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7章 番外2:if线番外篇(星图)

字体:     护眼 关灯

第37章 番外2:if线番外篇(星图)

 

楚明昭在驾驶舱里见到谢云琅时,她正蹲在地上,对着导航屏幕上的星图发呆。

“谢工,这是新到的天文数据。”楚明昭把文件夹放在控制台,看着女人指尖划过屏幕上的猎户座,“你对这个感兴趣?”

谢云琅抬头,眼底还带着未散的迷茫。三天前她从博物馆跟着楚明昭出来,就被首接拉到了这艘名为“新丝路号”的货轮上。楚明昭说她是“特聘的航海史顾问”,可谢云琅看着满屏跳动的数字,只觉得比当年解《周髀算经》还要头疼。

“这东西,”她指着屏幕上的卫星云图,“比陈默的浑天仪还准?”

“何止准,”楚明昭调出实时航线,“它能预测未来七天的天气,定位精度到米。当年你要是有这玩意儿,‘乘风号’就不会在大瀛海迷航了。”

谢云琅的指尖顿了顿。楚明昭总能精准地说出那些“过去的事”,像她们从未分开过。博物馆重逢后,楚明昭说自己是历史系教授,研究方向就是海上丝绸之路,而她脖子上的半块铜镜,是祖上传下来的信物。

“你早就知道我会来?”谢云琅问。

“不算知道,”楚明昭递给她一杯热可可,“但我总觉得,那半块铜镜在等什么。就像我研究航海日志时,总觉得缺了最重要的一页。”她看着舷窗外掠过的集装箱,“你看,现在的船不用风帆,不用摇桨,动力来自燃油发动机,一次能装几万吨货物。”

谢云琅顺着她的目光望去。码头上的吊臂正将集装箱往船上装,红色的箱体上印着“中国制造”的字样,旁边还有几个她不认识的字母——楚明昭说那是“意大利文”,意思是“罗马”。

“罗马……”谢云琅低声重复,“当年‘望远号’没能抵达的地方。”

“现在能了。”楚明昭调出一张照片,是她去年在罗马博物馆拍的,“那里有个专门的展厅,陈列着宋代的青瓷,标签上写着‘来自东方的海上使者’。我总觉得,那是你当年送的货。”

谢云琅接过手机,指尖放大照片里的青瓷纹路。那缠枝莲的图案,和她当年让工匠特意烧制的一模一样。

船启航时,广播里响起了船长的声音。谢云琅跟着楚明昭来到甲板,海风掀起她的衣角,带着熟悉的咸湿气息。远处的广州港渐渐缩小,岸边的高楼像被孩童推倒的积木,最后只剩一片模糊的灯火。

“晚上有天文观测活动,”楚明昭递给她一个望远镜,“船上的天文爱好者社团组织的,正好可以看看你当年用来导航的那些星星。”

深夜的甲板格外安静。谢云琅举着望远镜,听旁边戴眼镜的男生讲解猎户座:“……腰带三星连线,指向天狼星,这是航海者的指路灯,古代的商船就是靠它辨别方向。”

“不对。”谢云琅放下望远镜,“天狼星在冬季才最亮,夏季应该看南十字星。当年我们去波斯,陈默特意编了口诀——‘南十字,指南方,船行三月到波斯’。”

男生愣住了,推了推眼镜:“您怎么知道?这是最新的天文研究成果,还没写进教材呢。”

楚明昭在一旁笑:“她是我们的‘活化石’顾问。”

人群散去后,谢云琅靠在栏杆上,看着海面倒映的星光。楚明昭走过来,递给她一本泛黄的笔记本:“这是我根据史料复原的‘望远号’航海日志,你看看缺了什么。”

笔记本上的字迹娟秀,记录着从岭南到波斯的每日航程,甚至标注了遇到的洋流和鱼群。谢云琅翻到最后一页,看见空白处画着半块铜镜,旁边写着一行小字:“待补全,共赴大秦。”

“缺了回程的记录。”谢云琅拿起笔,在空白页写下,“某年某月某日,抵罗马。见金发人,着长袍,以玻璃易我青瓷。其国多石建筑,高数丈,绘神话图。”她顿了顿,补充道,“彼处历法与我不同,然星图暗合《甘石星经》。”

楚明昭看着她落笔的字迹,忽然发现那凌厉的笔锋,竟与自己笔记本上的圆润字体形成奇妙的呼应,像极了铜镜上的“明昭”二字。

“谢云琅,”楚明昭轻声说,“下个月有个国际学术会议,在罗马开。我们一起去?”

谢云琅抬眸,看见远处的航标灯正一闪一闪,像极了当年“望远号”船头的渔火。她想起离开岭南时,自己对画春说的话:“世界那么大,总要去看看。”

“好。”她合上笔记本,“这次,我们坐最快的船去。”

楚明昭笑起来,眼角的细纹里盛着星光:“不是船,是飞机。比风还快。”

夜色渐深,“新丝路号”平稳地行驶在南海。谢云琅躺在甲板的躺椅上,楚明昭给她盖上薄毯。两人谁都没说话,却像分享了一整夜的星光。谢云琅知道,那些当年未竟的航程,未说尽的话,终将在这个时代,一一补全。


    (http://www.shuxiangmendi.net/book/caifdb-37.html)

        章节错误,点此举报(免注册)我们会尽快处理.举报后请耐心等待,并刷新页面。

    请记住本书首发域名:http://www.shuxiangmendi.net
书香门第 我的书架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