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十九章 星际绿梦

字体:     护眼 关灯

第十九章 星际绿梦

 

在星辰科技学院那间彻夜灯火通明的会议室里,联合国太空署的委托文件被陈默缓缓展开,文件上“星际移民用生态循环系统”的字样,在灯光下透着沉甸甸的分量。陈默的手指沿着文件上零重力、强辐射环境的技术要求划过,眉头紧蹙,声音低沉却透着坚定:“要在这样严苛的条件下实现可持续的生态平衡,这是前所未有的挑战。目前,我们的生态系统研究大多基于地球环境,而星际环境与之天差地别,每一个细节都关乎着未来移民的生死存亡。”

林晚秋将太阳系各大行星的环境参数投影在会议室的大屏幕上,火星的酷寒、金星的高温、木星的强辐射带……各种恶劣环境的数据闪烁跳动,仿佛在诉说着星际移民的艰难:“零重力下,流体的行为会发生根本性改变,植物的生长方向失去重力指引,水循环也会变得异常复杂。而强辐射不仅会破坏生物的DNA,还可能干扰生态系统中各种化学反应的进程。2030年美国的‘火星绿洲’实验,就因为辐射防护不到位,导致植物种子的基因突变率飙升,实验最终失败。”

“或许可以参考生物再生生命维持系统的原理?”陆鸣一边说着,一边在空中快速调出BIOS和CELSS的实验数据,“这些系统利用植物和微生物的代谢,实现空气、水和食物的循环再生,我们可以在此基础上进行创新,以适应星际环境。”

李大山挠了挠头,手中的扳手无意识地敲击着桌面:“话是这么说,但在零重力和强辐射下,生物的代谢活动还能正常进行吗?而且,如何保证系统的稳定性和可靠性也是个大问题,一旦某个环节出了差错,整个生态循环就会崩溃。”

苏小羽戴着最新款的量子感应头盔,将手轻轻放在会议桌上,声呐眼镜中闪烁着奇异的蓝光:“我检测到实验室周围环境中的量子涨落,和模拟的星际辐射干扰有一定的相似性。这或许意味着,我们需要从量子层面寻找应对辐射干扰的方法,为生态系统构建一层‘量子护盾’。”

实验基地的筹备工作迅速展开,这无疑是一场与未知环境的艰苦较量。施工团队花费了整整六个月的时间,在学院的地下深处打造了一个首径达三百米的超大型模拟舱。模拟舱采用了五层特殊的复合防护材料,最内层是能够隔绝辐射的含硼聚乙烯板,外层则是由纳米级别的抗辐射涂层和零重力适应性结构组成,旨在最大程度地模拟星际环境,同时保护实验设备和人员安全。李大山亲自带领工人安装每一个关键设备,他的眼神中透露出前所未有的专注:“这里的每一个螺丝、每一根管线都关乎着实验的成败,任何一个微小的失误都可能让我们的努力付诸东流。”

核心生态技术的研发过程充满了艰难险阻,每一步都像是在荆棘丛中摸索前行。团队尝试利用基因编辑技术培育适应零重力和强辐射环境的植物,但在首次实验中,植物幼苗在零重力环境下根系生长紊乱,无法正常吸收养分。苏小羽通过量子显微镜仔细观察植物细胞的变化,发现是重力感应基因在零重力环境下失去了作用。经过连续数周的艰苦研究,团队最终成功编辑了植物的重力感应基因,使其能够在零重力下正常生长。

水循环系统的设计同样充满挑战。在零重力下,水会形成球状,难以进行传统的过滤和净化。学生们受国际空间站水回收系统的启发,研发出了一种基于离心力和量子过滤技术的新型水循环装置。这种装置利用高速旋转产生的离心力,将水中的杂质分离出来,再通过量子过滤膜去除微小颗粒和微生物。然而,在首次试运行时,装置产生了强烈的震动,险些导致系统损坏。陆鸣带领团队日夜奋战,通过调整装置的旋转速度和结构参数,最终成功地实现了稳定的水循环。

空气净化与循环系统是整个项目的关键环节。林晚秋带领团队构建了一种基于微生物燃料电池和光催化技术的空气净化系统。微生物燃料电池可以利用空气中的有机物产生电能,同时将其分解为无害物质;光催化技术则利用紫外线激发催化剂,分解空气中的有害气体。但在前70次实验中,系统的净化效率始终无法满足要求。首到一天深夜,陆鸣在分析实验数据时发现,微生物的活性与光照强度和温度之间存在微妙的关联。他立即调整了系统的光照和温度条件,当第71次实验启动时,空气净化效率大幅提升,系统终于能够稳定运行。

全尺寸原型机的首次测试过程充满了紧张和刺激。当模拟舱内的环境参数调整到零重力和强辐射状态时,监测屏幕上的各项数据开始出现剧烈波动,植物的生长速度减缓,水循环系统也出现了堵塞迹象。苏小羽迅速冲进实验舱,通过量子感应设备定位到了问题所在——辐射导致部分微生物失活,影响了整个生态系统的平衡。李大山立刻指挥工人调整辐射防护措施,陆鸣则在控制室内疯狂敲击键盘,优化生态系统的调控算法。经过长达六个小时的紧张调试,系统终于逐渐恢复稳定。

真正的突破发生在第108次测试。当模拟舱内的生态系统连续稳定运行了30天,各项指标均达到预期标准时,实验室内爆发出了震耳欲聋的欢呼声。植物在零重力下茁壮成长,水循环系统高效运行,空气始终保持清新。监测屏幕上,各项数据平稳跳动,证明他们成功实现了零重力、强辐射环境下的可持续生态平衡。科研人员们激动地拥抱在一起,几个月的疲惫和压力在这一刻都化作了喜悦的泪水。

成果验收现场,联合国太空署的专家团队全程见证了这一历史性的时刻。太空署署长紧紧握住陈默的手,声音中充满了激动和欣慰:“这是人类星际移民史上的一个重要里程碑!你们的研究成果为未来的星际移民奠定了坚实的基础,让我们离星辰大海的梦想又近了一步。”三个月后,这项技术被应用于首个星际移民前哨站的设计方案中,人类开始为迈向宇宙深处做着更加充分的准备。

系统提示适时响起:【星际移民用生态循环系统研发完成,奖励文明点数80000,解锁“暗物质能源武器化基础技术”。新任务:宇宙探索联盟委托研发超空间跃迁引擎,要求实现单次跃迁100光年的距离……】

陈默站在实验基地的观景台上,仰望着浩瀚的星空。从深海到时空,从跨维度通讯到星际生态循环,星辰科技学院的每一次突破都在不断拓展人类文明的边界。而那更加遥远的超空间跃迁梦想,正等待着他们用智慧和勇气去实现,浩瀚宇宙的深处,似乎正有无数的奥秘在召唤着他们继续前行,去开启下一段波澜壮阔的科学征程。


    (http://www.shuxiangmendi.net/book/cdd0c0-19.html)

        章节错误,点此举报(免注册)我们会尽快处理.举报后请耐心等待,并刷新页面。

    请记住本书首发域名:http://www.shuxiangmendi.net
书香门第 我的书架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