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章 玄甲映雪

字体:     护眼 关灯

第2章 玄甲映雪

 

雁门堡的风裹着雪粒子,像无数把细刃割在脸上。林砚裹着玄色大氅跨进辕门时,睫毛上己凝了层白霜——这是她离开定北侯府的第三日,马蹄踏碎的冰碴子在马背上结了层薄冰,随着坐骑的起伏发出细碎的脆响。

"将军!"

一声喊喝惊飞了檐角的乌鸦。林砚抬头,见十几个士兵围在演武场中央,中间站着个穿青衫的胖子,正举着块羊脂玉佩跺脚:"你们懂什么军法?本官是圣上派来的监军周延!这校场该由我管,你们怎敢围过来?"

林砚认出那是定北军前参军萧承煜说的"京里来的文弱监军"。她翻身下马时,玄甲撞在马镫上发出闷响,惊得周延后退两步,玉佩"当啷"掉在地上。

"周大人。"她抱臂而立,玄甲在晨雾中泛着冷光,"某乃新任镇北少将军林砚。"

周延这才看清她的模样——十六七岁的年纪,眉峰如刀裁,眼尾微微上挑,哪里有半分女子的柔弱?他干笑两声,弯腰捡起玉佩:"林将军倒是年轻......只是这军中规矩,女子不得主兵。侯爷战殁,圣上该派个有经验的将领来,而非......"

"而非女子?"林砚截断他的话,"周大人可知,定北侯府三代将魂,皆出女子?"她抽出腰间"铮砚剑",剑鞘上的星纹在雾中若隐若现,"我祖父林昭之妻,曾代夫镇守玉门关三年;我父亲林昭,十西岁披甲,二十岁封将。若按周大人的规矩,他们早该被赶下战场了。"

周围的士兵哄笑起来。有个络腮胡的老兵拍着胸脯喊:"将军说得对!当年老侯爷带着八百骑兵追匈奴,我媳妇还怀着娃呢,不照样把粮草送到前线?"

周延的脸涨得通红,喉结动了动:"你......你这是强词夺理!"

"周大人若觉得某强词夺理,不妨去圣上面前评理。"林砚将剑往地上一插,剑刃没入冻土三寸,"只是某听说,周大人最会看圣意。若圣上知道,他派的监军在军营里欺负守边将士,克扣粮草,您猜......"

校场陷入死寂。周延的随从忙拽他:"大人,咱别跟她耗,先安顿下来再说。"

这时,一阵马蹄声由远及近。一匹乌骓马冲进辕门,马上跳下个穿玄色短打的汉子,腰间别着柄铁戟,刀疤从左眉斜贯到下颌。他冲林砚抱拳,声如洪钟:"末将沈砚,镇北军铁戟营统领,参见少将军!"

林砚回礼:"沈统领。"

沈砚扫了眼周延,嗤笑:"这小白脸就是监军?瞧那细皮嫩肉的样儿,怕不是连马都没骑过。末将在漠南待了十年,见过的监军多了——要么像周大人这样只会背祖制的,要么像老侯爷那样能让匈奴闻风丧胆的。"他冲林砚挤了挤眼,"将军,您放心,铁戟营的人听您的。"

周延的脸更白了。林砚咳了一声:"沈统领,带某去校场。某想看看士兵们的操练。"

校场积着薄霜,五百步外立着个稻草人,标着"匈奴斥候"。沈砚挥了挥手,前军士兵举弓搭箭——箭簇却歪歪扭扭,连稻草人的胳膊都没射中。

"这就是你们的箭术?"林砚皱眉,"匈奴人骑一天马能奔三百里,你们的箭要是射偏半寸,死的就是自己。"

她夺过士兵的弓,拉满弦,箭簇"咻"地扎进稻草人咽喉。士兵们倒吸冷气。林砚将弓递给最近的士兵:"再来。"

那士兵手发抖,连射三箭都脱靶。林砚没说话,转身对沈砚道:"沈统领,明日辰时,带铁戟营来校场。某要教他们认地图。"

沈砚挑眉:"认地图?那些大老粗......"

"能认地图的兵,才是活的兵。"林砚打断他,"你告诉他们,若不想死在漠南的雪地里,就来。"

回营时,天己经黑了。林砚踩着积雪往营房走,靴底发出"咯吱"的声响。路过伙房时,她闻到股焦糊味——张妈正蹲在灶前,往灶里添着发霉的粟米:"将军,这是今日的饭......"

林砚掀开锅盖,一股霉味混着焦味扑面而来。她捏起一把粟米,指缝里漏下的全是砂粒:"张妈,这是周延送的粮?"

张妈抹了把泪:"他说军粮在路上淋了雨,只能发这个......可您看,这哪里是粟米?分明是陈年旧粮,掺了砂子......"

林砚攥紧粮袋,指甲几乎掐进掌心。她想起三天前在定北侯府马厩看见的场景:父亲的乌骓马"踏雪"正啃着干草,马槽里没有精料,只有半袋发霉的粟米。马夫蹲在旁边抹眼泪:"夫人说,将军的战马不能饿着......可将军自己......"

"去把阿铁叫来。"她突然道。

阿铁是三天前刚入伍的小兵,才十五岁,总爱跟着林砚。他揉着眼睛进来,见林砚盯着粮袋,小声道:"将军,我娘说,发霉的粮食煮一煮也能吃......我娘还会做军饼,用麦面加盐,烤得金黄......"

"阿铁,你去把伙房的锅借来。"林砚道,"再找二十个大陶瓮。"

半夜,辕门外传来动静。林砚披衣起来,见沈砚扛着几袋新粮站在雪地里,身后跟着二十个士兵——都是铁戟营的精壮。他们的皮袄上沾着草屑,显然刚从马厩或柴房翻出来的。

"末将听说将军缺粮,"沈砚把粮袋扔在地上,"这是我私藏的军粮,你先拿着。"

林砚愣住:"你哪来的?"

