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2 章 你的臭名人尽皆知

字体:     护眼 关灯

第12 章 你的臭名人尽皆知

 

静安区的写字楼总带着种新旧糅杂的怪味。28楼的电梯间贴着1990年代的瓷砖,墙皮剥落处露出里面的红砖,像极了这栋楼的历史——前身为国营仪表厂的办公楼,后来被分割成无数间“科技公司”,玻璃门上的公司铭牌换得比电梯里的广告还勤。

小林站在“科创未来”的玻璃门前,手里捏着那张打印得模糊的招聘启事。上周在招聘软件上看到“急招行政文员,双休,月薪八千”时,她以为是逃离黄浦区眼镜店的机会,现在看来,那启事上的“科技”88俩字,大概是用美图秀秀P上去的。

“林小姐是吧?”HR踩着双磨掉跟的高跟鞋走出来,妆容花得像被雨打湿的年画,“我们张总在开会,先跟你聊聊。”

办公室大概二十平米,摆着三张掉漆的办公桌,墙角堆着半人高的快递盒,上面印着“XX饰品专营店”的字样。唯一台亮着的电脑屏幕上,弹着拼多多的客服对话框。

“我们是做智能穿戴设备的,”HR的指甲缝里卡着泥,却努力做出指点江山的样子,“现在拓展线上业务,需要文员负责订单管理、客户对接……”

“就是管网店客服和打包快递?”小林打断她,目光扫过墙上那张写着“年度最佳电商团队”的锦旗——锦旗边角卷得像块咸菜,落款日期是上个月。

HR的笑容僵了一下,又立刻堆起来:“哎呀应届生就是首接!我们是科技公司,电商只是渠道……你看这写字楼,静安寺核心地段,多少大老板在这办公!”

这话倒没说错。这栋楼确实藏着历史——当年国营仪表厂倒闭时,有个老会计在顶楼办公室上吊了,据说因为背了厂里的烂账。后来这里成了写字楼,总有人说加班到深夜时,能听见算盘珠子响。小林现在信了,那些把“科技公司”当幌子的皮包老板,跟当年吸血的烂账没两样,都在榨干打工人的时间和精力。

“薪资八千是税前还是税后?”小林掏出手机准备记。

“嗯……我们是初创公司,”HR开始抠桌角的胶印,“前三个月实习期五千,转正后看表现调薪,社保嘛……满一年再交,这是行业惯例。”

“哪门子的行业惯例?”小林笑了,想起在眼镜店时,师父说过“镜片度数可以微调,但底线不能动”。她站起身,手里的招聘启事被捏成一团,“你们这不是招文员,是找个既当客服又打包还兼保洁的冤大头。”

“你这小姑娘怎么说话呢?”HR也站起来,嗓门尖利得像指甲刮玻璃,“静安寺的写字楼,租金一天多少钱?给你机会来上班是看得起你!多少人挤破头想进我们这种有前景的科技公司……”

“前景就是把网店开成皮包公司?”小林走到玻璃门前,指着外面,“知道这楼以前是啥吗?仪表厂,造的是能测精准度的仪器。现在呢?装的是你们这种连社保都不交的骗子。”

她拉开门时,正撞见个穿西装的男人从里面出来,领带歪在一边,腋下夹着个印着“CEO”的文件夹,里面露出半截进货单。大概就是那个“张总”。

“又黄了?”张总瞥了眼小林的背影,语气平淡得像在说今天的天气,“再去招聘网上挂着,写清楚‘接受应届生、能吃苦耐劳’,总会有傻子来的。”

小林在电梯里按下“1”,看着数字一层层往下跳。手机震动,是之前在眼镜店认识的老顾客发来的消息,说他儿子的公司招行政,正规企业,五险一金齐全。她回了个“谢谢”,把那个“科创未来”的HR拉黑了。

电梯门开在一楼大厅,墙上挂着这栋楼的老照片——1980年代,穿着蓝色工装的工人正抬着仪器出厂,脸上的笑容比现在写字楼里的LED灯还亮。小林走出大门,静安寺的钟声刚好敲响,阳光落在她肩上,暖得像师父递过的烤红薯。

她摸出包里的中级验光师执照,边角被磨得有些毛糙,却比任何“科技公司”的铭牌都实在。刚才那股子恶心劲儿还没散,她对着写字楼的玻璃幕墙无声地骂了句:骗吧,接着骗,总有一天,这楼里的冤魂会算清楚你们欠的账。

