雁门堡的风裹着冰碴子往脖子里钻时,林砚正蹲在李婶家的土炕边。灶膛里的柴火噼啪作响,映得她鬓边的银霜发亮——昨夜替老周头写完地契,又在雪地里跑了半宿,鬓角竟结了层薄冰。
"将军,您这手..."李婶捧着个搪瓷缸,里面泡着晒干的野枣,"快揣怀里焐焐。我家那口子去镇北楼送了新腌的酸菜,说您正挨家挨户看冬储。"
林砚搓了搓手,接过搪瓷缸。枣香混着灶火的暖,顺着喉咙往胃里钻。她望着李婶屋里的新棉门帘——蓝布上绣着并蒂莲,是阿依带着村里的姑娘们连夜缝的。"婶子,"她指着墙角的粮囤,"这囤子封严实了?雪天里老鼠爱往暖处钻。"
李婶拍了拍囤顶的草席:"将军您瞧,我用麻绳扎了三层,又撒了石灰。上回您教的法子真管用,上个月才招了三只耗子!"她突然压低声音,"昨儿夜里我听见后墙有动静,许是周延的余孽?"
林砚的手顿了顿。三天前,萧承煜带人在黑风峡截获了批私盐,审问出周延旧部要在冬至前劫雁门的冬粮。她原以为这些人会等雪封山路再动手,没想到这么快就按捺不住了。"婶子,今晚让阿依来陪您睡。"她起身拍了拍裤脚的草屑,"我把镇北楼的火铳调两把过来,您安心。"
出了李婶家,雪下得更密了。
林砚裹紧狐皮大氅,沿着青石板路往镇北楼走。路两旁的草垛都盖了草苫子,王铁匠带着几个小伙子在给粮仓加固门板,锤子砸在铁皮上的声响震得雪花乱飞。"将军!"王铁匠抹了把脸上的汗,"我按您说的,在门轴上涂了牛油,再大的雪也冻不开!"
林砚点头,目光扫过街角的邮筒——那是大楚商队专用的,每天未时三刻会有信鸽飞回漠北。三天前楚昭珩送来的信里说,大楚新主派了农官来雁门,明日就到。她正想着,阿依的声音从身后传来,带着股子兴奋:"姐姐!张妈说今年冬猎能打二十只黄羊,够咱们吃半个月!"
阿依的脸蛋冻得红扑扑的,发间的红绸带裹了层绒布,倒像朵开在雪地里的腊梅。她怀里抱着个布包,打开来是几个烤得金黄的土豆:"我偷着烤的,热乎着呢!"
林砚接过土豆,咬了口。外皮焦脆,内里绵软,带着柴火的香气。"阿依,"她摸了摸孩子的手,"明日跟我去城门口接农官。你替我给大楚的姑娘们看看雁门的绣花样,就说...就说咱们要学'雁门红'的新染法。"
阿依眼睛一亮:"真的?我这就去告诉张妈,让她把压箱底的蜀锦拿出来!"她蹦跳着跑开,银铃在雪地里响成一串脆响,惊得路过的麻雀扑棱棱飞上屋檐。
次日未时,城门口的雪停了。
林砚站在镇北楼下,望着远处扬起的雪雾。萧承煜带着二十个弓弩手在城墙上警戒,陈承煜牵着她的"铮砚剑"站在身侧,剑鞘上的星纹在雪光里若隐若现。阿依穿着件簇新的红棉袄,站在最前面,怀里抱着个竹篮——里面是给大楚农官的糖蒸酥酪。
"来了!"沈砚的声音从城楼上飘下来。
林砚抬眼,见二十余骑从山梁后转出,为首的女子裹着件月白狐裘,发间插着支翡翠步摇,正是楚昭珩的妹妹楚昭宁。她身后跟着个穿青衫的老者,背着个药箱,腰间挂着块"大楚农正"的木牌。
"镇北将军!"楚昭宁翻身下马,靴底的兽牙钉踩在雪地上发出咯吱声,"我哥说您最会管百姓的事,特派我来学两手。"她瞥了眼阿依怀里的竹篮,笑出两个梨涡,"这酥酪我可闻了半里地,比我宫里的御厨做得还香!"
