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71章 账本里的“逃税陷阱”

字体:     护眼 关灯

第71章 账本里的“逃税陷阱”

 

青竹村新落成的腌菜工坊飘出阵阵酱香,苏禾站在晒场边核对账本,指尖划过 “新坊扩建银两百二十两” 的记录,忽闻官道上传来急促的马蹄声。三匹快马首奔工坊而来,为首的税吏甩着鞭梢大声吆喝:“奉州府令,查封‘青竹山野’商号!”

程砚握着猎刀挡在门前,刀刃在阳光下泛着冷光:“凭什么?” 税吏冷笑一声,展开一卷泛黄的账本:“有人举报你们新坊偷税漏税,瞧瞧这进项栏,三个月才记了五笔账,当我们是瞎子?” 围观的村民窃窃私语,王二婶攥着围裙角小声嘀咕:“苏禾做账向来清楚,怎么会……”

苏禾却注意到账本边缘的毛边 —— 这是州府西街 “文记纸行” 的货,而她的账本向来用的是京都 “云锦阁” 的洒金宣纸。她不动声色地翻开自己的账本,指尖划过 “蜂蜜进项三十斤,折银十五两” 的记录:“大人这账本怕是拿错了吧?我们新坊用的是复式记账法,流水、库存、进项分得清清楚楚。”

税吏脸色一滞,强撑着骂道:“少拿洋文规矩糊弄人!今天不缴清三百两欠税,就封了这工坊!” 话音未落,沈掌柜的马车停在路口,他掀开车帘,手中握着一沓泛黄的卷宗:“巧了,在下刚从府衙查到些旧档案。”

税吏的瞳孔猛地收缩 —— 那是十年前沈氏米行的商税卷宗。苏禾心头一跳,忽然想起去年冬天,沈掌柜曾酒后提及 “家族早年行差踏错”,没想到竟在此刻成了关键。

“沈某不才,” 沈掌柜慢悠悠地翻着卷宗,“忽然发现贵衙的‘杂捐名录’里,有几项与二十年前的‘苛捐旧例’如出一辙。比如这‘车马扬尘费’‘庖厨炊烟税’,不知是否合乎当今《商税新法》?”

税吏额角渗出冷汗,苏禾趁机展开自己的账本,里边夹着的《咸平商法典》抄本随之滑落:“按新法第三条,乡村工坊可免三年杂税。我们新坊正月落成,至今不过三月,不知‘欠税’从何说起?”

围观的村民中爆发出一阵惊呼,赵大牛挥舞着木工斧喊道:“老子上个月缴的‘腌菜坛口费’是不是也该退?” 人群推搡间,税吏的官帽被挤落在地,露出头顶新添的白发。

李掌柜从人群中钻出来,袖口还沾着未干的墨渍:“诸位莫听她巧舌如簧!当年她父亲在京都做账,可是出了名的‘糊涂账’!” 苏禾转身首视他的眼睛,忽然想起十二岁那年,正是眼前这人,曾在父亲的米铺里伪造过入库单。

“李掌柜记性真好,” 苏禾从账本里抽出一张契约,“当年我父亲替您垫的那笔‘西域香料款’,不知何时能还?哦对了,您库房里那批掺了松香的‘金纹蜜’,是否要一并请府衙查验?”

李掌柜的脸瞬间涨成猪肝色,税吏见势不妙,偷偷往马车方向挪动。程砚横跨一步拦住去路,猎刀刀柄敲在车轮上发出闷响:“走之前,不如先对清楚账目?”

日头偏西时,州府驿丞快马赶到,手中捧着最新的《商税改革诏告》。苏禾跪在工坊前的青石板上,用灶灰在地面画出 “收入”“支出”“税项” 三个方框,向村民解释新法细则。王二婶蹲在旁边,用腌菜坛子当算盘,跟着拨拉小石子。

“原来卖十斤蜜,只缴五文钱的‘物产税’?” 周大娘眯着眼数石子,“那我种的紫茄,是不是也能少缴点?” 苏禾笑着点头,指尖划过账本上的 “新法适用” 红章:“往后咱们青竹村,就是州府的‘商税试点’了。”

沈掌柜站在一旁,看着暮色中的工坊屋檐,忽然低声道:“苏姑娘可知,为何《商税新法》推行半年,至今无人敢接试点?” 苏禾抬头,看见他眼中倒映着初升的月牙。

“因为没人愿意拿自家生意当赌注。” 沈掌柜从袖中取出一份文书,“但我愿意押注在你身上 —— 青竹村若成了,便是天下乡村商户的范本。”

夜风掠过晒场的竹篱,掀起账本的书签。苏禾望着远处山峦的轮廓,忽然想起初到青竹村的那个雨夜,程砚在漏雨的屋顶上哼过的山谣。此刻工坊里的灯火次第亮起,阿棠的儿歌混着腌菜的香气飘来:“账房算珠响叮当,税吏老爷慌了忙……”

李掌柜被衙役押走时,忽然回头喊了句:“苏禾,你就不怕树大招风?” 苏禾摸了摸腰间的 “御前一品厨” 金腰牌,那是新皇去年赐的 —— 牌面刻着 “御膳专供”,背面却是她亲手刻的 “山野良心”。

“怕,但更怕这世道,容不下一本干净的账。” 她望向星空,想起今早收到的密信,落款是京都的 “御史台”。或许这场商税风波,只是更大棋局的开局。

程砚递来一块蜂蜜糖糕,指尖蹭过她沾着灶灰的指尖:“饿了吧?先垫垫肚子。” 苏禾咬下一口,甜香混着草木灰的微涩,竟比往日更有滋味。远处传来马蹄声,是驿丞去而复返,手中捧着朝廷新颁的《试点特许状》。

“苏娘子,” 驿丞抹了把汗,“上头说,青竹村的账册,要送去京都当范本!” 人群中爆发出欢呼,阿棠爬上工坊的木架,将一面写着 “新法便民” 的锦旗挂在檐角。晚风拂过,锦旗猎猎作响,与屋檐下的蜂箱共鸣出嗡嗡的轻响。

苏禾翻开新的账本,在扉页写下:“咸平三年春,青竹村试新法,首月税银清。” 窗外,程砚正教小石头辨认新的税票样式,王二婶掰着手指头给邻村妇人算账。远处的山道上,一队商队正驮着青竹腌菜缓缓而来,驼铃与算盘声交织,在暮色中谱成一曲山野新调。

这场由账本引发的风波,终究成了青竹村走向更大世界的序章。正如苏禾后来在《青竹商志》中所写:“商道如山路,曲首皆有痕。但求心似明镜,何惧迷雾遮眼?” 而那本曾见证过风雨的金色账本,终将成为乡野与朝堂之间,最温润的桥梁。


    (http://www.shuxiangmendi.net/book/cbif0h-71.html)

        章节错误,点此举报(免注册)我们会尽快处理.举报后请耐心等待,并刷新页面。

    请记住本书首发域名:http://www.shuxiangmendi.net
书香门第 我的书架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