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53章 填报志愿

字体:     护眼 关灯

第53章 填报志愿

 

六月的风卷着栀子花的甜香,漫过青藤缠绕的教学楼。高三(七)班的后墙黑板上,红色粉笔写的“距离高考还有1天”被改成了“距离志愿提交截止还有24小时”,字迹边缘晕着淡淡的粉笔灰,像被谁的指尖反复过。

电脑室的空调嗡嗡作响,六台电脑排成两列,屏幕蓝光映在六个年轻人脸上。苏清沅的手指悬在鼠标上,指甲修剪得圆润干净,指节因为用力而泛着浅白。她面前的志愿表上,第一志愿的“A大物理系”己经填好,光标正停在确认按钮上方,像只迟迟不肯落脚的白鸟。

“还没好吗?”陆知珩的声音从旁边传来,带着他特有的、像被阳光晒过的温和。他的志愿表早己填妥,经管系的专业代码清晰地排在第一位。少年侧过身,白衬衫领口松开两颗扣子,露出锁骨的浅痕。他看着苏清沅屏幕上的物理系,忽然想起高二那个暴雨天,他在实验室门口撞见她。当时她蹲在地上,正用放大镜看被雨水打湿的电路图,睫毛上沾着水珠,眼里却亮得像落了星子。

“再检查一遍。”苏清沅的声音很轻,目光扫过专业介绍里的“量子力学”“天体物理”。她从小就爱仰头看星空,总觉得那些遥远的星辰藏着宇宙的密码,可填报志愿时,陆知珩的妈妈曾委婉地说:“女孩子学物理太辛苦,不如选个稳妥的专业。”

“我帮你看。”陆知珩的椅子轻轻滑过来,膝盖几乎碰到她的膝盖。他的手指点在屏幕上的“学费标准”一栏,“你看,奖学金覆盖率比去年提高了15%,以你的成绩,拿一等奖学金没问题。”又划到“就业方向”,“航天研究所、高校教职,都是你喜欢的。”

苏清沅忽然转头看他,阳光透过百叶窗,在他脸上割出明暗交错的条纹。她想起上周在图书馆,他趴在她的志愿指南上睡着了,额前的碎发垂下来,手里还攥着笔,草稿纸上写满了不同专业的录取概率计算公式。原来他说“随便你选什么,我都支持”,不是随口说说。

“陆知珩,”她忽然开口,“经管系要学高等数学、微观经济学,会不会很难?”

少年笑起来,眼角有浅浅的梨涡。“难就难呗,”他伸手,替她拂去肩上的一缕头发,“反正我刷题比你快,到时候你学物理卡壳了,我教你解微分方程;我背不下经济学模型,你就用物理公式帮我推导,好不好?”

苏清沅的指尖忽然不抖了。她按下确认键,屏幕弹出“志愿己提交”的绿色提示框,像春天里第一片抽芽的新叶。

隔壁电脑前,夏沫正对着新闻系的课程表唉声叹气。“要学摄影、非线性编辑,还要考普通话一甲?”她把嘴里的棒棒糖转了个圈,草莓味的糖衣在舌尖化开,“早知道这么麻烦,我不如去学烘焙。”

“你上次在运动会拍的照片,被校刊用了整版。”林翊的声音带着笑意,他刚提交完体育系的志愿,正把胳膊架在夏沫的椅背上。少年穿着篮球服,麦色的皮肤淌着薄汗,脖颈上挂着的毛巾还在滴水,打湿了夏沫的校服裙摆。

夏沫翻了个白眼,却把屏幕往他那边挪了挪。“那是抓拍你投三分球的瞬间,是你动作帅,不是我拍得好。”话虽如此,她的手指却点开了存着照片的文件夹——运动会那天,林翊穿着红色球衣,跃起时球衣被风吹得鼓起,背景里的看台挤满了人,可她的镜头里,只有他眼里的光。

“你忘了?”林翊忽然俯身,声音压得很低,像怕被别人听见,“高二元旦晚会,你写的那个小品剧本,把全班都逗笑了。你站在后台看,眼睛亮得像星星。”他伸手,戳了戳她屏幕上的“新闻采访与写作”,“你总说想记录真实的故事,体育系有打不完的比赛,到时候我当你的专属采访对象,好不好?”