林砚也笑了:"楚姑娘快请进。张妈在聚贤楼备了热汤,先喝了暖暖身子,咱们再谈农事。"她转头对阿依说,"把酥酪端给昭宁姑娘,再让后厨切盘糖蒜——解腻。"
聚贤楼的暖阁里,炭火烧得正旺。
楚昭宁捧着粗陶碗,喝了两口羊肉汤,眼睛立刻弯成月牙:"将军,这汤里放了山胡椒!我在漠北喝过十几种羊肉汤,都没这么鲜!"她放下碗,指了指桌上的《农桑辑要》,"我哥说您要学种冬小麦?这书里写得明白,雁门的地要深耕,冬前浇透冻水,来年春天..."
"且慢。"林砚打断她,从袖中抽出张皱巴巴的纸,"这是昨天李婶家的地契。她儿子在漠北当长工,去年寄回五两银子,想把地租出去。可咱们雁门的租子太重,一亩地要交三斗粮——"她抬眼看向楚昭宁,"大楚的租子怎么算?"
楚昭宁愣了愣,翻开随身的《大楚田制考》:"我大楚行'均输法',按田肥瘦分等,上田一亩交一斗五升,下田免租三年。对了,"她突然想起什么,"我哥还说,雁门的盐铁互市可以扩大——你们产的好麦子,我大楚的织机可以换。"
林砚的手指在纸页上轻轻划过。李婶的儿子写信时说,漠北的长工一年只能挣二两银子,可雁门的租子就要三斗粮——合着百姓辛苦半年,倒贴钱给人种地。"昭宁姑娘,"她合上书,"我想跟大楚学'农贷'。百姓春天借粮,秋天还粮加两成;要是遇上灾年,利息减半。你看可行?"
楚昭宁托着下巴想了想:"我哥常说'民为邦本',这主意好。我回去就跟他说,让大楚的商队带些种子来——冬小麦的种要选抗寒的,我让农官挑最好的。"她突然压低声音,"其实我哥还有个心思...他想跟雁门互派留学生。你们派几个娃子去大楚学算学,我们派几个先生来教格物。"
林砚的眼睛亮了。她想起前日在晒谷场,几个老木匠围着大楚的鲁班尺首咂嘴;想起阿依举着糖画,说长大要当"雁门第一绣娘"。"好。"她端起茶盏,"就这么定了:明年开春,雁门送十个娃子去大楚,大楚派五个先生来雁门。学费我出,就用互市的盐铁钱。"
暖阁外的雪又下起来了。
林砚送楚昭宁到城门口时,见萧承煜正和个穿皮袄的老汉说话。老汉怀里抱着个布包,见了林砚,立刻跪下来:"将军,我是西村的赵老栓。我儿子在周延旧部里当马夫,前儿夜里偷跑回来,说...说他们要在冬至夜劫粮!"
林砚的心跳漏了一拍。她扶起赵老栓,接过布包——里面是张地图,用朱砂标着雁门堡的粮仓位置。"老栓,"她问,"你儿子现在在哪?"
"藏在村东头的地窨子里。"赵老栓抹了把泪,"他说周鸿心腹下了死命令,要烧了粮仓,杀光百姓!"
林砚转身对陈承煜说:"你带二十个兵,跟我去地窨子。萧统领带三百人去粮仓,把粮食转移到地堡;沈统领守城,关闭所有城门。"她摸了摸腰间的"铮砚剑",剑鞘上的星纹在雪光里泛着冷光,"告诉百姓,今晚家家户户把柴火堆在门口——要是听见号角,就点火!"
地窨子的入口在村东头的老槐树下。
林砚带着陈承煜和十个精锐,深一脚浅一脚地往地道里走。地道里霉味刺鼻,墙壁上结着冰碴子,脚下的积水没到脚踝。走了半里地,终于看见微弱的光——地窨子里点着两盏油灯,七八个男人正围着堆篝火啃冷馍。
"动手!"林砚大喝一声,"铮砚"出鞘,剑锋划破黑暗。为首的汉子刚要拔刀,就被陈承煜的铁戟锁住了手腕。其他人见势不妙,纷纷举手投降。林砚踢翻篝火,火星溅在积水上,滋滋作响。
"说!谁派你们来的?"她用剑尖挑起汉子的衣领。
汉子疼得首咧嘴:"周...周鸿!他说雁门的粮仓里有二十万石粮食,烧了能让雁门人饿死一半!"他从怀里掏出封信,"这是周鸿的手令,说...说大楚的商队是同谋!"
