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6章 归乡建新学堂

字体:     护眼 关灯

第36章 归乡建新学堂

 

前言:知识的火种,是驱散蒙昧、照亮未来的不灭明灯。

车轮碾过洪县熟悉的青石板路,带着汴梁的烟尘和一身疲惫,林远一行人终于回到了家乡。阔别多时,小城的气息扑面而来,带着泥土和炊烟的踏实感,瞬间洗去了皇城带来的压抑与惊心动魄。

林远没有片刻停歇。归家安顿好后,他做的第一件事,便是兑现对身边人的承诺。他拿出积蓄,在自家宅院附近,精心挑选了两块位置便利、阳光充足的地皮。并在这两块地皮上分别盖上了房子。

“贺吉,窦虎,”林远将两份簇新的地契分别放在两人面前,“这些年,辛苦你们了。我曾经跟你们说过,我不会亏待你们的。如今这两处宅院,是你们应得的家。”

贺吉捧着地契,手微微颤抖,眼眶瞬间就红了。他想起自己当年流落街头差点饿死的日子,想起跟着林远从西京汴阳到东京大梁的风风雨雨,想起画展时的惊险与辉煌……如今,竟在洪县有了自己的宅院!他噗通一声跪了下去,声音哽咽:“公子……不,东家!贺吉这条命都是您给的!给您当牛做马一辈子,也报答不了这恩情!”

窦虎的反应则硬朗一些,但他也感激地跪在地上,接过地契。他抱拳,声音低沉却有力:“公子厚恩,窦虎铭记。此生,窦虎与手中刀,皆听公子差遣!”他心中翻涌着复杂的情绪,漂泊半生,刀头舔血,从未想过能有属于自己的安稳屋檐。林远待下宽厚,工钱丰厚,更难得是这份将他们视为“自己人”的情谊。短短不到两年,竟给了他这护卫仆从一个真正的家!

林远笑着扶起贺吉和窦虎,并拍拍二人的肩膀:“说这些做什么。我一首把你们当家人,你们也长大了,娶媳妇也好,接家人也罢,总要有个自己的窝。”

安顿好两位得力助手,林远又着手扩充家宅人手。他从县里可靠的牙人处,买了两个男仆和两个女仆。

男仆:一个叫赵大柱,二十出头,身材敦实,看着老实肯干;另一个叫钱二牛,年纪稍小,十七八岁,眼神机灵,手脚麻利。

女仆:一个叫孙三娘,三十多岁,是牙人推荐的,据说厨艺不错,人也稳重;另一个叫李春杏,才十五岁,看着怯生生的,但做事很仔细。

贺吉正式升任林府管家,打理内外事务,指挥新仆役。窦虎则负责看家护院,带着赵大柱和钱二牛熟悉府邸,安排值夜巡逻。孙三娘主理厨房,李春杏则跟着贺吉学规矩,负责洒扫和侍候。小小的林府,顿时有了兴旺的气象。

然而,林远心中最牵挂的,并非仅仅是自己的家宅。汴梁城的繁华与危机,汴梁城外的流民,北疆商人口中那铁血崛起的政权……都让他深感,个人的富贵安稳,终究如浮萍。他想为这方生养他的土地,为那些挣扎在温饱线上的贫苦子弟,做点实实在在的事情。

他看中了城外靠近官道旁、相对开阔又僻静的一片荒地,足有三亩大小。他买下这块地,亲自规划图纸。不久,一片崭新的建筑便拔地而起。

这并非豪华宅邸,而是一座格局方正、宽敞明亮的学堂。青砖灰瓦,门窗高大,采光极好。正中央是几间宽大的教室,摆放着崭新的木制桌椅。两侧是联排的宿舍,虽然简朴,但干净整洁。后面则建了宽敞的食堂和灶房。学堂门口挂着一块朴素的木匾,上书七个端正的大字:

“林远识字新学堂”

学堂的规划,林远心中早有蓝图。他计划分两步走:

第一步,是免费的基础识字班: 这是学堂的根基。面向所有无力负担束脩的贫寒子弟开放,完全免费。主要教授最实用的课程:识字、写字(从描红到能写书信契约)、基础算术(加减乘除、简单记账)、以及林远极为看重的卫生健康知识(如喝开水、勤洗手、常见疾病预防)。他的目标很简单:让这些孩子摆脱“睁眼瞎”,掌握立足社会的基本文化技能,懂得爱护身体。

第二步,是待基础稳固后,开设收费的职业课程: 这将是学堂发展的翅膀。面向有深造意愿、家庭条件略有改善或愿意投资未来的学生。计划开设多种实用技能课程:强身健体、护卫乡里的武术;应用于商贸、账房、丈量土地的高级算术;木工、瓦匠等工匠手艺;辨识草药、处理常见伤病的基础医疗;女子谋生所需的刺绣女红;以及仍有志于传统仕途者准备的传统科举科目(经义、策论、诗赋)。这些课程将象征性收取束脩,目标是维持其运转并补贴免费班。

林远对贺吉、窦虎和几位请来的工匠道:“眼下,我们先迈出第一步!这学堂,首要目的,是让那些交不起束脩、读不起书的贫苦孩子,能认识字,能写自己的名字,能看懂官府的告示!不让他们当睁眼瞎!更要让他们懂得讲卫生,少生病!” 他的目光深远,“日后,等根基稳了,咱们再开那些能教人吃饭手艺、甚至安身立命本事的课!我不指望它赚钱,能养活先生们,维持学堂运转,让更多孩子能进来,就心满意足了。”

理想很,现实却骨感。学堂建好了,却门可罗雀。洪洞县的百姓,尤其是那些贫寒之家,对“免费识字”这事将信将疑。读书在他们看来是老爷们的事,孩子与其去“瞎耽误工夫”,不如早点下地干活或学门手艺贴补家用。

林远没有气馁。他带着贺吉、窦虎,还有新来的赵大柱、钱二牛,换上最朴素的衣服,首先从自己最熟悉的亲戚邻里入手。他亲自去大哥林泽、二哥林宁家,说服他们让适龄的孩子入学。又去了大榆树村,拜访了林小皮、林海波等童年伙伴的家,以及几位信得过的老邻居。

“大哥,让石头和草儿来吧!不收钱!认几个字,以后不吃亏!”

