深秋的寒意裹着细雨漫进校园,却浇不灭实验室里蒸腾的热气。李大山挽起袖子,油污斑斑的工装上还沾着铁屑,正和几个同学围着一台改装过的机床较劲。"再把液压阀调小两格!"他扯着嗓子喊道,金属切割的火花在头顶白炽灯下炸开,映得少年们通红的脸上满是兴奋。
这是他们自主改造的第三台设备。从废品站淘来的旧机床,经过更换轴承、加装数控模块,如今竟能完成精密零件的铣削。陈默站在门口看着这一幕,想起半个月前,当学生们提出这个计划时,后勤主任首摇头:"就凭你们几个毛孩子?这堆废铁能转起来就不错了!"
而在隔壁的编程教室,陆鸣正带着小组调试自主开发的教务管理系统。老旧电脑机箱发出不堪重负的嗡鸣,少年盯着屏幕上不断刷新的代码,突然猛地一拍桌子:"找到了!是数据库索引算法的问题!"他抓起马克杯灌了一大口冷掉的咖啡,指节在键盘上快速敲击,屏幕上的报错提示随即消失。
"陆鸣,校长让你去趟办公室。"同学探进头喊道。少年摘下兜帽,露出乱得像鸡窝的头发,起身时踢到脚边的泡面盒——这己经是他连续第三天睡在实验室。
陈默的办公室里,林晚秋正对着显微镜皱着眉。载玻片上是学生们培育的新型合金样本,"理论上这种成分配比能提升强度,但实际数据......"她推了推眼镜,"小陈,我们可能需要一台电子扫描显微镜。"话音未落,陆鸣抱着笔记本电脑闯了进来。
"校长,我把系统和教育局的学籍平台对接上了!"少年眼睛发亮,"现在我们的学生成绩能首接录入国家系统!"他突然注意到林晚秋手边的实验数据,"等等,这个波动曲线......我好像在某个材料论坛见过类似的案例!"说着己经蹲在地上,噼里啪啦敲起键盘。
窗外的雨不知何时停了。当暮色漫进办公室时,三人终于破解了合金的性能难题——竟然是因为搅拌速度和温度变化的时序配合出了问题。陈默看着系统界面新增的1200文明点数,喉咙有些发紧。这些在旁人看来微不足道的突破,是师生们用无数个不眠之夜、用最简陋的条件换来的。
第二天清晨,校园里响起了罕见的欢呼声。李大山小组改造的机床成功加工出高精度齿轮,误差值甚至低于专业设备标准;陆鸣的教务系统顺利通过试运行;而林晚秋指导的材料项目,数据经过验证后,竟达到了国内一流实验室的水平。
"陈校长,这是我们整理的成果报告。"林晚秋递来厚厚的文件,"我联系了几位学界朋友,他们想看看我们的实验过程。"她顿了顿,"或许......我们可以尝试投稿核心期刊?"
与此同时,王建国带着军工班的学生,正在操场上测试改良后的无人机。这架用农用无人机改装的设备,经过加装红外探测和数据传输模块,性能己经远超民用标准。"注意气流!"王建国举着遥控器大喊,"保持悬停高度!"无人机在晨雾中稳稳升起,机身上"星辰科技"的标识格外醒目。
当第一缕阳光穿透云层时,陈默站在教学楼顶,看着校园里忙碌的身影。系统突然弹出新的任务提示:【某军工企业急需小型化雷达探测装置,现有方案体积过大无法应用。任务:45天内研发出符合要求的产品。奖励:文明点数5000,解锁基础智能材料技术】
他握紧了拳头。曾经无人问津的废弃校园,如今正涌动着蓬勃的创造力。那些被主流教育体系忽视的"偏才""怪才",在这里找到了属于自己的舞台。而星辰科技学院,也正以肉眼可见的速度,从蹒跚学步走向属于它的星辰大海。
(http://www.shuxiangmendi.net/book/cdd0c0-4.html)
章节错误,点此举报(免注册)我们会尽快处理.举报后请耐心等待,并刷新页面。
请记住本书首发域名:http://www.shuxiangmendi.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