎得他额前的头发微微卷曲,他却盯着炉内的火焰颜色:“周师傅,您烧过柴火灶吗?”钢坯在火焰里的部分泛着亮白,没被火焰首接烧到的地方却发暗,像块没晒透的棉被,“这炉的火焰太集中,钢坯心子没热透,就像烤红薯只烤焦了皮。”

周师傅的烟袋锅在操作台上磕出火星:“我当学徒时,烧的是平炉,火像铺在钢坯上的毯子。”老人往炉口撒了把煤粉,火焰“腾”地窜高,颜色从橘红变成亮黄,“现在这步进式加热炉,火嘴在两边喷,中间总差口气——就像给人穿衣只穿袖子,露着心口。”

沈若雁翻出东翔厂的老图纸,泛黄的纸页上画着个奇怪的装置:“你们看这个‘火焰导流板’,1965年设计的,能把边部火焰引向钢坯中心,像给炉火装了个拐棍。”她的指尖在导流板的角度标注上停顿,“30度倾角,刚好能让火焰在钢坯表面打个旋,就像揉面时手腕转的圈。”

王师傅抱着个铁皮工具箱进来,箱里的耐火泥还带着窑厂的潮气。“这法子咱试过。”老人往钢板上抹了块泥,泥块在高温下渐渐变硬,“可导流板用不了三天就烧化,比咱老平炉的炉篦子还不经用!”他的指甲缝里嵌着黑灰,是常年跟炉火打交道的印记。

冯靖远的目光落在车间角落的废钢堆上,那里有几块从导弹发射架上拆下来的耐高温合金,断口泛着银白色的光。“用这个试试。”他扛着合金块往机修车间走,金属碰撞地面的“哐当”声惊得麻雀扑棱棱飞起,“这是GH4169合金,能扛住1200℃高温,比德国的耐热钢还硬三分——就像给导流板换了身铁骨头。”

切割合金的火花像群金色的蝴蝶,在砂轮片下飞舞。周师傅眯着眼看冯靖远焊接导流板,脉冲焊枪的弧光在他布满皱纹的脸上跳跃:“小冯,这角度得再偏两度,不然火焰会燎到辊道。”老人突然伸手按住冯靖远握枪的手,粗糙的掌心裹着年轻技术员的手背,像在传递什么滚烫的秘密,“就像给灶膛添柴,得顺着火势的方向,不然会呛烟。”

当改装后的加热炉吐出第一块钢坯,周师傅的烟袋锅“当啷”掉在地上。钢坯表面均匀得像块烧红的烙铁,用测温仪一量,心表温差只有8℃,比德国标准还小了3℃。王师傅抓起钢坯往轧机送,钢坯在辊道上滑行时发出均匀的“沙沙”声,像段流畅的旋律。

检测报告出来时,暮色正漫过车间的天窗。“珠光体含量达标!”周明举着显微镜照片大喊,照片上的晶粒细密得像撒了把芝麻,“这钢能扛住800MPa的拉力,比设计标准还高100MPa!”他的白大褂上沾着钢屑,却顾不上拍掉,只顾着把报告往每个人手里塞。

冯靖远摸着那块烧红的导流板,合金表面的氧化膜像层坚硬的铠甲。他想起周师傅说的“火候”——不只是温度的高低,更是热量的均匀,就像老辈人说的“做事要一碗水端平”。沈若雁递来的搪瓷杯里,新沏的茶冒着热气,茶香混着炉火的味道,在空气里酿出种踏实的暖。

远处的高炉正喷出橘红色的火焰,把天空染成片温暖的锦缎。冯靖远望着加热炉里跳动的火焰,忽然明白,那些老图纸上的智慧,那些老技工掌心的温度,从来都没有过时——它们就像这钢坯上的火候,看似简单,却藏着让钢铁听话的密码,在一代又一代人的手里,烧得越来越旺。


    (http://www.shuxiangmendi.net/book/cddc0c-33.html)

        章节错误,点此举报(免注册)我们会尽快处理.举报后请耐心等待,并刷新页面。

    请记住本书首发域名:http://www.shuxiangmendi.net
书香门第 我的书架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