林砚接过信,展开时,一片雪花从洞口飘进来,落在信纸上。她借着火光一看,信上的印泥还没干——是大楚的"镇南王府"的印。她的心沉到了谷底:原来大楚新主也参与了这场阴谋!
"将军!"
萧承煜的声音从地道口传来。他带着人冲进来,手里举着盏灯笼:"粮仓没事!咱们的人提前把粮食转移了,现在地堡里堆得像小山!"他瞥了眼地上的信,脸色骤变,"这...这是怎么回事?"
林砚捏紧信纸,指节发白。"承煜,"她抬头,"你立刻带人去大楚商队的宿营地,把那个农官给我抓来!就说'雁门要查私通周延的账'!"她转向陈承煜,"剩下的押回雁门,严加看管!"
回到镇北楼时,天己经黑透了。
林砚坐在案前,借着烛火重读那封密信。烛火忽明忽暗,照得信上的字迹像血一样刺眼。阿依端着碗热姜汤进来,见她盯着信发呆,轻声道:"姐姐,您别愁了。张妈说,大楚的农官最会种地,明年肯定能带来好种子。"
林砚接过姜汤,喝了一口。辣意从喉咙窜到胃里,却压不住心头的烦躁。她想起楚昭宁说的"民为邦本",想起李婶家的新棉门帘,想起老周头攥着地契的手——这些百姓,这些热乎的日子,难道要毁在几封密信里?
"阿依,"她突然说,"你去把我那把'铮砚剑'拿来。"
阿依应了一声,跑出去。林砚望着窗外的雪,想起父亲临终前的话:"这剑叫'铮砚',不是为了杀人,是为了护住该护的。"她摸了摸心口的星纹,那是父亲用热血铸的,也是百姓用信任铸的。
"将军!"
萧承煜的声音从楼下传来。他浑身是雪,手里提着个灯笼,灯笼上映着个人影——竟是楚昭珩!
"楚公子?"林砚站起身,"你怎么来了?"
楚昭珩的脸上带着愧疚,手里捧着个锦盒:"我刚收到兄长的信,说周鸿用了假印。这是我兄长的亲笔信,还有...还有大楚的国书。"他打开锦盒,里面是块羊脂玉牌,"这是'镇南王印',我兄长说,雁门的粮,大楚一分不要;周延的债,大楚替他还。"
林砚接过玉牌,触手生温。她想起楚昭宁说的"学互市",想起楚昭珩教染布时的模样——或许,大楚的新主真的想和雁门交好。"楚公子,"她把玉牌递回去,"我要的不是玉牌,是诚意。"
楚昭珩愣了愣:"将军要什么?"
"我要大楚的农官明天就来雁门,"林砚指着案头的《农桑辑要》,"要教雁门的百姓种冬小麦;要派先生来教算学,让雁门的娃子能算清账;还要..."她顿了顿,"要让雁门的粮,只养雁门的百姓。"
楚昭珩笑了,眼里的冰碴子化了:"将军,我兄长说,您这样的将军,大楚需要。"他从怀里掏出个小布包,"这是周鸿私通漠北的证据,我兄长让我交给您。"他指了指窗外,"雪停了,明天该是好天。"
林砚望向窗外。雪真的停了,月亮挂在天上,把雪地照得亮堂堂的。远处传来更夫的梆子声,"咚——咚——"敲得人心安。她摸了摸腰间的"铮砚剑",剑鞘上的星纹在月光下闪着光。
"铮砚"二字,不仅是父亲的遗物。
更是她的命,她的魂,她的山河。
而此刻,这把剑正随着她的心跳,在雁门堡的雪夜里,划出一道最亮的轨迹——那轨迹,通向漠北的雪山,通向更辽阔的远方,通向所有等待被守护的人间。
(http://www.shuxiangmendi.net/book/cdbfci-18.html)
章节错误,点此举报(免注册)我们会尽快处理.举报后请耐心等待,并刷新页面。
请记住本书首发域名:http://www.shuxiangmendi.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