“海波哥,你家小子也到了开蒙年纪了,送来学堂,管吃住!”

“张婶,让二丫来学学认字、算数,再学点卫生道理,以后嫁人也体面些!三年真的一文钱不要!”

“老叔,墩子兄弟的事你放心,学堂里需要人打扫、干杂活,我让他来,有份工钱,也算个依靠。”

林远的名望和“赐进士出身”的身份,加上实实在在的亲戚邻居关系,他的话比外人更有分量。大哥林泽、二哥林宁率先响应,将各自的孩子(林泽的儿子林石头、女儿林草儿;林宁的儿子林麦穗)送来了。大榆树村的邻居们,出于对林远的信任和对“免费管饭”的实在需求,也陆续将孩子送来。林小皮的妹妹林招娣、林海波的弟弟林小鱼、林红英的表弟王小柱……这些沾亲带故或知根知底的孩子们,成了学堂最初的生源。

同时,贺吉嘴皮子利索,窦虎虽然话少,但那沉稳可靠的样子也让人信服。他们带着林远的口信和承诺,走街串巷,深入城外的其他村落,劝说那些更陌生的贫困家庭。

“老哥,让孩子来认几个字吧?不收钱!真的,识字班一文钱不收!林举人(林远赐进士出身,乡人尊称)亲自办的!”

“大嫂子,孩子认了字,以后进城找活计,看个契约也不怕被人骗了去!学堂还管一顿午饭!”

“识字班免费!管住!学点本事总没坏处!林举人说了,就是想让咱们穷人家的娃儿也能有出息!”

渐渐地,更多的人心动了。毕竟,识字班免费,还管一顿饭,对孩子来说总归是条出路,家里也少张嘴吃饭。

终于,在一个春光明媚的早晨,“林远识字新学堂”迎来了它的第一批学生——总共二十几个懵懂又带着点怯生生的孩子。其中一大半,是林远大哥、二哥家的孩子(林石头、林草儿、林麦穗),以及大榆树村老邻居们的孩子(如林招娣、林小鱼、王小柱等)。他们穿着打补丁的衣服,小脸脏兮兮的,眼睛里却闪烁着好奇的光芒。还有几个,是贺吉他们从外村说服来的特困户子弟。

林远请的先生也陆续到位。他找的不是什么大儒名士,而是几位在当地有些学识,却因家道中落或科举不顺而生活潦倒的落魄书生。林远给他们开出了比一般私塾优厚、且稳定的束脩,还管一顿午饭。这几位先生虽然学问未必顶尖,但教孩子识字启蒙绰绰有余,更难得的是,他们经历过困顿,对贫寒子弟多了一份理解和耐心。

林远还把自己的亲哥哥林宁也安排进了学堂。林宁只在幼时上过一年私塾,认得些字,会简单的算术。林远让他负责管理学堂的庶务,登记学生名册,管理食堂采买,同时也跟着先生们旁听,边做边学,偶尔也帮着教教最基础的描红写字。看着弟弟建起这么大的学堂,还给自己安排了体面又安稳的差事,林宁心中又是感激又是自豪。

后来林远兑现承诺,将邻居家有些低能的林墩子请了过来。墩子虽然脑子不太灵光,但力气大,人也憨厚老实,手脚勤快。林远安排他负责学堂的打扫卫生,挑水劈柴,干些力气杂活。墩子的父母以前总担心自己不在后,儿子怎么办,如今见林远不仅给儿子提供了一个能糊口的工作,还是在林远自己的学堂里,环境熟悉,离家也不远,激动得老泪纵横,拉着墩子就要给林远磕头,被林远好说歹说才劝住。

学堂里响起了参差不齐的读书声:“人之初,性本善……”林远站在窗外,看着教室里那一张张认真又稚嫩的小脸——有自家亲侄子侄女,有童年伙伴的弟妹,也有素不相识的贫家子弟。听着那虽然稚嫩却充满希望的读书声,心中涌起一股暖流和沉甸甸的责任感。这方小小的学堂,是他为自己,为洪县,也是为未来种下的一颗种子。他知道,要让这颗种子生根发芽,长成参天大树,需要漫长的时间和无数的心血。但此刻,听着那朗朗书声,他感到一种比在汴阳、大梁赢得泼天富贵和“赐进士出身”时,更踏实、更纯粹的满足。

夕阳的余晖洒在学堂崭新的瓦片上,也映照着林远眼中坚定的光芒。新学堂的第一步,从亲戚邻里间迈开了。免费的基础班己经启航,未来的收费职业班蓝图在心中勾勒。新的生活,新的挑战,才刚刚开始。


    (http://www.shuxiangmendi.net/book/cdcg0i-36.html)

        章节错误,点此举报(免注册)我们会尽快处理.举报后请耐心等待,并刷新页面。

    请记住本书首发域名:http://www.shuxiangmendi.net
书香门第 我的书架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