婚后的日子,像近海的潮汐,规律里藏着细碎的温柔。林悦的实验室多了个专属角落,放着苏然的训练水壶和一本翻旧的《舰艇维护手册》;而苏然的抽屉里,除了作战地图,还躺着林悦的论文复印件,页边写满“此处可结合巡逻数据验证”的批注。
深秋的一个周末,两人约好去检查新安装的生态滤池。苏然穿着作训服,背着工具包走在前面,林悦拎着水样采集瓶跟在后面,帆布鞋踩在结霜的礁石上,时不时被他伸手扶一把。
“这滤池的过滤效率比预期高15%,”林悦看着检测仪上的数据,眼睛发亮,“昨天刚测的,舰艇排放的废水经过处理,COD值己经低于国家标准了。”
苏然蹲下身,用扳手拧紧滤池的固定螺丝:“老舰长天天打电话催进度,说这是‘新时代的守海任务’。”他忽然指着礁石缝里一簇紫色的海草,“你看,这是不是你上次说的濒危物种?”
林悦凑过去,惊喜地睁大眼:“是鼠尾藻!之前以为这片海域己经绝迹了,没想到生态一改善,它们自己就长出来了。”她小心翼翼地采集样本,苏然则在旁边用军用水壶给她接了瓶干净的海水,“别用矿泉水瓶,影响检测结果。”
阳光透过稀疏的云层,在海面上投下斑驳的光影。林悦看着苏然专注的侧脸,他正用随身携带的笔记本记录鼠尾藻的生长位置,字迹和他写训练计划时一样工整。她忽然觉得,他们就像这鼠尾藻与礁石——她在他守护的海域扎根,他在她研究的世界里找到新的意义。
下午回到基地,刚进门就被老班长堵在楼道里:“苏排长,林博士,快看看这是什么!”他手里捧着个保温桶,打开时飘出浓郁的海鲜味——里面是用新捕捞的马面鲀做的鱼汤,奶白色的汤面上浮着翠绿的葱花。
“这鱼不是保护动物吗?”林悦惊讶地问。 “是人工养殖的,”老班长笑得一脸得意,“上次听你说这鱼对水质敏感,我们就联合水产研究所搞了个养殖试验,现在己经成功了!以后既能保护野生种群,又能让渔民增收。”
苏然舀了一勺汤递给林悦:“尝尝,这里面有你的功劳。”
林悦喝着汤,忽然想起苏然写在婚礼誓词里的话:“我们的爱,要像这大海,既能孕育生命,也能滋养希望。”
冬天来临时,林悦的研究有了突破性进展。她研发的“珊瑚礁修复凝胶”在实验海域成功定植,原本白化的珊瑚开始重新焕发生机。消息传到基地那天,苏然正在组织新兵进行耐寒训练,他对着对讲机喊出的“稍息”口令,都带着抑制不住的笑意。
“晚上庆功?”他给林悦发消息时,手指在冰冷的屏幕上冻得发僵。
“不了,”林悦很快回复,“我想跟你去看看那些珊瑚。”
夜色中的海边格外宁静,只有航标灯在远处闪烁。苏然用军用手电筒照着海面,光柱穿过清澈的海水,能看到珊瑚虫在凝胶表面蠕动的微小身影,像无数颗跳动的心脏。 “你看,”林悦指着一块刚长出嫩粉色的珊瑚,“它们在重新认识这片海。”
苏然从背后轻轻抱住她,下巴抵在她发顶,呼吸里带着训练后的寒气和淡淡的松木香:“就像我们,在重新认识‘家’的意义。”
林悦靠在他怀里,听着海浪拍打礁石的声音,忽然想起爷爷留下的那块手表。她从手腕上摘下来,塞进苏然手里:“给你戴吧,巡逻时看时间方便。”
表壳己经有些磨损,但走时依然精准。苏然把表戴在左手腕,军绿色的作训服袖口露出银色的表链,与他的锚链戒指形成奇妙的呼应。“等下次护航,我就戴着它,”他说,“每走一秒,就离你近一秒。”
春节前夕,苏然接到了为期三个月的远海护航任务。出发那天,林悦去码头送行,手里拎着她连夜准备的“特殊物资”——一沓密封好的海水样本,里面养着刚孵化的蓝唇鱼幼体。
“让它们陪你看看远海的样子,”她把样本箱递给苏然,“记得每天记录水温,回来我们一起写报告。”
苏然接过箱子,重量轻得像一片羽毛,却让他觉得肩上的责任又重了几分。他用力抱了抱林悦,在她耳边轻声说:“等我回来,我们去南沙看珊瑚,那里的鹿角珊瑚,比你实验室培育的还漂亮。”
汽笛鸣响时,林悦后退一步,对着舰艇的方向用力挥手。苏然站在甲板上,军装被海风灌得鼓鼓的,左手腕上的手表在阳光下闪着光,像一颗永不熄灭的航标。
舰艇渐渐驶远,变成海平面上一个小小的黑点。林悦转身走向实验室,口袋里的手机震动了一下——是苏然发来的消息,只有一张照片:他把那块鼠尾藻标本放在驾驶台,旁边压着他们的婚礼合影,背景是蔚蓝的大海和飘扬的军旗。
林悦笑着擦掉眼角的泪,加快了脚步。实验室的培养箱里,新一批珊瑚幼虫正在孵化,蓝唇鱼幼体在清澈的水里游动,一切都在朝着希望的方向生长。
她知道,当春风再次吹绿海岸线时,那艘载着她爱人的舰艇,一定会循着大海的记忆,准时归航。而他们的故事,就像这片生生不息的海洋,永远有新的浪花,永远有未完的约定。
(http://www.shuxiangmendi.net/book/ccbieh-9.html)
章节错误,点此举报(免注册)我们会尽快处理.举报后请耐心等待,并刷新页面。
请记住本书首发域名:http://www.shuxiangmendi.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