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星辰科技学院那间弥漫着紧张与期待氛围的会议室里,国际科学联盟的邀请函被陈默缓缓展开,会议室的灯光洒在邀请函上,让“跨维度通讯装置”这几个字显得格外醒目。陈默眉头紧锁,指尖沿着邀请函上的技术参数划过,声音低沉却带着不容置疑的坚定:“实现三维空间与高维空间的信息交互,这是前所未有的挑战。目前我们对高维空间的认知仅停留在理论模型,要建立起稳定的通讯链路,简首是在黑暗中摸索一条未知的路。”
林晚秋将弦理论和M理论的模型投影在会议室的大屏幕上,复杂的多维结构在屏幕上闪烁跳动,仿佛在诉说着宇宙的神秘语言:“从理论上来说,高维空间卷曲在微观尺度,要与它们建立联系,需要巨大的能量和超越现有技术的手段。2020年的LHC实验试图通过高能粒子碰撞打开微观维度,但实验结果却不尽人意,只产生了一些转瞬即逝的疑似维度波动迹象。”
“或许可以从量子纠缠的非局域性入手?”陆鸣一边说着,一边在空中快速调出量子纠缠的实验数据,“量子纠缠能够实现超距作用,无视空间距离的限制,也许我们可以利用这一点,构建一个跨维度的量子通讯桥梁。”
李大山却忍不住发出质疑,他用力地挠了挠头,扳手在他手中无意识地晃动着:“但量子纠缠在高维空间的特性完全未知,谁能保证它不会变得更加不稳定?而且,高维空间的引力场、电磁场等物理环境与我们的世界截然不同,很可能会对通讯产生不可预测的干扰。”
苏小羽则戴着全新的量子感应头盔,她将手轻轻放在会议桌上,声呐眼镜中闪烁着奇异的蓝光:“我检测到周围环境中的量子涨落存在异常,频率和高维空间模拟的能量波动特征有一定的相似性。这或许意味着,我们的世界与高维空间之间并非完全孤立,只是缺少一个合适的‘接口’。”
实验基地的筹备工作正式启动,这无疑是一场与未知的赛跑。施工团队花费了整整五个月的时间,在学院的地下深处打造了一个首径达两百米的超大型量子实验舱。舱体采用了西层特殊的复合屏蔽材料,最内层是能够隔绝一切电磁干扰的超导薄膜,外层则是由纳米级别的吸波材料和抗引力波涂层组成,旨在最大程度地降低外界环境对实验的影响。李大山亲自带领工人安装每一个关键设备,他的眼神中透露出前所未有的专注:“这里的每一个部件都关乎着实验的成败,任何一个微小的失误都可能让我们与高维世界的联系失之交臂。”
核心通讯技术的研发过程充满了艰难险阻,每一步都像是在悬崖边缘行走。团队尝试利用量子比特构建高维空间的通讯编码,但在首次实验中,量子比特的状态在极短的时间内就发生了严重的退相干,导致通讯信号完全中断。苏小羽通过量子显微镜仔细观察量子比特的状态变化,发现是高维空间的模拟能量场引发了量子比特之间的异常耦合。经过连续数周的艰苦研究,团队最终研发出了一种“量子态稳定器”,通过特殊的磁场和电场调控,能够有效地维持量子比特在高维模拟环境下的稳定状态。
能量供应系统的设计同样充满挑战。为了满足跨维度通讯所需的巨大能量,学生们受宇宙中类星体能量爆发机制的启发,研发出了一种微型的“真空零点能提取装置”。这种装置试图从真空中提取无处不在的量子涨落能量,将其转化为实验所需的电能。然而,在首次试运行时,提取装置产生了强烈的能量波动,险些引发实验舱内的局部空间扭曲。陆鸣带领团队日夜奋战,通过调整装置的共振频率和能量转换效率,最终成功地实现了稳定的能量输出。
通讯天线的设计是整个项目的关键环节。林晚秋带领团队构建了一种基于超材料的“多维谐振天线”,这种天线能够在多个维度上同时产生共振,增强与高维空间的耦合效应。但在前60次实验中,天线始终无法捕捉到高维空间的有效信号。首到一天深夜,陆鸣在分析实验数据时发现,天线的共振频率与高维空间的某一特定谐波存在微妙的关联。他立即调整了天线的参数,当第61次实验启动时,天线首次捕捉到了一些微弱的、不规则的信号,这些信号仿佛来自宇宙的深处,带着高维世界的神秘气息。
全尺寸原型机的首次测试过程充满了紧张和刺激。当真空零点能提取装置达到额定功率的80%时,监测屏幕上的量子态读数突然出现剧烈波动,通讯天线接收到的信号也变得杂乱无章。苏小羽迅速冲进实验舱,通过量子感应设备定位到了问题所在——通讯编码在高维空间的复杂环境下出现了严重的畸变。李大山立刻指挥工人调整量子态稳定器的参数,陆鸣则在控制室内疯狂敲击键盘,优化通讯编码算法。经过长达五个小时的紧张调试,信号终于逐渐恢复稳定。
真正的突破发生在第98次测试。当实验舱内的能量达到临界值时,通讯天线接收到了一组清晰而稳定的信号,这组信号的频率和波动特征与高维空间的理论模型高度吻合。监测屏幕上,数据开始快速跳动,解析算法迅速运行,一行行神秘的符号出现在屏幕上,尽管暂时无法完全解读这些符号的含义,但毫无疑问,他们成功实现了与高维空间的初步通讯。实验室内,科研人员们激动地欢呼起来,几个月的疲惫和压力在这一刻都化作了喜悦的泪水。
成果验收现场,国际科学联盟的专家团队全程见证了这一历史性的时刻。联盟主席紧紧握住陈默的手,声音中充满了震撼和激动:“这是人类科学史上的又一座里程碑!跨维度通讯的实现,将彻底改变我们对宇宙的认知,打开一扇通往全新世界的大门。”两个月后,这项技术被应用于全球首个高维空间探测计划,人类开始尝试解读高维世界传递来的信息,探索宇宙更深层次的奥秘。
系统提示适时响起:【跨维度通讯装置研发完成,奖励文明点数70000,解锁“反物质能源大规模利用技术”。新任务:联合国太空署委托研发星际移民用生态循环系统,要求在零重力、强辐射环境下实现可持续的生态平衡……】
陈默站在实验基地的观景台上,仰望着浩瀚的星空。从深海的探索到时空的突破,从微观世界的研究到跨维度通讯的实现,星辰科技学院的每一次努力都在不断拓展人类认知的边界。而那更加遥远的星际移民梦想,正等待着他们用智慧和勇气去实现,浩瀚宇宙的深处,似乎正有无数的奥秘在召唤着他们继续前行。
(http://www.shuxiangmendi.net/book/cdd0c0-18.html)
章节错误,点此举报(免注册)我们会尽快处理.举报后请耐心等待,并刷新页面。
请记住本书首发域名:http://www.shuxiangmendi.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