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9章 温以宁的“代码翻译官”

字体:     护眼 关灯

第29章 温以宁的“代码翻译官”

 

礼堂后排的吊扇有气无力地转着,将七月的闷热切割成碎块,却驱不散空气中弥漫的焦灼。温以宁捏着手机,指尖无意识地着冰凉的屏幕,视线越过攒动的人头,落在主席台正中央那个穿着白衬衫的身影上。

江澈站在聚光灯下,像是被强行从代码世界拽进现实的程序,连衬衫领口都扣得一丝不苟,显出几分与周遭热闹格格不入的僵硬。他手里攥着那张薄薄的获奖证书,指节因为用力而泛白,台下此起彼伏的掌声涌到他脚边,竟像是变成了需要编译的数据流,让他蹙着眉往后缩了缩。

“接下来有请本次全国大学生信息学竞赛金奖得主,江澈同学发表获奖感言。”主持人的声音透过音响扩展开来,带着职业性的热情。

温以宁看见江澈深吸了一口气,喉结在白皙的脖颈上滚动了一下。他把证书塞进裤袋,双手扶在话筒架上,金属支架被他按出轻微的颤音。

“首先,感谢组委会提供的评测环境。”他开口时,声音里还带着未散的紧张,却意外地清晰,“本次参赛作品采用的是基于深度强化学习的路径优化算法,在处理非结构化数据时,收敛速度较传统Q-learning提升了37.2%。”

台下原本还算专注的人群泛起一阵细微的骚动。坐在温以宁前排的两个女生悄悄回头,其中一个对着她做了个困惑的鬼脸,用口型说:“他在讲什么?”

温以宁弯了弯嘴角,没说话。她知道江澈不是故意掉书袋,这个男生的世界里,代码和算法才是通用语言,就像有人用诗歌表达浪漫,有人用画笔描绘情绪,江澈的喜怒哀乐,似乎都藏在一行行编译语句里。

“在模型训练阶段,曾遭遇过三次局部最优解陷阱。”江澈的语速渐渐快了起来,像是找到了熟悉的节奏,眼神也亮了些,“后来引入了自适应学习率调整机制,才在第147次迭代时实现了全局最优……”

他开始细数那些只有专业领域才懂的术语:卷积神经网络的参数调优、动态规划的状态转移方程、分布式计算的节点同步问题……台下的掌声变得稀疏,连原本举着相机的记者都放下了设备,脸上带着礼貌却茫然的微笑。

温以宁的班级群里己经炸开了锅。

【张昊】:救命,江神这是在给我们上专业课吗?[流泪]

【李萌萌】:前面的记者大哥表情好精彩,像在听外星语哈哈哈哈

【王浩】:虽然听不懂,但感觉好厉害的样子!不愧是江澈!

【团支书】:重点是感谢啊!他到底想感谢谁?总不能感谢那些算法吧?

温以宁的指尖在屏幕上悬停片刻,目光再次投向主席台。江澈还在讲,额前的碎发被灯光照得泛着浅金,他提到了竞赛前那段连轴转的日子,提到了服务器突然崩溃时的手忙脚乱,提到了某个深夜里突然闪现的灵感。

“……最后要感谢的,”他的声音忽然顿了顿,像是在庞大的代码库中找到了那条隐藏的注释,“是一个稳定的运行环境。在算力不足的时候,提供了持续的能源支持;在内存溢出的时候,给出了最简洁的清理方案。这种支持不是显性的参数,却让整个系统得以高效运转。”

他说完这句话,便对着台下鞠了一躬,转身走下台,动作快得像是在逃离。

班级群里更热闹了。

【张昊】:???稳定的运行环境?这是在说机房吗?

【李萌萌】:我猜是感谢学校给配了新电脑?

【王浩】:不像啊,他刚才提到“能源支持”,难道是感谢供电部门没停电?[旺柴]

温以宁看着屏幕上的讨论,忽然想起三个月前那个雨夜。

竞赛集训进入白热化阶段,整个信息学院的实验室灯火通明。温以宁抱着笔记本去还借江澈的参考书,刚走到实验室门口,就看见他坐在靠窗的位置,台灯忽明忽暗地闪烁着,屏幕上的代码在昏暗的光线下跳跃成模糊的色块。

“你的灯快坏了。”她敲了敲门框,江澈猛地抬头,眼里还带着熬夜的红血丝,像是受惊的鹿。

“快好了,”他揉了揉眼睛,声音沙哑,“最后一个模块调试完就……”话音未落,台灯“滋啦”一声冒出小火花,彻底灭了。

实验室里其他同学都在埋头赶进度,没人注意到这边的小插曲。江澈皱着眉摸出手机开了手电筒,光线微弱地打在键盘上,他的影子被拉得很长,显得有些孤单。

温以宁没多说什么,转身跑回了宿舍。她从柜子里翻出那个崭新的护眼台灯——那是她妈上周寄来的,说她总熬夜看书伤眼睛。她抱着台灯跑回实验室,轻轻放在江澈桌上。

“先用我的吧。”她把台灯插好,按下开关,柔和的白光立刻铺满了他的桌面,连带着他微垂的眼睫都染上了一层暖调,“等你买了新的再还我。”

