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15章 十味慰哀

字体:     护眼 关灯

第115章 十味慰哀

 

哀乐队的锣鼓唢呐声,撕心裂肺地响了起来,穿透冬日的凝滞空气,在青石巷狭窄的空间里反复冲撞、回荡。那是一种程式化的悲怆,带着不容置疑的宣告:仪式开始了,人,是真的走了。

白事棚里,气氛更加肃穆压抑。披麻戴孝的小刘,木然地跪在灵前,随着司仪的唱喏,机械地磕头、还礼。亲戚们陆续到了,低声啜泣着,上前焚香祭拜。街坊邻居们则沉默地忙碌着,搬桌椅、烧热水、招呼远来的亲朋。空气中弥漫着香烛纸钱燃烧的浓烈气味,混合着冬日早晨的寒意和哀乐那穿透耳膜的喧嚣。

在这片由悲伤、忙碌和喧嚣构成的底色上,陈默的灶台,成了另一个沉静的核心。

临时搭建的露天灶台旁,几口大锅、大蒸笼己经架起,柴火在灶膛里噼啪作响,旺盛地燃烧着。陈默系着一条素净的围裙,神色专注,动作沉稳有力,仿佛周遭那震耳欲聋的哀乐锣鼓声,都被他隔绝在了一层无形的屏障之外。他的世界,此刻只剩下眼前的火候、锅中的食材、以及那份沉甸甸的承诺——让帮忙的街坊邻里、前来吊唁的亲朋,都能吃上一口热乎、实在、合乎规矩的饭菜,尤其是小刘,他需要这口热食支撑着熬过这最难的几天。

“管几餐饭”,这是规矩,也是情分。主家再悲痛,也得让帮扶的人吃饱,让奔丧的亲友有口热汤暖身。小刘之前挨家挨户磕头求助时,说的就是“帮帮我爹操持后事……”

陈默看着街坊们帮忙从小刘家肉摊上搬来的丰富食材,心里盘算着十道菜的席面规制。小刘的摊子货品齐全:上好的五花肉(做扣肉、红烧肉)、厚实的牛腩、整扇的羊排、肥美的草鱼(或鲤鱼)、甚至还有上好的猪肋排。蔬菜瓜果也是街坊们凑来的时令货和耐储的土豆、萝卜、大白菜、豆腐等。

“默哥,摊上的东西,你看中啥就用啥,甭客气!”小刘哑着嗓子,红肿的眼睛里满是信任。父亲留下的这个摊子,此刻成了支撑这场送别仪式的物质基础。

陈默点点头。白事大席,讲究的是体面、饱足、慰藉哀思。菜品要实在、热乎、分量足,更要符合规矩,显出主家的心意。十道菜,荤素搭配,汤菜齐全,是常见的规制。

他深吸一口气,开始了他的“战场”。核心,自然是小刘特意点出的“扣肉”,并围绕它构建完整的席面。

1. 梅菜扣肉:这是当之无愧的“台柱子”。选最方正肥厚的上五花,皮烙焦黄刷净,煮透扎孔抹酱油,宽油炸至金红起酥泡,冰水激出虎皮。切厚片,皮朝下码入大碗。上好的梅干菜泡发洗净切碎,加姜蒜末、干辣椒段、糖、酱油、肉汤炒香。铺在肉片上压实。上大笼屉,大火足汽蒸至肉片酥烂肥糯,油脂沁透梅菜。倒扣盘中,红亮酥烂,香气霸道,是席面最压秤的体面。

2. 黄焖羊肉:整扇羊排斩块,冷水浸泡去血水,焯透洗净。大锅热油,下姜片、葱段、八角、桂皮、香叶、干辣椒(去籽)爆香,倒入羊肉块煸炒至微焦,烹入黄酒、大量酱油、少许糖色翻炒上色。加入足量滚开热水,大火烧开撇沫,转小火慢炖至羊肉软烂。汤汁浓郁,羊肉酥香不膻,撒上香菜末,是冬日白事席上温补驱寒的硬菜。

3. 红烧肉:另取上五花肉,切稍小些的方块。冷水下锅焯透洗净。炒糖色,下肉块翻炒上色,烹黄酒。加热水没过肉块,放葱结、姜片、八角、桂皮、香叶。大火烧开撇沫,转小火慢炖至汤汁浓稠,肉质酥烂红亮。这道菜虽不如扣肉精致,但那份家常红烧的醇厚酱香,是许多人记忆里最踏实的味道。

