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六天 蓄势待发

字体:     护眼 关灯

第六天 蓄势待发

 

签约仪式的闪光灯此起彼伏,陈默握着军工企业负责人递来的合作协议,指腹能清晰感受到烫金字体的凹凸质感。这场签约不仅带来了八位数的技术转让费,更意味着星辰科技学院的名字,第一次堂堂正正地登上了国家级科研项目的合作名单。消息传开的当晚,校门口的咨询处排起了长队,家长们举着孩子的奖状,迫切地想要叩开这所创造奇迹的学校大门。

但喜悦并未冲昏陈默的头脑。系统发布的电池研发任务像悬在头顶的达摩克利斯之剑,而现实的困境比想象中更棘手——学校现有的化学实验室,连最基本的高温煅烧炉都存在温度偏差,更别提用于电池材料研究的高精度分析仪器。

"我们需要一台差示扫描量热仪,至少能精准到0.1℃的那种。"林晚秋翻着采购清单,眉头拧成死结,"但进口设备动辄几百万,就算国产替代品......"她的声音戛然而止,因为两人都清楚,系统奖励的资金在支付完校园改造尾款后,己所剩无几。

转机出现在一次偶然的对话中。陆鸣在调试教务系统时,意外发现某科研院所淘汰的一批旧设备正在招标拍卖。"虽然是十年前的型号,但核心部件还能用!"少年兴奋地调出设备参数,"我们可以用AI算法优化控制系统,说不定比新机器还好用!"

就这样,李大山带着维修队连夜奔赴三百公里外的城市。当他们浑身油污地拖着锈迹斑斑的仪器返回时,所有人都捏着一把汗。但在学生们的巧手下,老化的电路板被重新焊接,机械传动部分换上了自制的精密齿轮,陆鸣编写的智能控制程序更是让这堆"废铁"重获新生。

电池研发团队正式组建那天,实验室的黑板被写得密密麻麻。苏小羽用声呐检测材料内部结构,将声波图谱转化为可视化数据;李大山尝试用不同金属配比改良电极;而林晚秋则带领学生们查阅海量文献,寻找突破能量密度瓶颈的新思路。

实验并非一帆风顺。第三次电极烧结时,高温炉突然失控,暗红色的火焰从炉门窜出。李大山抄起灭火器冲上前,白色粉末弥漫中,他大喊:"都别慌!按应急预案断电!"好在有惊无险,但这次事故让团队意识到,仅凭热情远远不够。

陈默召集所有师生开了场特殊的会议。"我们没有退路。"他指着墙上的倒计时牌,"汽车集团给了我们三个月,但市场不会等任何人。"他掏出从系统兑换的石墨烯基础资料,在投影仪上展开分子结构图,"从今天起,我们要像拆解那台旧机床一样,把电池技术掰开了、揉碎了研究!"

深夜的实验室里,李大山的液压钳在金属板上划出火花,陆鸣的电脑屏幕蓝光闪烁,苏小羽戴着降噪耳机专注分析数据,而林晚秋的白大褂口袋里,永远揣着写满公式的便签纸。他们不知道前方等待的是成功还是失败,但每个人都憋着一股劲——要让星辰科技学院的名字,再次因为创新而闪耀。


    (http://www.shuxiangmendi.net/book/cdd0c0-6.html)

        章节错误,点此举报(免注册)我们会尽快处理.举报后请耐心等待,并刷新页面。

    请记住本书首发域名:http://www.shuxiangmendi.net
书香门第 我的书架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