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4章 师徒熔铸的参数

字体:     护眼 关灯

第24章 师徒熔铸的参数

 

经纬公司的培训室里,粉笔灰在晨光里浮沉,像群不安分的银鱼。年轻学员王磊拿着游标卡尺,额头快贴到液压阀上,卡爪却总在0.01毫米的刻度线左右晃悠,活像只找不准落点的麻雀。“理论上说,这公差应该能稳住……”他挠着后脑勺的碎发,声音里带着没底气的嘟囔。

墙角的老藤椅上,赵师傅“吧嗒”抽了口烟,烟袋锅里的火星在皱纹堆里明明灭灭。他没看图纸,只用拇指和食指捏着阀座边缘捻了捻,粗糙的指腹像台精密的检测仪:“差着口气呢。”烟灰落在磨得发亮的蓝布工装裤上,“800℃淬火时,炉温偏了两度,金属晶粒就粗了半丝——这不是卡尺能量出来的。”

冯靖远站在窗前,看着这幕新旧碰撞的景象,指尖在沈父送来的“军工人才库”名册上轻轻敲击。纸页上的12个名字旁,都标着“平均工龄28年”的红色批注,像12颗埋在岁月里的珍珠。“年轻的缺手感,年老的缺数据,”他转身时,窗台上的绿萝叶子扫过肩头,“就像轧机缺了轧辊,再大的力气也出不了合格钢。”

三天后,培训室的木门被12双布鞋踏得吱呀作响。为首的李师傅背着个磨得发白的帆布包,包带在佝偻的肩上勒出深痕,里面装着本牛皮笔记本——封面上“1958年东翔厂”的烫金字样虽己斑驳,却比任何奖状都更显分量。“冯同志,”老人解开包时,手指在铜搭扣上顿了顿,“咱这手老茧,还能换口饭吃?”

冯靖远从抽屉里拿出12份合同,钢笔尖在“技术入股3%”的条款下划了道粗线:“不只是吃饭。”他推开窗,让阳光铺满整张木桌,“北京户口,五险一金,还有——”他指着墙上刚挂的“导师团”铜牌,红漆在阳光下闪得耀眼,“让你们的手艺,变成能传代的数儿。”

李师傅的烟袋锅在桌角磕了磕,火星溅在合同上,烫出个针尖大的黑孔。他没看条款,先翻到末尾的签名处,枯瘦的手指攥着钢笔,笔尖在“李建国”三个字上悬了半天,墨团在纸上洇出小小的晕,像颗悬而未落的心。“就冲‘技术入股’这西个字,”他突然下笔,笔画又重又急,“咱把棺材本儿都押上!”

拜师礼定在白露那天。周明捧着本新订的参数图谱,恭恭敬敬地给李师傅鞠了一躬,蓝布学徒服的下摆扫过地面的碎纸屑。“师傅,这是我按您说的‘手感’画的曲线。”他翻开图谱,每页都贴着测温仪记录的小纸条,“800℃±5℃时,轧制力波动系数果然超过0.05了。”

李师傅没接图谱,却从帆布包里掏出那本1958年的笔记本。纸页黄得像秋叶,上面的字迹却力透纸背,“公差0.001毫米=战场0.1秒先机”的红色批注旁,还画着歪歪扭扭的导弹简笔画。“这比啥图谱都金贵。”他把笔记本往周明怀里一塞,掌心的老茧擦过年轻人的手背,“当年我师傅说,机器会坏,数据会丢,只有记在心里的数儿,才是真本事。”

深夜的测试车间,师徒俩的影子被弧光拉得老长。李师傅握着周明的手调焊枪,电流计的指针随着两人的呼吸轻轻颤动,像条被驯服的银蛇。“脉冲频率再降0.5Hz,”老人的声音混着焊枪的“滋滋”声,“听这电弧的声儿,发闷就对了,像炖肉时那火候,急不得。”

周明盯着示波器上的波形,突然“呀”了一声:“师傅您看!这曲线和图谱上的重合了!”他的铅笔在纸页上飞快游走,把“120A电流、5Hz频率”的参数框了又框,笔尖划破纸页的声响里,混着李师傅欣慰的咳嗽声。

三个月后,改良阀的低温测试报告铺在桌上,废品率的数字从5%降到3%,红铅笔在“-30℃运行1000小时无泄漏”的结论下画了个大大的圈。周明把新绘的参数图谱递给李师傅,每页都留出空白,让老人用红笔添上手感批注——“此处需略偏左0.5毫米”“听电弧声如蝉鸣最佳”,字迹新旧交织,像幅两代工匠共绘的蓝图。

冯靖远走进来时,正撞见李师傅教周明用卡尺量头发丝。老人捏着根白发,横在卡爪间,刻度线稳稳停在0.07毫米:“记住这感觉,将来你们调0.05毫米的公差,心里就有谱了。”阳光透过高窗照进来,在两人交叠的手上投下细碎的光斑,像撒了把金色的种子。

培训室的墙上,新挂了块“师徒成果榜”,12位老技工的名字旁,都粘着学员们的参数图谱。赵师傅眯着眼,看着自己的“手感淬火法”变成了“8段控温曲线”,突然往地上啐了口烟袋油:“原来咱这老骨头,还能跟年轻人一起,给国家炼出更硬的钢。”

暮色漫进来时,周明扶着李师傅往宿舍走,老人的帆布包在两人之间晃悠,里面装着那本新旧合璧的笔记本。远处的高炉正喷出橘红色的火焰,把师徒俩的影子拉得很长,像两条从过去通向未来的钢轨,在“技术革新”的标语下,慢慢铺向工业突围的黎明。


    (http://www.shuxiangmendi.net/book/cddc0c-24.html)

        章节错误,点此举报(免注册)我们会尽快处理.举报后请耐心等待,并刷新页面。

    请记住本书首发域名:http://www.shuxiangmendi.net
书香门第 我的书架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