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9章 番外4:if线现代篇(古船)

字体:     护眼 关灯

第39章 番外4:if线现代篇(古船)

 

谢云琅走进船舶考古实验室时,正赶上楚明昭在修复一块船板。

淡蓝色的防尘罩下,楚明昭戴着白手套,用软毛刷轻轻清理着木板上的淤泥。旁边的显示屏上,三维扫描仪正将船板的纹路转化为数字模型,线条流畅得像当年“望远号”的龙骨曲线。

“这是‘澄海号’的残骸,”楚明昭头也不抬,声音透过口罩传出来,带着闷闷的回响,“明代沉船,上个月刚从西沙海域打捞上来,船型和你当年的‘乘风号’很像。”

谢云琅凑过去,看着木板边缘隐约可见的榫卯结构。那是她当年改良的“燕尾榫”,比传统工艺更能抵抗海浪冲击。

“你们怎么知道它叫‘澄海号’?”谢云琅指着木板内侧模糊的刻字。

“靠这个。”楚明昭调出一张高清照片,上面是块残破的铭牌,“用光谱分析还原了字迹,‘澄海’二字和你留在岭南商栈的账册笔迹很像,说不定是你的徒子徒孙造的船。”

谢云琅的指尖在显示屏上划过,三维模型跟着旋转,露出船板内部的一个小凹槽。她忽然笑了:“这里面应该藏着东西。当年我们造‘望远号’时,总爱在龙骨里放枚银币祈福。”

楚明昭眼睛一亮,立刻让助手用内窥镜探查。果然,凹槽里躺着一枚锈迹斑斑的铜钱,上面的“永乐通宝”字样依稀可见。

“你看,”谢云琅看着被小心取出的铜钱,“有些习惯,千年不变。”

实验室的另一侧,几个学生正在拼接陶片。谢云琅走过去,发现他们复原的瓷碗上,印着她再熟悉不过的云纹——那是她和楚明昭当年在岭南商栈院子里画的芭蕉叶变形图案。

“这是‘外销瓷’,”带队教授笑着解释,“宋代通过海上丝绸之路卖到东南亚,现在成了研究贸易史的重要物证。你看这云纹,和同时期罗马出土的玻璃器纹样很像,说明当时东西方有艺术交流。”

谢云琅想起当年波斯商人带来的玻璃镜,镜背上的缠枝纹后来被她改成了云纹,画春还笑说这是“中西合璧”。

“楚老师说您是航海史专家,”学生好奇地问,“您觉得古人是怎么在没有卫星的情况下跨洋航行的?”

“靠星星,靠水流,靠经验。”谢云琅指着窗外,“就像现在的人看导航,我们当年看北斗星。陈默还编过口诀,‘昼看日影夜观星,顺流扬帆逆流行’。”

学生们听得入神,楚明昭走过来时,正好听见她在讲“望远号”如何利用季风穿越马六甲海峡。夕阳透过百叶窗落在谢云琅身上,给她镀上一层暖光,恍惚间竟与史料记载中那个站在船头的岭南王重合。

“该吃饭了。”楚明昭递过来一个保温桶,“食堂今天有清蒸鱼,和你当年爱吃的石斑很像。”

两人坐在实验室外的长椅上,看着学生们抱着文物箱匆匆走过。谢云琅打开保温桶,鱼肉的鲜嫩让她想起画春的手艺。

“下个月要去西沙海域做水下勘探,”楚明昭忽然说,“用无人潜水器,能下潜到两百米深。你要不要一起去?”

谢云琅抬头,看见远处的科研楼顶上,五星红旗正迎风飘扬。她想起当年“望远号”的船帆,也是这样在风中舒展。

“去。”她夹起一块鱼肉,“我倒要看看,当年没走完的海路,现在能探到多深。”

勘探船启航那天,谢云琅站在甲板上,看着无人潜水器被缓缓放入海中。显示屏上,海底的景象实时传来——珊瑚礁像盛开的花朵,沉船残骸在沙中沉睡,几只小丑鱼从瓷器碎片旁游过。

“看这里,”楚明昭指着屏幕上的一个阴影,“像是个货舱,里面可能有完整的瓷器。”

潜水器靠近后,镜头里出现了一排排整齐的青花瓷,碗底的云纹清晰可见。谢云琅的呼吸猛地一滞,那是她当年特意为罗马商人定制的纹样,上面还藏着个极小的“琅”字。

“它没碎。”谢云琅轻声说,像在对深海里的时光打招呼。

楚明昭握住她的手,两人一起看着潜水器将一件瓷器缓缓取出。阳光透过海水折射在瓷面上,泛出温润的光泽,与千年前景色别无二致。

返航时,谢云琅在船舱里整理勘探日志,楚明昭推门进来,手里拿着个小巧的U盘。

“这是用3D打印复原的‘望远号’模型,”她把U盘插进电脑,“按1:100比例做的,连甲板上的滑轮都和你设计的一样。”

屏幕上,虚拟的“望远号”缓缓展开风帆,在数字重建的宋代海面上航行。谢云琅看着船头上那个虚拟的身影,忽然想起最后一次出航时,楚明昭站在码头对她挥手,说“等你回来教我看星图”。

“我回来了。”谢云琅轻声说,像是在对那个等待的身影回应。

楚明昭从背后抱住她,下巴抵在她肩上:“欢迎回家。”

实验室的灯光映在屏幕上,将两个相拥的影子投在墙上,与虚拟的古船重叠。谢云琅忽然明白,所谓永恒,不是长生不老,而是那些被用心记下的故事,能在时光里不断重生。


    (http://www.shuxiangmendi.net/book/caifdb-39.html)

        章节错误,点此举报(免注册)我们会尽快处理.举报后请耐心等待,并刷新页面。

    请记住本书首发域名:http://www.shuxiangmendi.net
书香门第 我的书架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