江澈愣了愣,手指在台灯底座上碰了碰,像是在确认它的温度。“不用,你……”

“拿着吧,”温以宁打断他,指了指他屏幕上密密麻麻的代码,“总不能让你用手机灯写代码,伤眼睛。”

她没等他再说什么,转身走出了实验室。雨还在下,敲打着窗户发出细碎的声响,她回头望了一眼,那片温暖的白光在一片冷色调的屏幕光里,格外显眼。

后来江澈没提过还台灯的事,温以宁也没问。她偶尔去实验室,总能看见那盏台灯亮着,像是一个沉默的守护者,陪着他熬过一个又一个深夜。

此刻看着班级群里的猜测,温以宁忽然觉得有些好笑。她指尖微动,敲下一行字:

【温以宁】:他说,最想感谢的人是那个给她送台灯的女生。

消息发出去的瞬间,群里安静了两秒,随即爆发出更猛烈的刷屏。

【张昊】:!!!卧槽!是我想的那样吗?

【李萌萌】:送台灯的女生?温以宁你怎么知道的?!

【王浩】:难道……那个女生是你?![吃瓜]

【团支书】:惊天大八卦!江神这是在变相告白吗?!

而此时的江澈,正被几个同专业的学长围在后台祝贺。他应付着点头,口袋里的手机震个不停,他以为是班级群里在刷祝贺消息,随手掏了出来。

屏幕亮起的瞬间,温以宁那句话像一行加粗的注释,突兀地跳进他眼里。

“他说,最想感谢的人是那个给她送台灯的女生。”

江澈的大脑像是被输入了错误指令,瞬间陷入宕机。周围的喧闹声、祝贺声都变成了模糊的背景音,他只听见自己擂鼓般的心跳,在耳膜上咚咚作响。

他刚才说的那些话,连指导老师都未必能完全听懂,温以宁怎么会……

他想起自己站在台上时,视线下意识地在人群里搜索,最后落在了后排那个穿着浅蓝色连衣裙的身影上。他看见她微微歪着头,嘴角带着浅浅的笑意,像是完全能明白他那些绕来绕去的话。

原来她真的懂。

懂他说的“稳定的运行环境”是那盏彻夜明亮的台灯,懂他说的“持续的能源支持”是那份不动声色的关心,懂他在一堆冰冷术语里藏着的、连自己都羞于说出口的感谢。

手机在他掌心微微颤抖,他几乎要握不住,指尖滑过屏幕,看着群里越来越多的起哄和猜测,脸颊不受控制地开始发烫。

“江澈?发什么呆呢?”旁边的学长拍了拍他的肩膀,“记者要采访了,准备好了吗?”

江澈猛地回神,慌忙把手机塞回口袋,指尖却不小心碰到了屏幕,点亮了和温以宁的聊天界面。那是一个多月前的记录,他问她借《算法导论》的电子版,她回了一个文件和一个笑脸表情。

他深吸一口气,强迫自己冷静下来,跟着学长走向等候的记者。可那些准备好的说辞都堵在喉咙里,脑子里反复回放的,是温以宁在群里发的那句话,是她刚才在台下的那个微笑,是三个月前那个雨夜,她把台灯放在他桌上时,发梢滴落的雨珠。

采访进行得磕磕绊绊,江澈回答问题时总是走神,眼神不自觉地飘向礼堂后排。等他终于摆脱记者,快步穿过人群往后排走时,却发现温以宁的座位己经空了。

桌上留着一瓶没开封的矿泉水,瓶身上贴着一张便签,是她清秀的字迹:“恭喜你,江澈。代码很棒,感谢也很棒。”

江澈拿起那瓶水,冰凉的触感顺着指尖蔓延开,却压不住心底翻涌的热意。他拿出手机,点开和温以宁的聊天框,输入又删除,反复几次,最后只发了两个字:“谢你。”

发送成功的提示弹出时,他仿佛听见自己心里某个程序运行成功的提示音。阳光透过礼堂的窗户照进来,落在他手里的获奖证书上,也落在那张写着温暖话语的便签上,一切都明亮得恰到好处。

远处的班级群还在讨论刚才的“翻译事件”,有人己经开始扒三个月前谁给江澈送过东西,有人在打赌他们什么时候会官宣。江澈没再看群消息,他握着那瓶水,想象着温以宁离开时轻快的脚步,忽然觉得,原来把藏在代码里的心意说出口,并没有那么难。

至少,总有一个人能精准破译,读懂他所有没说出口的语言。


    (http://www.shuxiangmendi.net/book/cd0b0i-29.html)

        章节错误,点此举报(免注册)我们会尽快处理.举报后请耐心等待,并刷新页面。

    请记住本书首发域名:http://www.shuxiangmendi.net
书香门第 我的书架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