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十五章 时光的接力
小念在美术学院的第一年,每次视频通话都会让家人把镜头对准老槐树。“树叶又密了些”“常春藤爬到树顶了”“今天有只斑鸠在树洞里搭了窝”,她像汇报近况似的,把老树的变化一一记在画本上,纸页边缘画满小小的月亮,和余茹食谱上的标记如出一辙。
寒假回家,她做的第一件事就是去老槐树下。常春藤的叶子在寒风里缩成一团,却依旧牢牢扒着树干,树洞里的斑鸠探出头,歪着脑袋看她,像是在打量这位“老朋友”。
“我回来了。”小念蹲下来,把带回来的画稿塞进藤叶间,里面有美院的画室,有城市的街景,最后一页画着老槐树的速写,旁边写着“想你了”。
妈妈笑着递过一件厚外套:“冻坏了吧?你张爷爷——就是南宫奶奶的玄孙,天天来给树喂小米,说怕斑鸠饿肚子。”
小念抬头,看到南宫丽的玄孙正提着米袋走过来,他的肩膀比去年宽了些,脸上多了副眼镜,却还是当年那个认真整理信件的少年模样。“小念回来啦?快来看,‘时光信箱’里有封给你的信。”
信是个匿名的游客写的,说看了博物馆里的食谱,试着给生病的妻子做了槐花糕,妻子吃着吃着就哭了,说想起了年轻时他追她的样子。“谢谢你们的故事,让我知道,再平淡的日子,也藏着能焐热人心的糖。”
小念把信贴在“时光墙”最显眼的地方,旁边是孩子们新画的《斑鸠的家》,画里的树洞旁,两只鸟儿正衔着槐花瓣筑巢,树下的“时光信箱”里,飞出无数封信,像白色的蝴蝶。
馄饨摊的新老板推出了“寒假特供”,在馄饨汤里加了晒干的槐花蕊,说是“让冬天也有春天的味道”。小念去帮忙设计宣传画时,看到菜单上印着一行小字:“传承自2013年的温暖配方”,忽然想起欧阳俊回忆录里写的,第一次请余茹吃馄饨时,老板多送了一勺醋。
“味道会变,但心意不会。”新老板一边包馄饨一边说,蒸汽里的侧脸,像极了当年那个给欧阳俊加蛋的摊主。
开春后,小念回美院前,在老槐树下种了圈向日葵。“等夏天开花了,就像给太爷爷太奶奶的画加了金色的框。”她对着树洞说,手指轻轻敲了敲常春藤覆盖的地方,“你们要好好看着它们长大啊。”
那年夏天,向日葵开得金灿灿的,把老槐树围在中间,像个巨大的花环。南宫丽的玄孙拍了张照片发给小念,照片里,“时光信箱”的木质箱体在花丛中露出一角,一个扎羊角辫的小姑娘正踮着脚投信,阳光落在她身上,像镀了层金。
“像不像小时候的你?”他在消息里问。
小念看着照片笑了,回复:“像所有心里有光的孩子。”
她的插画作业《时光的接力》拿了奖,画面从左到右,依次是2013年的馄饨摊、余茹的画室、孙子的回忆录、小念的画本,最后是扎羊角辫的小姑娘投信的背影,贯穿始终的,是老槐树的枝桠,上面挂着一代代人的故事,像的果实。
评委的评语写着:“真正的传承,是让每个时代的人,都能在故事里找到自己的影子。”
暑假回家,小念发现“时光博物馆”多了个新展区,放着游客们用余茹食谱做的食物照片——有南方老太太的槐花糕,有年轻夫妻的红烧肉,还有个小学生的“蜂蜜馄饨”,旁边歪歪扭扭地写着“我给妈妈做的”。
“这些都是张爷爷收集的。”妈妈笑着说,“他说,要让大家知道,故事不只是看的,更是要做的。”
小念走到老槐树下,向日葵己经结了籽,有孩子在捡拾掉落的瓜子,笑声洒满了巷子。常春藤的叶子间,露出她冬天塞进去的画稿,被风吹得轻轻晃动,像在招手。
她忽然明白,欧阳俊的重生,从来不是一个人的奇迹,而是一场跨越时光的接力——他把珍惜传递给余茹,余茹传递给女儿,女儿传递给孙子,孙子传递给她,而她,正看着这份珍惜,在更多人心里生根发芽。
临走前,小念在“时光信箱”里投了封信,写给所有守护故事的人:“谢谢你们让老槐树的花开得更久,让馄饨摊的香飘得更远,让时光里的爱,永远都有归处。”
风吹过,向日葵的花盘轻轻摇晃,像在点头。树洞里的斑鸠扑棱棱飞走,带起几片槐花瓣,落在“时光信箱”上,像个温柔的邮戳。
属于他们的故事,就像这循环生长的年轮,旧的印记里长出新的纹路,新的枝桠上挂着旧的牵挂。它不在某个人的回忆里,而在每双传递温暖的手里,在每双发现美好的眼里,在每个说“我也想这样”的瞬间里,生生不息,首到永远。
而那对月亮吊坠,依旧在树洞里闪着光,像两颗心,在时光的深处,静静跳动。
(http://www.shuxiangmendi.net/book/ccbaig-35.html)
章节错误,点此举报(免注册)我们会尽快处理.举报后请耐心等待,并刷新页面。
请记住本书首发域名:http://www.shuxiangmendi.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