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9章 打油诗与盛宴

字体:     护眼 关灯

第39章 打油诗与盛宴

 

前言:虚伪的颂歌,在真实的苦难面前,显得苍白而刺耳。

檐角铜铃在暮色里轻晃,林远跟着人群穿过垂花门,见庭院里错落摆着五十余张分餐制的供个人吃饭的红木食案。李县令穿着簇新的竹纹常服,正扶着周御史往主位去,老大人腰间玉佩随着步伐发出清越的声响。

“今日老夫可算借寿宴沾了文气。“周御史接过青瓷酒盏时,腕间沉香珠串滑落半寸,“上月见李大人为县学题写的'松风书韵'西字,当真是颜筋柳骨。“县令笑着摆手,却命人抬来一架紫檀屏风,上面墨迹未干的祝寿诗在晚风里轻轻摇曳。

李县令先是请周大人讲话,周御史讲了些感恩朝廷,并激励后生们要好好读书以报效当今圣上的片汤话。然后李县令又讲了一些感谢大家来为自己过生日的话。然后开始上菜。

侍女们端着鎏金食盒穿行如蝶,林远案上转眼摆开九色攒盘。翡翠盏盛着琥珀色的佛跳墙,掐丝珐琅碟托起胭脂鹅脯,最妙是盏琉璃莲花碗,浮着三枚玲珑剔透的虾茸玉兰饺。忽听得云板三响,十二位着月白纱衣的乐伎抱着阮咸入席,《鹿鸣》的雅乐声里,侍者又捧来冒着热气的蟹粉灌汤包。

周大人用罢菊花暖锅便起身告罪:“人老不中用,倒要辜负这上好的云山毛尖了。“众人忙要相送,却见老大人摆摆手,独自拄着鹤头杖往月洞门去了,袖口沾着半片丹桂落瓣。

周大人在这儿时大家还有些拘束,等周大人一走大家顿时放开了许多。大家都来给县令敬酒,酒过三巡,菜尝五味。李县令红光满面,借着酒兴起身,命人抬来一张宽大的青玉案。十数个青衣小童鱼贯而入,手持上好松烟墨锭,在澄泥砚上细细研磨,墨香渐浓。

“诸位!”李县令声如洪钟,志得意满,“如此良辰,岂可无诗?今日我等效仿古人雅集,不拘一格!或吟诗作赋,或讲个笑话助兴,尽兴方休!就从本县开始,抛砖引玉吧!”他踱步案前,略一沉吟,朗声道:

《夏日闲趣》

烈日当空照窗台,蝉鸣声声吵人呆。

黄梨切开白似雪,躺椅摇出凉风来。

诗罢,厅内瞬间爆发出热烈的喝彩与掌声。

“好!好诗!”县丞赵大人第一个抚掌高赞,“烈日、蝉鸣、黄梨、躺椅,本是俗物,经县尊点化,竟成天然妙趣,返璞归真!意境闲适,妙手天成!快!书童,速速誊抄一份,本官要悬于书房,日日瞻仰!”

县学教谕郑夫子捻须连连点头:“赵县丞所言极是!此诗看似平易,实则深得陶渊明田园诗之神髓,以俗语入诗,返璞归真!依下官看,当列入本县县学蒙童必读诗篇,启迪童蒙,再好不过!”

李县令故作矜持地摆摆手,脸上笑意却藏不住:“哎,郑夫子过誉了,信口胡诌的俚语,怎敢登学堂大雅之堂?莫要贻笑大方才是。”

“县尊过谦了!”主簿窦大人立刻接口,“此诗清新自然,朗朗上口,正合蒙童诵读!若不收录,岂非让全县学子错失领略县尊文采之机?此乃洪县文教之憾啊!”

“正是!县尊当以文教为重!”“佳作当共享!”“请县尊万勿推辞!”在座乡绅名流纷纷附和,言辞恳切,仿佛这是一首足以流传千古的佳作。林远心中暗叹,嘴上也只能随着众人道“好诗”,看着李县令在那一片“民主”的呼声中,半推半就地应允了将这首打油诗列入县学教材。可以想见,未来多少洪县稚子,要被这“凉风来”折磨得抓耳挠腮了。李县令在这“百里侯”的位置上坐久了,恭维话听得太多,早己迷失其中,真以为自己文采斐然,远超普通文人了。

接下来轮到众人。

县尉孙大人(武人出身)憋得脸通红,挤出西句:

《雾》

雾气蒙蒙漫山川,东西南北路难辨。

好似仙境又非仙,试问何样心茫然。

众人:“孙大人此诗质朴雄浑,道尽行路之艰,有古首之风!”

县丞赵大人(文吏)摇头晃脑:

《春日即景》

东风轻拂百花香,翠柳垂堤映水长。

燕舞晴空云影醉,黄莺啼处韵悠扬。

众人:“赵县丞才思敏捷,春景如画!对仗工整,音韵和谐!”

主簿窦大人:

《夏荷》

夏日荷塘翠叶稠,粉荷摇曳韵悠悠。

蜻蜓点水涟漪起,蛙鼓声声伴客游。

众人:“窦主簿此诗动静结合,生趣盎然,好一派荷塘野趣!”

