深冬的雪粒子敲打着实验室的防爆玻璃,发出细密的沙沙声。陈默将军方提供的电磁干扰屏蔽需求文件重重拍在会议桌上,纸张在铺满零件与草稿的桌面激起一阵轻响。"0.1-100GHz全频段屏蔽,重量还不能超过500克?"王建国拧开保温杯,升腾的热气模糊了他的老花镜片,"这几乎相当于要把一座电磁堡垒塞进巴掌大的空间里。"
陆鸣己经在电脑上调出了频段频谱图,不同颜色的波纹在屏幕上疯狂跳动:"常规金属网屏蔽在高频段会失效,必须找到能自适应调节的材料......"他的声音突然顿住,目光与陈默同时落在系统新解锁的"固态电解质量产工艺"资料上。
李大山抓起液压钳,对着空气虚剪两下:"要是把电解材料做成蜂窝状骨架,再覆上纳米银膜?"他的想法立刻得到响应,苏小羽戴上升级版声呐手套,指尖划过虚拟建模:"结构共振频率需要控制在300Hz以下,否则会产生新的干扰源。"
实验在零下20℃的低温车间展开。李大山操控着改装过的3D打印机,银色的纳米浆料从喷头缓缓挤出,在低温中迅速凝固成蜂窝状结构。但第一次测试就遭遇重创——当10GHz的电磁波照射时,装置竟像个信号放大器般疯狂啸叫。
"是材料介电常数不匹配!"林晚秋举着频谱分析仪,鼻尖几乎要贴上显示屏,"需要在每层结构间加入缓冲层,但这样重量......"她的话被陆鸣打断,少年的代码在投影上飞速滚动:"用智能凝胶!遇电变硬,平时保持柔性,既能调节参数又能减重!"
接下来的20天,实验室成了不眠不休的战场。李大山的工装结满冰霜,手指被低温冻得失去知觉仍在调整模具;苏小羽的声呐设备因长时间超负荷运转频频报警,她却坚持用最原始的耳听手摸方式检测共振;陆鸣编写的控制程序迭代了137个版本,黑眼圈重得像戴了副墨镜。
第35天凌晨,当最后一层智能凝胶喷涂完毕,整个装置的重量定格在498克。陈默深吸一口气,将其推入电磁测试舱。随着频率从0.1GHz逐步提升到100GHz,监测屏上的干扰数值始终维持在安全阈值内。当100GHz的电磁波发射时,装置突然发出蜂鸣——但这不是失效警报,而是智能凝胶自适应调节的提示音。
"成功了!"王建国的保温杯掉在地上,茶水在冰冷的地面蜿蜒成河。李大山一把抱住身边的陆鸣,两人在沾满金属碎屑的地面打滚;苏小羽摘下声呐眼镜,任由泪水在脸颊上结冰。而陈默看着系统界面疯涨的文明点数,突然想起三年前在便利店的那个雨夜——原来绝境真的能开出花来。
成果验收当天,军方代表握着装置的手微微颤抖:"这不仅是技术突破,更是未来单兵作战的革命性装备!"合作协议签署时,对方特意提出将"星辰科技学院"字样镌刻在每一台量产设备上。
夕阳为校园镀上金边时,陈默站在新落成的科研楼顶层。系统再次弹出提示:【便携式电磁干扰屏蔽装置研发完成,奖励文明点数12000,解锁"量子通讯终端基础技术"。新任务:国家航天局委托研发轻量化太空隔热材料......】
雪花落在他肩头,很快化作水珠。陈默望着操场上追逐打闹的学生们,他们的笑声穿透寒冷的空气,与实验室里此起彼伏的仪器嗡鸣交织在一起。星辰科技学院的故事,正如同夜空中的繁星,一颗接一颗,永不停歇地闪耀。
(http://www.shuxiangmendi.net/book/cdd0c0-8.html)
章节错误,点此举报(免注册)我们会尽快处理.举报后请耐心等待,并刷新页面。
请记住本书首发域名:http://www.shuxiangmendi.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