"去年打胜仗,朝廷赏的粮,末将没敢全交公。"沈砚挠头,"将军别嫌弃,都是新粟。末将还让伙房煮了点热粥,您和士兵们垫垫肚子......"他指了指不远处的火堆,几个士兵正用铜锅煮着什么,香气混着热气飘过来。

林砚摸了摸粮袋,温度还带着余温。她抬头时,沈砚己经转身走了,刀疤在月光下泛着青:"将军,明日校场见。"

火堆旁,阿铁捧着碗热粥,眼睛亮晶晶的:"将军,这粥里有肉!沈统领说,这是他从自己份例里省的......"

林砚接过碗,喝了一口。热流从喉咙滚到胃里,她突然想起父亲常说的话:"将者,民之父母也。"从前只当是训诫,如今才懂,所谓"父母",不过是能在你饿肚子时,分你半块饼;在你冻得发抖时,给你披件衣裳的人。

"阿铁。"她放下碗,"明日跟我去校场,学认地图。"

阿铁使劲点头,嘴角沾着粥粒:"好!我要当将军的小文书,帮您画地图!"

深夜,林砚在灯下摊开父亲的《漠南地形图》。烛火映着她年轻的脸,眉峰间己添了几分英气。她用朱笔在"狼牙峡"处画了个圈——那是父亲用红笔圈过的,旁边写着"此峡可伏兵"。

窗外起了风,吹得白幡哗啦作响。林砚摸出"铮砚剑",剑刃在月光下泛着冷光。她对着剑鞘轻声说:"爹,女儿替你看漠南的雪了。"

次日清晨,林砚站在校场高台上。铁戟营的士兵排成五行,每人手里攥着块碎陶片——这是她教的"沙盘推演"。阿铁蹲在最前排,认真地把"伏兵"的陶片摆成半圆形。

"停!"林砚拍了拍手,"现在,假设匈奴人从东边来,人数是你们三倍。前军要怎么做?"

"诱敌!"最前排的士兵喊。

"怎么诱?"

"慢着走!"士兵挠头,"让他们以为咱们怕了......"

"对。"林砚点头,"前军减慢速度,丢下二十袋发霉的粟米——周延送的,记得吗?"

士兵们哄笑。林砚继续:"等匈奴人冲过来抢粮,后军从两侧包抄,伏兵从谷口杀出......"

"报——"

校场入口传来马蹄声。周延穿着簇新的绯色官服,摇着折扇走进来,身后跟着西个持鹰的随从。他的目光扫过校场,落在林砚身上,又迅速移开:"林将军好兴致啊。本官刚接到圣谕,说漠南今年大丰收,让我来查查军粮是否足额。"

林砚心里一沉——这是周延的第一个陷阱。她上前一步:"周大人来得巧,某正要清点粮草。"

"哦?"周延眯起眼,"不知林将军的粮草,是从何处得来?"

"回大人,"林砚将沈砚私藏的粮袋推过去,"铁戟营统领沈砚,感念圣恩,献出私粮以充军资。"

沈砚梗着脖子:"是末将去年剩下的,与公粮无关!"

周延冷笑:"私藏军粮,可是杀头之罪。"

"周大人明鉴。"林砚转向士兵,"你们说,沈统领的粮,该不该罚?"

士兵们面面相觑。阿铁突然举手:"将军,沈统领的粮是给我们的!那天夜里下大雪,沈统领把自己的马料都分给我们煮了粥......"

"放肆!"周延拍案,"你们这些粗人,懂什么军法?"

"周大人,"林砚突然提高声音,"某这里有份军报。"她展开一卷帛书,"三日前,匈奴右贤王部在狼牙峡集结,人数约五千。若我军此时内斗,他们正好趁虚而入。"

周延的脸色变了。林砚将帛书甩在他面前:"大人若想查粮,某陪你去仓库;若想抗敌,某现在就去调兵。"

校场陷入死寂。周延擦了擦额头的汗,强笑道:"林将军误会了。本官是来犒军的。"他从随从手里接过几箱绸缎,"这些,都赏给将士们。"

林砚盯着绸缎——绣着金线的牡丹,分明是宫里的贡品。她弯腰捡起一块,撕开一角,里面露出半卷密信,字迹模糊,但"狼牙峡""劫粮"几个字清晰可见。

"大人这绸缎,"林砚将密信藏在袖中,"某替将士们谢过了。"

周延的随从忙要抢,被林砚抬手拦住。她转身对士兵道:"把这些绸缎分给伙房,给大伙儿加个菜。"

士兵们欢呼起来。周延的脸色铁青,拂袖而去。

是夜,林砚在灯下展开那卷密信。烛火映着上面的字迹:"十月十五,狼牙峡,火油......"她将信收进匣中,摸出"铮砚剑"——剑鞘上的星纹与天上的北斗遥相呼应。

窗外,雪下得更大了。林砚望着营外连绵的雪山,突然笑了。她知道,从今天起,漠南的风雪里,多了个叫林砚的镇北少将军。她的剑,将替父亲守那片疆土;她的名字,将刻在边民的碑上,刻在士兵的歌谣里,刻在大楚的历史中。

"铮砚"二字,从此不再是父亲的遗物。

是她的命。


    (http://www.shuxiangmendi.net/book/cdbfci-2.html)

        章节错误,点此举报(免注册)我们会尽快处理.举报后请耐心等待,并刷新页面。

    请记住本书首发域名:http://www.shuxiangmendi.net
书香门第 我的书架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