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九章 太空征途

字体:     护眼 关灯

第九章 太空征途

 

初春的风裹着料峭寒意掠过星辰科技学院,国家航天局的考察团车辆缓缓驶入校门。陈默站在新建成的航天材料实验室前,望着印有"星辰科技"字样的巨大门牌,心跳不由得加快——这次国家航天局委托的轻量化太空隔热材料研发任务,不仅关乎学院声誉,更承载着中国航天迈向深空的重要一步。

"常规陶瓷基隔热材料虽然性能优异,但密度太高。"航天局专家在会议上展示着月球基地建设的规划图,"我们需要一种材料,既能承受2000℃的高温,密度又要低于现有材料的三分之一。"会议室陷入沉默,这样苛刻的要求,几乎颠覆了现有材料科学的认知。

林晚秋推了推眼镜,率先打破寂静:"或许可以从气凝胶入手?这种材料孔隙率高达99%,本身就有绝佳的隔热性能。"她的话如同一把钥匙,打开了众人的思路。陆鸣立刻调出数据库:"但传统气凝胶强度不足,在太空微重力环境下容易碎裂......"

"用碳纳米管做骨架!"李大山突然拍案而起,液压钳在桌面上震出闷响,"就像钢筋混凝土,把气凝胶灌进去!"苏小羽也点头补充:"再加入声子晶体结构,通过声波散射进一步降低热传导。"陈默看着热烈讨论的师生,心中涌起一股豪情——这就是星辰科技学院的力量,总能在绝境中找到破局之道。

实验室内很快进入白热化阶段。李大山改造了一台工业级3D打印机,将碳纳米管与气凝胶前驱体按精确比例混合;陆鸣编写的智能程序实时监测打印过程,确保每一层结构都达到纳米级精度;苏小羽戴着特制的声呐头盔,通过次声波检测材料内部的均匀性。林晚秋则带着学生们反复调整配方,光是碳纳米管的排列方式,就尝试了上百种组合。

然而,首次高温测试就遭遇滑铁卢。当温度升至1500℃时,材料表面突然出现裂纹,紧接着整块样品分崩离析。"是热应力集中!"林晚秋举着显微镜观察碎片,"碳纳米管与气凝胶的界面结合力不够。"

那段时间,实验室的灯光彻夜未熄。李大山尝试在混合浆料中加入纳米级粘合剂,却导致材料密度超标;陆鸣优化了打印路径,却无法完全消除内部应力;苏小羽的声呐检测数据显示,材料在高温下会产生异常的声波衰减。

转机出现在一次意外。某天清晨,值夜班的学生发现,实验台上未及时清理的样品在经过整夜的自然干燥后,表面形成了独特的褶皱结构。"这是仿生荷叶效应!"林晚秋眼睛一亮,"这种微观结构不仅能分散应力,还能增加热辐射路径!"

全新的设计方案迅速成型。团队采用逐层叠加的方式,让材料在打印过程中自然形成褶皱;同时引入记忆合金丝,当温度升高时自动收紧,进一步增强结构强度。第87次测试时,当2000℃的高温火焰喷射在材料表面,监测屏上的温度曲线终于稳定下来,而材料重量仅为常规隔热瓦的28%。

成果验收现场,航天局专家激动地握住陈默的手:"这是中国航天材料的重大突破!有了它,我们的深空探测器、月球基地建设都将进入全新阶段!"不久后,印有"星辰科技学院研制"字样的隔热材料,搭载着最新的探月飞船飞向太空。

系统提示适时响起:【轻量化太空隔热材料研发完成,奖励文明点数15000,解锁"可控核聚变反应堆基础设计"。新任务:能源局委托开发高效太阳能制氢技术......】陈默望着夜空中闪烁的星辰,知道星辰科技学院的征途,永远在下一个未知的挑战之中。


    (http://www.shuxiangmendi.net/book/cdd0c0-9.html)

        章节错误,点此举报(免注册)我们会尽快处理.举报后请耐心等待,并刷新页面。

    请记住本书首发域名:http://www.shuxiangmendi.net
书香门第 我的书架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