夏沫的脸忽然红了,像被棒棒糖的甜味浸透。她想起上周去体育器材室,无意间看到他的训练日记,最后一页写着:“夏沫说想当记者,以后她去采访别人,我就当她的保镖,谁要是敢刁难她,我就用铅球砸他。”字迹歪歪扭扭,却比任何情话都让人心颤。

“谁要你当采访对象,”她嘟囔着,飞快地点了确认键,“我以后要去采访奥运会冠军。”屏幕上跳出提交成功的提示,她转头时,正撞见林翊笑得露出小虎牙,阳光落在他汗湿的发梢,像撒了一把碎金。

最里面的两台电脑前,江澈和温以宁始终没说话。温以宁的手指在键盘上敲得很慢,中文系的专业介绍被她放大到最大字号,“现当代文学”“古代汉语”这些字眼,被她用荧光笔标成了黄色。

“要不要换个靠窗的位置?”江澈忽然开口,他的声音很沉,像浸在水里的石头。他的志愿表己经填完,计算机系的代码像一串沉默的密码。少年穿着深色T恤,袖口卷到手肘,露出小臂上淡淡的疤痕——那是高二帮温以宁修自行车时被链条蹭的。

“不用。”温以宁摇摇头,目光落在屏幕上的“《诗经》研究”课程。她记得去年冬天,江澈在雪地里给她讲编程,说代码就像诗歌,每个字符都有它的位置,错一个就会乱套。当时她笑着说:“那《诗经》里的‘关关雎鸠’,是不是也算最早的代码?”

江澈的椅子往她这边靠了靠,膝盖碰到一起。他的屏幕上还停留在计算机系的课程列表,“人工智能”“大数据分析”这些硬核的词汇,和温以宁那边的“宋词鉴赏”形成奇妙的呼应。

“我查过了,”他忽然说,“A大的中文系和计算机系在同一个校区,图书馆是连通的。你去查文献,我去写代码,中间隔着三个书架,喊一声就能听见。”

温以宁的眼眶忽然有点热。她想起填报志愿前的那个晚上,她抱着《唐诗宋词选》失眠,江澈的消息发来:“我问过系主任,计算机系有数字人文交叉课程,我可以选你的专业选修课。”原来他说“我陪你”,是真的在为“陪”做准备。

她深吸一口气,按下确认键。绿色的提示框跳出来时,她听见江澈轻轻说了句:“真好。”

六台电脑的屏幕上,都亮起了相同的绿色提示框。

苏清沅转过头,看见陆知珩正看着她,手里转着的笔停在指尖,眼里的笑意比窗外的阳光还亮。她忽然想起高一入学那天,他在报到处帮她拎沉重的行李箱,说:“我叫陆知珩,以后就是同学了。”那时的风也像今天这样,带着栀子花的香。

夏沫踢了踢林翊的凳子,把嘴里的棒棒糖棍吐进他手里的垃圾袋。“喂,体育生,以后训练别总受伤,我可不想天天去医务室给你送作业。”林翊笑着点头,伸手揉了揉她的头发,把她额前的碎发都揉乱了。

温以宁的手指轻轻敲着桌面,节奏像在弹钢琴。江澈看着她,忽然从口袋里掏出颗大白兔奶糖,剥开糖纸递过去。她接过来放进嘴里,甜味在舌尖漫开时,想起他曾说:“代码是逻辑的诗,你读的诗,是感性的代码,我们其实是同行。”

电脑室的空调还在嗡嗡响,窗外的蝉鸣一阵高过一阵。六个人忽然都安静下来,目光在彼此脸上流转。

苏清沅的物理系,要去探索宇宙的奥秘;陆知珩的经管系,要去理解世界的运行;夏沫的新闻系,要去记录时代的脉搏;林翊的体育系,要去突破身体的极限;江澈的计算机系,要去搭建未来的框架;温以宁的中文系,要去守护文明的温度。

他们选了六条不同的路,却在同一个节点,按下了通往未来的确认键。

“叮——”墙上的时钟敲了一下,指向下午三点整。

陆知珩先笑了,像投入湖面的一颗石子,瞬间漾开圈圈涟漪。接着是苏清沅,她的笑很轻,像羽毛落在心尖;夏沫笑得露出两颗小虎牙,林翊跟着笑,声音爽朗得像在篮球场投篮;温以宁的笑带着浅浅的梨涡,江澈的嘴角也扬起一个难得的弧度。

六双眼睛在空气中相遇,没有说话,却都读懂了彼此眼里的东西。是对未来的期待,是对彼此的信任,是知道无论前路有多少未知,身边总有一个人会和自己一起走下去的笃定。

窗外的阳光穿过百叶窗,在他们脚下投下长长的影子,像六条即将延伸向远方的路,在起点处紧紧依偎。电脑屏幕上的绿色提示框还亮着,像六盏小小的绿灯,照亮了这个蝉鸣不止的夏天,也照亮了他们即将奔赴的、闪闪发光的未来。

栀子花的香顺着半开的窗户飘进来,和少年少女们身上的洗衣粉味、汗水味、淡淡的墨水味混在一起,酿成了青春里最珍贵的味道——那是关于选择的勇气,关于陪伴的温暖,关于在千万条路里,选择和你并肩前行的,最动人的告白。


    (http://www.shuxiangmendi.net/book/cd0b0i-53.html)

        章节错误,点此举报(免注册)我们会尽快处理.举报后请耐心等待,并刷新页面。

    请记住本书首发域名:http://www.shuxiangmendi.net
书香门第 我的书架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