然后转身走向地铁站,脚步轻快得像要甩掉什么。她知道,真正的工作在等着她,不是在藏着猫腻的写字楼里,而是在那些需要真本事、讲规矩的地方——就像这栋楼曾经的样子,扎实,透亮,经得起时间的验光。

西铁城的中央商务区总飘着股廉价香水和打印机油墨混合的味道。艾拉捏着那张印着“联邦就业促进署推荐”的传单,站在“未来科技大厦”的旋转门前,玻璃上映出她洗得发白的衬衫领口——这是她这个月面试的第七家“高新技术企业”,传单角落用小字印着:“响应联邦‘生育激励计划’,优先录用多子女家庭”。

电梯在15楼停下,门刚开条缝,就听见里面传来尖利的争吵。一个戴金边眼镜的男人正对着电话咆哮:“我说了这批货要贴‘智能芯片’标签!管它里面是啥,包装上印上联邦科技部认证就行!”看见艾拉,他立刻换上笑脸,伸手要握:“是艾拉小姐吧?我是CEO马克,我们这可是响应联邦‘青年创业扶持计划’的重点项目。”

办公室比艾拉租的单间还小,三张办公桌拼在一起,上面堆着成箱的塑料手环——传单上吹得神乎其神的“健康监测智能设备”,拆开来看,连显示屏都没有。墙上贴着张巨大的海报,联邦总统的头像旁印着标语:“每多生一个孩子,就是为国家未来投资”,海报边角卷着,露出后面的招租广告。

“我们需要一位行政文员,”马克搓着手,金边眼镜滑到鼻尖,“主要负责……嗯,客户咨询、订单记录,还有点杂务。月薪2000信用点,每周工作60小时,试用期半年,转正后……看情况交社保。”

艾拉盯着他衬衫上的咖啡渍:“联邦劳动法规定每周工时不超过48小时,试用期社保必须缴纳。”

马克的笑容僵了一下,从抽屉里翻出个徽章别在胸前,徽章上印着“联邦青年创业导师”:“年轻人要懂奉献!你看这大厦,多少像我这样的创业者在这里为联邦经济做贡献?总统都说了,要鼓励生育,更要鼓励创业,这是我们西铁城的未来!”

他突然压低声音:“我跟你说,我表姐夫在联邦就业署,这项目是他特批的‘重点扶持单位’。你要是好好干,以后说不定能进署里当临时工……”

艾拉想起上周在就业署排队的场景。窗口后的工作人员一边啃着三明治,一边把她的简历往“待审核”堆里扔,嘴里嘟囔着:“现在的年轻人,不肯吃苦还嫌钱少,真该学学那些多生孩子的家庭,为国家做贡献才是正经事。”旁边的公告栏上,“生育补贴申请指南”被“创业扶持贷款广告”盖了一半,墨迹晕开,像片化不开的污渍。

“你们的‘智能设备’,”艾拉指着纸箱,“有联邦质检认证吗?”

马克的脸涨成了猪肝色:“你什么意思?质疑联邦扶持项目?我告诉你,像你这样挑三拣西的年轻人,就该被送去‘再教育中心’,学学什么叫感恩!”

艾拉拿起包往外走,走到门口时回头看了眼那张总统海报。海报上的总统正微笑着指向远方,仿佛那里有光明的未来——可艾拉只看到无数个像马克这样的“创业者”,拿着联邦的扶持资金,干着糊弄人的勾当;看到就业署的人对着规章条文打盹,却对真正的就业困境视而不见;看到电视里每天播放“生育率再创新高”的喜讯,却没人问一句:这些孩子长大后,要去那些连社保都不交的“科技公司”里做什么?

旋转门把阳光切成碎片,艾拉站在碎片里,深吸了口气。街角的面包店门口贴着招聘启事:“招店员,时薪15信用点,周休两天,包社保”。她走过去,把那张印着“联邦推荐”的传单扔进了垃圾桶。

风卷着传单的边角,在地上打了个旋,像一声无人听见的嗤笑。西铁城的钟声敲响了,阳光穿过玻璃幕墙,照亮了大厦墙面上那些细小的裂痕——那是无数个失望的瞬间,在光鲜的“未来”表面,刻下的真实印记。


    (http://www.shuxiangmendi.net/book/caehfa-51.html)

        章节错误,点此举报(免注册)我们会尽快处理.举报后请耐心等待,并刷新页面。

    请记住本书首发域名:http://www.shuxiangmendi.net
书香门第 我的书架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