顶层办公室那次短暂的交流,像一颗投入死水潭的石子,漾开的涟漪虽微不可察,却悄悄地改变着水下的流向,连当事双方都没有察觉。
林薇像被打了鸡血,斗志昂扬。程砚舟的那句“第二种解读更符合逻辑”的肯定,以及他专注解决问题时的侧影,像一根无形的鞭子,抽打着她心底那点不甘示弱的倔强。她暗暗发誓,绝不能再给他任何看低的理由,尤其是在专业上。她不仅要“无可替代”,更要让他看到,她的价值远不止于一台精准的翻译机器。
于是,翻译部熄灯最晚的工位,几乎成了林薇的固定标签。那盏孤零零的台灯,常常亮到深夜。她处理着香港项目的收尾文件,也主动接下了其他几个涉及复杂德文法律文本的案子,工作量陡增。她的桌面堆满了厚厚的词典、专业期刊和贴满五颜六色标签的参考资料,笔记本上密密麻麻写满了草稿。每一个术语,每一个长句的逻辑结构,她都用近乎苛刻的标准去审视,力求做到比程砚舟预设的“精准”更精准,比“无懈可击”更无懈可击。
她不再仅仅满足于完成翻译,而是尝试着像律师一样去理解条款背后的博弈和风险点,在翻译中融入更深的法理考量。有时,她甚至会针对程砚舟过往红笔圈出的“易错点”,预先在译稿空白处附上简洁有力的注释或法条依据,像无声的宣言:哼~我懂,而且我比你预想的更懂。
这种近乎自虐的努力带来了肉眼可见的成果。她交上去的译稿,质量之高、考虑之周全,连项目组里最挑剔的律师也挑不出毛病。助理传递文件时,偶尔会带一句“程律说没问题”。这句简单的反馈,成了林薇深夜里唯一的慰藉和继续燃烧的动力。
***
顶层,程砚舟的视野里,翻译部角落的灯光,成了他深夜离开办公室时,目光总会最后停留的坐标,而他却没有发现,自己己经有了这个习惯,开始习惯留意!
连助理都发现了程砚舟的反常,在日常的工作汇报中,渐渐地,多了一项“关于林翻译日常”汇报内容。“林翻译今天又加班到十一点半,走的时候脸色不太好。”“林翻译把那份跨国仲裁的德文材料提前两天交上来了,注释写得很详尽。”“林翻译好像有点感冒,下午咳嗽了几声……”
这些细细碎碎的信息,悄无声息的入了程砚舟的耳朵里,且,连他都没察觉到关于林薇的一切,都在慢慢的入侵他的内心。他审阅林薇的译稿时,速度明显放慢了。那些精心准备的注释,那些对法律风险点的预判性标注,那些比德文原文逻辑链条更清晰的中文表述……都像无声的挑战,精准地落在他精密思维的棋盘上,激起微澜。
他看到了她的疲惫。透过那些完美无瑕的文字,他仿佛能看到她伏案时紧蹙的眉头和眼下越来越深的青影。一种难以言喻的烦躁和……一丝从未有过的、类似“担忧”的情绪,开始在他冰冷逻辑的缝隙里滋生。这种情绪让他陌生,甚至有些抗拒。工具需要维护,但过度使用导致报废,是效率的损失。他这样告诉自己。
然而,当助理再次汇报林薇又加班到深夜时,他敲击键盘的手指停了下来。窗外不知何时下起了雨,淅淅沥沥,城市的霓虹在雨幕中晕染成模糊的光团。
“现在几点了?”他忽然问,声音听不出情绪。
助理愣了一下,看了看表:“快十一点了,程律。”
“嗯。”程砚舟应了一声,目光投向窗外被雨淋湿的夜景,沉默了几秒。然后,他做出了一个连自己都略感意外的决定:“通知司机,五分钟后楼下等我。”
他没有解释要去哪里。助理虽有疑惑,还是立刻照办。
(http://www.shuxiangmendi.net/book/cch00i-18.html)
章节错误,点此举报(免注册)我们会尽快处理.举报后请耐心等待,并刷新页面。
请记住本书首发域名:http://www.shuxiangmendi.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