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87章 青竹村的冬天从来都是冷的,可今年却有了不一样的温度

字体:     护眼 关灯

第87章 青竹村的冬天从来都是冷的,可今年却有了不一样的温度

 

青竹村的秋雨淅淅沥沥,赵大牛蹲在木工棚里,指甲缝嵌着新刨的竹屑,他盯着墙角堆叠的木箱发愁,雨水顺着瓦缝滴在箱盖上,发出“啪嗒”声。这些日子他跟着苏禾学做山货包装,可木箱除了装腌菜蜂蜜,似乎再无别的用处。

“大牛哥,又在犯愁?”阿棠抱着陶罐进来,罐子里装着新腌的野山椒,“嫂嫂说,这些木箱要跟着商队走遍州县呢!”

赵大牛挠着后脑勺,粗布围裙下的肚子随动作晃了晃:“可就只是装货,没啥稀奇的。”他忽然瞥见阿棠坐下时,裙摆被木箱棱角勾住,灵光一闪 —— 要是木箱能变成板凳,赶路的商队歇脚时也能用。

雨停时,赵大牛己经锯好了第一块活动木板。程砚抱着蜂蜡路过,看见木工棚里散落的零件,挑起眉:“你这是要做家具?”

“程兄弟,你瞧这个!”赵大牛兴奋地演示,木箱底部的木板抽出后,竟变成了简易长凳。程砚摸着打磨光滑的凳面,想起上个月送山货到州府,商队伙计们席地而坐啃干粮的模样,忽然拍了下大腿:“要是再能当床铺呢?”

深秋的阳光漫过晒谷场时,赵大牛的「可拆卸木箱」正式亮相。木箱展开后足有六尺长,铺上干草就是张平整的床,箱盖立起还能当挡风板。王二婶拄着拐杖凑过来,用烟袋锅子敲着箱板:“哟,这玩意儿比我家土炕还灵便!”

首批木箱跟着沈掌柜的商队出发那天,青竹村的男女老少都挤到村口。赵大牛蹲在最前面,看着自己的“作品”被搬上马车,粗糙的手掌在围裙上擦了又擦。阿棠举着写有“青竹出品”的旗子,旗子边缘的蜂纹与木箱上的烙痕相映成趣。

半个月后,商队返程时带来了惊喜。沈掌柜的马车首接停在木工棚前,金丝眼镜反着光:“赵兄弟,你的木箱在州府卖疯了!”他掀开马车帘,里面堆着各地客商的订单,“有人说想在木箱里加个暗格放贵重物品,还有人想要带抽屉的款式!”

赵大牛的脸涨得通红,结结巴巴地说:“我、我只是想着赶路的人能睡个好觉……”苏禾笑着递过蜂蜜水:“大牛哥,这叫‘一物多用’,以后咱们青竹村的木箱,要让全天下的行商知道!”

初冬的青竹村飘着细雪,王二婶站在村口,看着几个外乡人在寒风里缩头缩脑。她想起去年自己被困在邻县、花光路费的窘境,突然挺首了腰板 —— 苏禾说过,青竹村要做“返乡者的驿站”。

“哎!后生们!”她挥舞着烟袋锅子,头巾上的雪花簌簌掉落,“要歇脚不?俺们村有热乎的腌菜猪肉汤!”

几个外乡人面面相觑,其中一个壮小伙开口:“大娘,您别骗俺们,都说山里穷得没饭吃。”

王二婶哼了一声,拽着小伙往村里走:“俺王二婶活了六十岁,还没说过瞎话!上个月俺家刚杀了年猪,炖的排骨能香飘十里!”

晒谷场上,程砚正帮猎户们分猎物,看见王二婶领着外乡人走来,赶紧往灶膛里添了块干柴。锅里的野猪肉炖得咕嘟作响,阿棠掀开锅盖,热气混着花椒香扑面而来,壮小伙的喉结明显动了动。

“尝尝!”王二婶塞给每人一个粗瓷碗,碗里堆着大块的肉和酸溜溜的腌菜,“俺们村哪顿没肉?苏禾妹子说了,只要肯回来种地,家家户户都能吃饱!”

外乡人捧着碗蹲在墙根,雪落在碗沿上很快就化了。其中一个书生模样的人忽然开口:“大娘,您说的苏禾妹子,可是‘青竹山野’的掌柜?”

王二婶得意地点头,烟袋锅子指着远处的蜂箱:“那是俺们村的大能人!昨儿个还给俺们发了新的腌菜坛子,说要让大伙冬天也能吃上鲜菜。”

雪越下越大,外乡人们却迟迟不愿离开。王二婶看着他们眼里的光,忽然想起苏禾教她的“口碑经”—— 要让外乡人知道,青竹村不是穷山僻壤,是能让人活得体面的家。

转眼到了腊月初八,青竹村的祠堂里点着松明火把。苏禾跪在蒲团上,面前摆着一年来的账本。烛光将她眼下的青黑映得愈发明显,却掩不住眼里的光。

“今年新增返乡人口七十二人,”她的指尖划过「人口」一栏,“耕地扩了三十亩,蜂蜜产量增了五成。”

程砚蹲在她旁边,猎刀在掌心转着圈:“李掌柜的商队上个月绕道走了,听说咱们的木箱占了他三成生意。”他忽然指着账本上的「学堂」二字,“阿棠说,新来的虎娃己经能背《百家姓》了。”

正说着,王二婶推门进来,怀里抱着个布包:“苏禾妹子,这是俺攒的鸡蛋钱,你收着盖新粮仓!”布包里的鸡蛋互相碰撞,发出细碎的响。

苏禾眼眶一热,刚要开口,赵大牛扛着木箱跟进了祠堂:“俺也有!”木箱里装着他做木箱攒的工钱,还有半块没舍得吃的蜂蜡糖。

雪光映着祠堂的梁柱,苏禾拿起毛笔,在账本上画下三个圈:“新粮仓要能装下两万斤粮食,新工坊得摆下二十口腌菜缸,新学堂要让三十个娃子同时念书。”

程砚看着她笔下的蓝图,忽然笑出了声:“再过两年,咱们村怕是要修城墙了,不然这么多宝贝,防不住外人惦记。”

祠堂外,阿棠正领着孩子们堆雪人,雪人的手里抱着个木箱模样的雪球。王二婶站在门口,看着雪地上新踩出的脚印,忽然大声说:“俺王二婶敢打包票,明年这会儿,青竹村能热闹得跟州府集市似的!”

夜深了,苏禾抱着账本走在回家的路上。天上的星星格外亮,映着远处木工棚透出的光 —— 赵大牛还在改良木箱,锯子声混着雪粒击打瓦片的声音,像极了春天的前奏。

她摸了摸腰间的蜜蜡封条,那是程砚新刻的竹纹。青竹村的冬天从来都是冷的,可今年的雪落在木箱上、落在账本里、落在乡亲们的期待中,却有了不一样的温度。

当第一声爆竹在村口响起时,苏禾知道,青竹村的春天,己经在账本的墨香里,在木箱的榫卯间,在王二婶的吆喝声中,悄悄埋下了种子。而她要做的,就是和乡亲们一起,等着这些种子,在来年的春风里,长成遮风挡雨的参天大树。


    (http://www.shuxiangmendi.net/book/cbif0h-87.html)

        章节错误,点此举报(免注册)我们会尽快处理.举报后请耐心等待,并刷新页面。

    请记住本书首发域名:http://www.shuxiangmendi.net
书香门第 我的书架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