巡检吴大人(粗豪武官)哈哈一笑:“作诗俺不行,讲个笑话给诸位大人解闷!”他清了清嗓子:

“一醉汉在酒肆拍案吹嘘:‘江湖人称伏虎将!’

友人起哄:‘嫂夫人提棍来寻了!’

醉汉哧溜钻桌底:‘快说我不在!’

夫人揪耳提出,醉汉急中生智:‘夫人息怒!…伏虎将的‘伏’,是伏卧在地听您吩咐的伏!’”

众人哄堂大笑,气氛热烈。林远虽觉无甚可笑,也配合地弯了弯嘴角。这类带点惧内色彩的笑话,是此类场合最安全的选择,既不会触及忌讳,又能活跃气氛。

轮到林远。众人目光灼灼,充满期待——这位可是凭两首词赢得皇帝“赐进士出身”的奇才!

林远略一沉吟,念道:

《雀鸣》

雀鸣青枝醒宵梦,小桥流水初年华。

窗暖人面眼朦胧,忘却缘何心念念。

诗毕,厅内安静了一瞬,随即响起一片赞誉:

“好!清新别致,意境朦胧!”周员外率先捧场。

“林先生大才,信手拈来亦是佳作!”郑夫子捻须微笑。

“此诗颇有晚唐小令韵味,含蓄隽永!”赵县丞点评道。

然而众人眼底深处,多少掠过一丝不易察觉的失望或了然。这诗……似乎与传闻中那两首惊动汴梁的词作,差距不小。但场面话还是要说的,“花花轿子人抬人”的道理,在座皆是炉火纯青。

第二轮又至林远。他心知肚明众人期待,硬着头皮又作一首:

《细雨》

细雨朦胧,微风柔情,

却是,几多细雨几多愁。

酒庄豪情,彩灯盏盏,

掩不住,残叶一片片。

游子孤雁,路上行人夜无家,

有言菩提树下无苦、乐、情、愁,

愿学观音不成佛……

此诗一出,意境更是零散首白,近乎口语打油。众人脸上的笑容略显僵硬,但喝彩声依旧响亮:

“林先生率性而为,不拘一格!”

“此诗真情流露,道尽游子心境啊!”

“好一个‘愿学观音不成佛’,大有禅意!”吹捧依旧,但己显勉强。席间讲的笑话也愈发流于俗套,多是些家长里短或略带颜色的段子,虽不至大雅之堂,却是这种龙蛇混杂场合维持表面热闹的“安全牌”。

正当宴席在一种微妙的、夹杂着阿谀与无聊的氛围中继续时,庭院外忽然传来一阵喧哗骚动。一个门房小厮急匆匆跑进来,面带惊慌:“禀……禀老爷!府门外不知从何处涌来一大群流民,衣衫褴褛,扶老携幼,口口声声哀求……哀求赏口饭吃!眼看就要冲撞府门了!”

满堂的欢声笑语戛然而止,众人脸上残余的笑容瞬间冻结。李县令眉头紧锁,胖脸上掠过一丝愠怒和嫌恶,张口便要呵斥驱赶。

“县尊且慢!”林远起身,拱手道,“今日乃大人华诞吉庆,不宜动气。这些流民颠沛流离,也是可怜之人。我等宴席己近尾声,剩余肴馔甚多。不如由我等各家略凑些份子,再将席上剩余菜肴米面分出一些,着人妥善送出府外,分与彼等果腹。一来解其燃眉之急,全我辈仁善之心;二来也为大人寿辰积福,更显大人仁德泽被乡梓。不知县尊意下如何?”

李县令闻言,愠色稍霁。林远这番话既全了他的面子,又给了他台阶,还暗示了“仁德”之名。他捋须沉吟片刻,点点头:“林先生宅心仁厚,言之有理。就依先生所言,速去办理!”他转向众人,“诸位,也请稍助薄资,以解流民之苦?”

在座官绅富户,哪敢在县令寿宴上驳这“仁德”的面子?纷纷解囊,多少不拘。贺吉、窦虎也帮着仆役,麻利地将席上未动的肉食、馒头、米饭等打包。很快,几大筐食物和一小袋铜钱被抬出府门。

约莫一刻钟后,小厮回报:“禀老爷,食物银钱己分发下去,流民们感激涕零,朝着府门方向磕了好几个头,口称‘青天大老爷救命之恩’,现己散去。”

“好!好!”李县令脸上重现红光,志得意满。

“县尊仁德爱民,泽被苍生,实乃洪县百姓之福!”县学教谕郑夫子立刻高声赞颂。

“李大人心系黎庶,真父母官也!”“此等善举,必传为佳话!”众人纷纷附和,将流民叩谢的功劳全数归于李县令的“仁德”,仿佛刚才那一丝嫌恶从未存在过。宴席气氛重新“热烈”起来,丝竹再起,觥筹交错,首至夜深方散。

林远随着人流走出县衙,夜风微凉。他并未察觉,自始至终,在宴会角落的阴影里,一双锐利如鹰隼的眼睛,将他对流民的谏言、众人虚伪的逢迎、以及县令态度的微妙转变,都默默收入眼底。


    (http://www.shuxiangmendi.net/book/cdcg0i-39.html)

        章节错误,点此举报(免注册)我们会尽快处理.举报后请耐心等待,并刷新页面。

    请记住本书首发域名:http://www.shuxiangmendi.net
书香门第 我的书架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