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43章 社会的洪流

字体:     护眼 关灯

第43章 社会的洪流

 

北京的冬天来得又急又冷。

我站在出版社大楼的玻璃门前,呵出的白气在空气中凝结成一小团雾,又很快消散。手指冻得发僵,我低头看了看表,8:25,还有五分钟打卡。

推开厚重的玻璃门,暖气扑面而来,带着印刷品特有的油墨味。前台的李姐抬头看了我一眼,嘴角扯出一个勉强的笑:“小苏,早啊。”

“早。”我点点头,把工牌在打卡机上贴了一下,机器发出“滴”的一声脆响。

电梯里挤满了人,每个人都裹着厚厚的羽绒服,脸上带着相似的疲惫。我缩在角落,盯着不断跳动的楼层数字,突然想起大学刚毕业时,孟瑶在电话里说:“然然,你居然真去当编辑了?我以为你会首接全职写作。”

当时我怎么回答的?好像是说:“总要先活下来。”

电梯停在15楼,我随着人流挤出去,拐进“文学编辑部”的办公区。我的工位在靠窗的角落,桌上堆着几摞厚厚的书稿,最上面一本贴着黄色便签:“苏编辑,请尽快审阅。”

刚坐下,对面的刘芸就探过头来:“然然,你上周交的选题又被驳回了?”

我手指一顿,轻轻“嗯”了一声。

“王总监也真是的,”刘芸压低声音,“明明你之前做的几个系列销量都不错……”

“小苏!”一个尖锐的女声打断了她的抱怨。

我抬头,看见王总监站在她办公室门口,涂着鲜红指甲油的手指冲我勾了勾:“过来一下。”

刘芸给了我一个同情的眼神。

王总监的办公室永远弥漫着浓郁的香水味。我站在她对面,看着她慢条斯理地翻着我上周交的选题策划。

“《当代女性作家散文集》?”她挑眉,鲜红的嘴唇抿成一条线,“小苏啊,你知道现在市场要什么吗?是畅销书!是网络爆款!这种文艺调调的东西,谁看?”

我攥紧了手指:“可是上次的《城南旧事》再版系列……”

“那是经典!”她打断我,“你知道我为什么留着你吗?就是看中你对经典文学的敏感度。但现在社里要的是流量,是变现!”她甩给我一份文件,“看看这个,下周的选题会,我要看到符合市场的东西。”

我低头翻开文件,是一份当红网络小说的出版计划。

“可是这种书?”

“没有可是。”王总监往后一靠,真皮座椅发出轻微的响声,“要么跟上节奏,要么走人。社里不养闲人。”

走出办公室时,我的手心全是汗。刘芸递给我一杯热水:“又挨骂了?”

我苦笑一下,没说话。

午休时间,我独自躲在天台抽烟。这是毕业后才养成的习惯,白梦蝶要是知道了,一定会瞪大眼睛说:“苏然然!你居然抽烟!”

想到这里,我忍不住笑了一下,随即又被涌上来的苦涩淹没。

手机震动,是陈墨发来的消息:

“晚上有空吗?发现一家不错的粤菜馆。”

我盯着屏幕看了几秒,回复:“可能要加班。”

他很快回:“多晚都等你。”

指尖的烟燃到尽头,烫了我一下。我掐灭烟头,深吸一口冰冷的空气。

下午的选题会上,我硬着头皮汇报了那份网络小说的策划。王总监难得地点头:“这才对嘛,年轻人要跟上时代。”

散会后,老编辑张姐在茶水间拦住我:“小苏,你真要接那个项目?”

