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46章 番外11:if线现代篇(西安灯火)

字体:     护眼 关灯

第46章 番外11:if线现代篇(西安灯火)

 

西安的秋老虎正烈,谢云琅跟着楚明昭走进“数字博物馆”时,额角己沁出薄汗。冷气扑面而来的瞬间,她忽然愣住——眼前的全息投影里,长安西市的牌坊正缓缓展开,货摊前的胡商吆喝着“波斯琉璃”,穿绿袍的小吏拿着算盘对账,连空气中都飘着淡淡的香料味。

“这是按宋代《长安志》复原的,”楚明昭戴上AR眼镜,眼前的投影立刻多了层数据标注,“你看那家绸缎铺,就是当年你换铜镜的地方。”

谢云琅的指尖穿过全息投影,触到的却是冰凉的玻璃。她想起第一次来西市时,楚明昭就站在这家铺前,手里的铜镜反射着阳光,晃得她睁不开眼。“那时你总爱穿月白裙子,”谢云琅笑着说,“像从画里走出来的。”

楚明昭调出AR里的人物模型,果然有个穿月白襦裙的女子站在绸缎铺前,手里捏着半块铜镜。“根据史料复原的,”她摘下眼镜,“连裙摆的褶皱都参考了宋代壁画。”

两人沿着虚拟的西市街道往前走,路过一家胡饼铺。全息投影里的摊主正往饼上撒芝麻,香气透过通风系统飘出来,竟和谢云琅记忆里的味道分毫不差。“当年你总说这饼太干,”楚明昭笑着递过来一瓶水,“现在有奶茶配着,不会噎着了。”

走到西市的中心广场,一群游客正围着全息戏台看皮影戏。演的是“望远号”远航的故事,谢云琅看着幕布上那个指挥船队的身影,忽然想起楚明昭当年在岭南商栈画的戏本子,上面的小人儿也是这样扎着高马尾。

“那是小航写的剧本,”楚明昭指着戏台旁的说明牌,“他说要让更多人知道‘望远号’的故事。”

戏台后的回廊里,陈列着真实的文物。谢云琅在一个展柜前停下,里面摆着枚唐代的铜鱼符,上面刻着“岭南商栈”西个字。“这是通关用的,”楚明昭解释道,“相当于现在的护照,有了它才能在商路上通行。”

谢云琅想起自己当年的鱼符,总被楚明昭嘲笑“像块生锈的骨头”。她忽然笑出声:“现在的护照,可比这好看多了。”

中午在博物馆的餐厅吃饭,谢云琅点了碗羊肉泡馍。掰馍时,她忽然想起当年在长安,楚明昭总抢她碗里的糖蒜,说“这样才够味”。“你看,”她把掰好的馍推过去,“糖蒜管够。”

楚明昭夹起一瓣糖蒜,忽然指着窗外:“看那边,丝绸之路国际旅游节的彩车正经过。”

彩车上立着巨大的船模,一边是“望远号”的风帆,一边是现代集装箱船,中间用红绸连着。穿汉服的姑娘和穿西装的外宾站在一起挥手,背景板上写着“千年丝路,再谱新篇”。

“我们的船,”谢云琅望着彩车,“现在成了吉祥物。”

下午去参观碑林博物馆时,谢云琅在一块宋代石碑前停住了。碑上刻着《广州港记》,其中一段写着“谢楚二氏,辟海道三千里,通有无,利民生”。“我们的名字,”她指尖抚过石刻,“被刻在石头上了。”

楚明昭拿出拓片本,上面是她特意拓的这段文字:“博物馆说要做个‘丝路人物’特展,这段碑文会放在C位。”她忽然凑近,轻声说,“其实我偷偷加了句‘二人相知,如镜合璧’。”

谢云琅看着她眼里的狡黠,忽然想起当年在岭南商栈,楚明昭总爱在账册的角落里画小像,画她扛着船桨的样子,旁边写着“谢大胆”。

离开西安前,两人去了大唐不夜城。华灯初上时,仿古建筑的屋檐下亮起万盏灯笼,穿唐装的游人提着兔子灯穿行,远处的大雁塔在灯光里泛着金光。

“像不像当年的上元节?”谢云琅看着空中的孔明灯,“你总说要放盏写着‘平安’的灯。”

楚明昭买了两盏荷花灯,递给谢云琅一盏:“现在不让放孔明灯了,放这个一样的。”

两人蹲在湖边,把灯放进水里。灯影顺着水流漂向远处,和岸边的灯笼连成一片光河。“楚明昭,”谢云琅看着灯影里的倒影,“你说我们算不算……把当年的路又走了一遍?”

楚明昭的指尖在水面上轻轻一点,涟漪荡开,把两个倒影揉在一起:“不是重走,是接着走。你看,这河通向渭河,渭河连黄河,黄河入大海,最后会流到广州港。我们的灯,会漂回岭南的。”

晚风拂过,带来远处的琵琶声。谢云琅想起第一次在长安听琵琶,楚明昭说“这曲子叫《春江花月夜》,像我们要去的海”。此刻的琴声里,她仿佛听见了海浪拍岸,听见了船笛长鸣,听见了跨越千年的约定,正在灯火里轻轻回响。


    (http://www.shuxiangmendi.net/book/caifdb-46.html)

        章节错误,点此举报(免注册)我们会尽快处理.举报后请耐心等待,并刷新页面。

    请记住本书首发域名:http://www.shuxiangmendi.net
书香门第 我的书架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