凛冬的寒风拍打着实验室的窗棂,却吹不散室内紧张焦灼的氛围。第47次电池充放电测试结果显示,能量密度依然卡在720Wh/kg,距离目标值800Wh/kg仍有不小的差距。林晚秋盯着测试曲线,指尖在实验记录本上反复,公式被汗水晕染得有些模糊。
“会不会是石墨烯涂层的厚度不均匀?”苏小羽戴着声呐手套,将耳朵贴在电池外壳上,“声波反馈显示,负极材料的密度存在0.3%的偏差。”她的话让李大山眼睛一亮,抄起游标卡尺就开始测量模具:“俺就说这压片机的压力分布不对劲!”少年立刻动手改装,液压管的轰鸣声与金属敲击声交织在一起。
陆鸣则在一旁疯狂敲击键盘,他编写的AI算法正在对上万组实验数据进行交叉比对。“找到了!”少年突然从椅子上跳起来,“在25℃恒温、12MPa压力的条件下,加入0.05%的纳米银颗粒,理论上能激活石墨烯的超导特性!”
新方案迅速投入实验。李大山小心翼翼地将调配好的浆料注入模具,烘箱的红色数字跳动着,仿佛所有人的心跳。当第52次测试的绿色进度条缓缓走到尽头时,实验室里鸦雀无声。陈默咽了咽口水,点击打开测试报告——812Wh/kg!刺眼的数字让空气瞬间沸腾,苏小羽的声呐眼镜因激动而微微发颤,李大山一把抱起陆鸣原地转圈,连向来沉稳的林晚秋都红了眼眶。
成果迅速引起行业震动。汽车集团的技术总监带着团队连夜赶来,在亲眼见证电池连续充放电1000次仍保持95%性能后,当场签订了价值两亿元的合作开发协议。新闻发布会上,当记者问起这群平均年龄不到20岁的研发团队有何秘诀时,李大山挠着头憨笑:“就是不停地试,像俺修拖拉机一样,总能找到毛病!”
这次突破不仅让星辰科技学院声名大噪,更引来了国家级科研机构的关注。科技部调研组进驻校园,看着学生们用自制设备完成前沿研究,一位老专家握着陈默的手感慨:“你们证明了,创新从来不取决于设备多先进,而在于敢为人先的勇气。”
系统提示音适时响起:【长续航电池研发任务超额完成,奖励文明点数8000,解锁“固态电解质量产工艺”。新增特殊任务:军方委托研发便携式电磁干扰屏蔽装置,要求重量<500g,有效屏蔽频段覆盖0.1-100GHz。任务期限:40天】
陈默看着窗外初升的朝阳,校园里的梧桐树上,干枯的枝桠间己悄悄冒出嫩芽。曾经无人问津的废弃校园,如今成了创新的沃土。而他知道,真正的挑战才刚刚开始——在追逐科技巅峰的道路上,星辰科技学院的师生们,将继续以破茧成蝶的勇气,书写属于他们的传奇。
(http://www.shuxiangmendi.net/book/cdd0c0-7.html)
章节错误,点此举报(免注册)我们会尽快处理.举报后请耐心等待,并刷新页面。
请记住本书首发域名:http://www.shuxiangmendi.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