我低头搅拌着杯里的咖啡:“没办法。”

“那本书我看过,”张姐皱眉,“文笔差就算了,三观都有问题。你以前不是最讨厌这种……”

“张姐,”我打断她,声音有些哑,“我得吃饭。”

她愣了一下,叹了口气,拍拍我的肩膀走了。

晚上九点,我终于改完最后一稿。办公区早己空无一人,只有我的台灯还亮着,在玻璃窗上投下一个孤独的影子。

手机又震了,是陈墨:“我在楼下。”

我收拾好东西下楼,看见他站在路灯下,黑色大衣衬得身形格外挺拔。见到我,他快步走过来,眉头微蹙:“怎么穿这么少?”

我这才发现自己只套了件薄毛衣。还没回答,他己经脱下大衣裹住我,衣服上还带着他的体温和淡淡的檀香味。

“走吧。”他自然地接过我的包,“不远,走过去就行。”

粤菜馆藏在一条小巷子里,装修朴素但干净。老板娘显然认识陈墨,热情地领我们到角落的位置。

“经常来?”我问。

“嗯。”他给我倒茶,“这里的汤不错,你最近气色很差。”

热气腾腾的虾饺、清蒸鲈鱼、一盅炖得浓白的鸡汤。我小口喝着汤,突然觉得眼眶发热。

“工作不顺?”陈墨突然问。

我抬头,对上他沉静的目光,突然有种想哭的冲动。

“我好像、好像坚持不下去了。”我轻声说。

他静静听着,我把出版社的事一股脑倒出来:王总监的刁难,被迫接手的烂书,越来越少的原创选题……

“你知道最可笑的是什么吗?”我苦笑,“我审的这本书,抄袭了至少三位作家的段落,可社里根本不在乎,只要能赚钱。”

陈墨的手指轻轻敲着桌面,这是他思考时的习惯。

“苏然然。”他叫我全名时总是很认真,“你还记得你高中那篇作文吗?”

《写给自己的情书》。我怎么可能忘记。

“那时候你写,‘文字是灵魂的镜子’。”他声音很轻,“现在呢?你的镜子还在吗?”

我握紧了茶杯,热气模糊了我的视线。

“陈墨,”我哽咽着,“我己经不知道什么是对的了。”

他伸手,轻轻覆在我的手上。他的手很暖,掌心有常年握笔留下的薄茧。

“不需要马上知道。”他说,“但别弄丢自己。”

回程的地铁上,人很少。我们并肩坐着,车窗外的广告灯箱飞速掠过,在玻璃上投下斑斓的光影。

“下周我要去上海出差。”他突然说,“三天。”

“哦。”我点点头,“学术会议?”

“嗯。”他侧头看我,“要带什么特产吗?”

我忍不住笑了:“你当我是小孩子啊?”

他也笑了,眼角泛起细小的纹路。那一刻,我突然意识到,在这个冰冷的城市里,他是唯一知道我所有过去的人。

到家楼下时,他突然从公文包里拿出一个牛皮纸袋递给我。

“什么?”我疑惑地接过。

“打开看看。”

里面是一沓装订好的纸,我的大学毕业论文,关于现代散文的研究。扉页上有陈墨工整的批注:“观点独到,见解深刻。”

“这是……”

“你写的东西,一首很好。”他轻声说,“别让任何人告诉你相反的话。”

我抱紧那沓纸,突然觉得有什么东西在胸腔里破土而出。

那晚,我久违地梦见了高中教室。阳光透过窗户洒进来,黑板上写着数学公式,陈墨站在讲台上,粉笔灰落在他的袖口。白梦蝶在画画,孟瑶偷偷传纸条给我,上面写着:“放学去吃冰淇淋吧!”

醒来时,枕边湿了一片。窗外,北京的第一场雪正悄然落下。

我拿起手机,给陈墨发了条消息:“我想辞职了。”

他很快回复:“好。”

就这一个字,却让我泪流满面。


    (http://www.shuxiangmendi.net/book/cbba00-43.html)

        章节错误,点此举报(免注册)我们会尽快处理.举报后请耐心等待,并刷新页面。

    请记住本书首发域名:http://www.shuxiangmendi.net
书香门第 我的书架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