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5章 模块铸机

字体:     护眼 关灯

第25章 模块铸机

 

孟昭明的办公室里,25立方米挖掘机的蓝图摊在桌上,像张被揉皱又展平的地图。液压系统图纸上,红铅笔圈出的爆管位置像串醒目的血珠——M国进口泵在第三次测试时炸开,油液在水泥地上漫出深色的河,把“工业学大庆”的标语牌浸得发皱。“国产泵倒是不炸,”老厂长蹲在图纸旁,烟袋锅在“压力不足”的批注上磕出火星,“可铲不动三吨的矿岩,顶个铁皮玩具!”

走廊里的风卷着流言跑,田文健的声音像把生锈的锉刀,在各办公室门口蹭来蹭去:“我早说过,让个临时工牵头项目准出乱子!冶金局的人说,冯靖远那套‘低频脉冲’根本没经过验证,纯粹是瞎鼓捣!”他往车间的方向瞥了眼,看见冯靖远正蹲在废铁堆旁画图纸,笔尖在油污的地上划出银白色的线,像在破解什么密码。

冯靖远的帆布包扔在旁边,露出半截三线工厂的老图纸。他用石块压住纸角,手指在“高锰钢铸件”和“东翔伺服阀”的标注间画了道弧线:“王师傅,您看这斗杆裂纹,像不像没焊牢的铁锅沿?”他捡起块爆管的碎片,断面的毛刺扎破了指尖,血珠滴在金属上,瞬间凝成小小的红点,“M国泵用的是普通碳钢,咱换高锰钢加阶梯淬火,再配上东翔的军工液压技术——就像给车装了坦克的履带。”

老焊工王师傅往地上啐了口唾沫,烟袋锅里的烟灰撒在图纸上:“说的比唱的好听!冶金局管铸件,煤炭部管液压,各吹各的号,谁听你的?”他的焊枪扔在旁边,枪嘴的铜头被烧得发乌,“上次联合测试,就因为参数不共享,白瞎了三炉钢!”

冯靖远没说话,从包里掏出张技术图谱。图纸展开时“哗啦”作响,冶金局的高锰钢抗裂参数用红笔标注,煤炭部的液压系统数据则用蓝笔,中间用黄色箭头连出清晰的路径,像幅精心绘制的作战地图。“各管一段,数据共享。”他指尖点在图谱中央的“联合测试组”字样上,铅笔尖把纸页戳出个小坑,“冶金局用高锰钢铸件补斗杆裂纹,就像给胳膊装铠甲;煤炭部改东翔伺服阀,好比给心脏换强泵——咱搭个数据平台,让两边的参数像齿轮似的咬合上。”

孟昭明捏着图谱的手指微微发颤。窗外的梧桐叶被风吹得哗哗响,像在为这大胆的想法鼓掌。“田文健说你搞‘临时工专政’,”老厅长突然笑了,指节在“模块化分工”几个字上敲出轻响,“我倒要让他看看,这‘专政’能不能造出中国人自己的挖掘机。”

车间里的争吵声比液压泵的轰鸣还响。冶金局的技术员把高锰钢样品拍在铁砧上:“我们的铸件抗裂性达标了,是你们的液压系统跟不上!”煤炭部的工程师立刻掀翻参数表,油笔在“压力不足”的记录上划出长痕:“没见过这么硬的铸件!泵压提上去,斗杆倒先裂了,这账算谁的?”

冯靖远扛着块黑板进来时,粉笔灰在阳光里跳得像群跳蚤。他在黑板左侧画了台轧机,右侧画了台液压泵,中间用粉笔画了道双向箭头:“冶金局的高锰钢加阶梯淬火,能扛住1200MPa冲击力,”他用红粉笔画出斗杆的抗裂曲线,像座平缓的山,“但得配东翔的伺服阀,它的响应速度比M国泵快0.3秒,能缓冲瞬间压力——就像给猛张飞配个细算的诸葛亮。”

老焊工赵师傅蹲在角落抽烟,听着听着就首起了腰。他那把用了二十年的焊枪上,焊条头堆得像座小坟,每次焊接全凭“手感”,电流大了小了全靠耳朵听。“小冯同志,”他磕掉烟袋锅,火星溅在“焊接参数数据库”的标牌上,“你那数据库里的数儿,真比我这老耳朵准?”

数据库的终端就架在车间角落,屏幕上跳动的曲线像条灵活的鱼。冯靖远让学员调出三线工厂的焊接记录:“1975年东翔厂焊导弹发射架,用的就是‘电流120A、频率5Hz’的参数,”他指着曲线的拐点,“赵师傅您试试,这数儿比‘听声儿’准三成。”

焊花在弧光里炸开时,像无数金红色的萤火虫。赵师傅握着焊枪的手起初发颤,电流计的指针随着屏幕上的曲线轻轻晃动,像被无形的手牵引。当第一道焊缝冷却,探伤仪的绿光照在上面,没有一丝裂纹——老焊工突然红了眼眶,粗糙的手掌在屏幕上着那些数字,像摸着失散多年的伙计。

联合测试组的牌子挂起来那天,秋雨淅淅沥沥。冶金局送来的高锰钢斗杆泛着暗哑的光,煤炭部改装的伺服阀组裹着防潮纸,像两件待嫁的嫁妆。冯靖远蹲在组装台旁,看着老工人们按数据库参数拧螺栓,扳手的“咔嗒”声里,混着计算机的“嘀嘀”提示音,像场新旧手艺的合唱。

“启动!”孟昭明按下按钮的瞬间,液压泵的“嗡鸣”声里,斗杆缓缓抬起,像条苏醒的钢铁巨臂。油表指针稳稳爬向31.5MPa,没有爆管,没有渗漏,连最挑剔的质检员都忍不住凑近看——焊缝处的金属光泽均匀得像镜面,比M国原厂的工艺还精细。

当斗杆铲起第一堆矿岩,褐色的矿石从铲斗滚落,砸在地上发出闷响,车间里爆发出震耳的欢呼。赵师傅把烟袋锅扔在地上,踩着火星跳起了老矿工的步子:“咱也有能啃硬骨头的家伙了!”田文健站在角落,看着那台由“冶金铠甲”和“军工心脏”拼成的挖掘机,嘴角的嘲讽慢慢僵住,皮鞋在水泥地上碾出细响,像在掩饰什么。

冯靖远望着窗外的雨帘,斗杆的阴影在墙上缓缓移动,像座移动的桥。沈若雁递来的搪瓷杯里,茶水还冒着热气,杯底的茶叶沉成小小的山:“孟厅长说,这台机器打破的不只是技术瓶颈。”她的指尖划过“联合测试组”的标牌,上面的红漆被雨水冲得愈发鲜亮,“冶金局和煤炭部的人,现在天天凑一起改参数,像俩配合了十年的老伙计。”

暮色漫进车间时,挖掘机的车灯亮了,两道光柱刺破雨雾,照在“中国制造”的标牌上。冯靖远摸着斗杆上的焊缝,金属的凉意里透着温热的韧劲——那是高锰钢的强硬,是军工液压的精准,更是打破壁垒后,不同齿轮咬合成的力量。远处的高炉喷出橘红色的火焰,在雨幕里晕成温暖的光,像在为这台拼合而成的钢铁巨兽,照亮前路。


    (http://www.shuxiangmendi.net/book/cddc0c-25.html)

        章节错误,点此举报(免注册)我们会尽快处理.举报后请耐心等待,并刷新页面。

    请记住本书首发域名:http://www.shuxiangmendi.net
书香门第 我的书架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