4. 红烧鱼: 取肥美的草鱼或鲤鱼,处理干净,两面剞花刀。热锅宽油,鱼身拍干淀粉,下锅煎至两面金黄定型。锅留底油,爆香葱姜蒜、干辣椒、八角,烹入黄酒、酱油、醋、糖,加适量热水烧开。放入煎好的鱼,中火烧制,不断将汤汁淋在鱼身上,首至汤汁浓稠,鱼肉入味。装盘,象征“有余”,寄托对逝者身后安宁、生者生活继续的朴素愿望。

5.粉蒸排骨:选用小刘摊上新鲜的小肋排,斩成寸段,用清水浸泡去血水。沥干后,加入姜末、蒜末、料酒、酱油、豆瓣酱(剁细)、少许糖、花椒粉抓匀腌制入味。陈默拿出自家配制的蒸肉米粉(大米加花椒、八角炒香磨成粗粉),与腌制好的排骨拌匀,确保每块排骨都均匀裹上米粉,再淋入少许菜籽油抓匀(防止蒸后发干)。将拌好的排骨平铺在垫了红薯块(或芋头块、土豆块)的蒸笼屉上。放入上汽的大蒸锅中,大火猛蒸一个时辰以上,首到米粉晶莹透亮,排骨软烂脱骨,红薯吸饱了肉汁变得粉糯香甜。出锅时热气腾腾,排骨裹着晶莹的米粉,软糯咸香,垫底的红薯吸足油润精华,是席面上既体面又实惠的硬菜。

6. 萝卜炖牛腩(醇厚暖身):牛腩切块焯水去腥。大锅热油,下姜片、葱段、八角、桂皮、香叶爆香,倒入牛腩块煸炒至变色,烹入黄酒、酱油翻炒上色。加入足量滚开热水,大火烧开撇沫,转小火慢炖。待牛腩炖至软烂,倒入滚刀切块的白萝卜同炖。萝卜吸饱肉汤精华,变得透明软糯。汤汁浓稠醇厚,撒上香菜末。

7. 家常豆腐(素净厚实):老豆腐切厚片或大块。热锅凉油,将豆腐煎至两面金黄。锅留底油,爆香蒜末,下入煎好的豆腐,加酱油、少许糖、适量热水(或肉汤)烧制片刻,让豆腐入味。汤汁不必过多,突出豆腐本身的豆香和厚实口感。

8. 清炒时蔬(清爽解腻):根据街坊凑来的时令蔬菜,择洗干净。热锅快火,蒜末爆香,下入蔬菜快速翻炒,加盐、少许糖调味,保持蔬菜的翠绿爽脆。这道菜在厚重荤腥间提供一抹清爽。

9. 雪菜炒毛豆(咸香小菜):腌雪里蕻咸菜切碎洗净挤干。毛豆(青豆)焯水断生。热锅凉油,爆香蒜末、干辣椒段,先下雪菜炒出咸香,再倒入毛豆翻炒均匀,加少许糖提鲜即可。咸香适口,是下饭的佳品。

10. 白菜豆腐肉片汤(清口暖胃):*大骨或鸡架熬煮的清汤打底,烧开后,下入切厚片的卤水老豆腐和撕成大片的白菜帮。煮至白菜软烂,豆腐滚烫,再下入用边角料猪肉切成的薄片上浆滑熟。只需简单盐、胡椒粉调味,撒上葱花、滴几滴香油。一大盆清鲜滚烫,在席面尾声暖胃收口。

哀乐的锣鼓声一阵高过一阵,司仪的唱喏抑扬顿挫,灵前的哭声时断时续。白事棚里人来人往,悲戚的面容、疲惫的身影交织。

而陈默的灶台前,蒸汽氤氲,各种浓郁的、带着人间烟火气的饭菜香味混合在一起,形成一股更强大的暖流:扣肉的霸道荤香、黄焖羊肉的浓郁酥香、红烧肉的酱香、红烧鱼的鲜香、水鱼的醇厚胶香、炖牛腩的肉香、豆腐的豆香、小菜的咸鲜、清汤的鲜甜……十道菜,十种风味,共同构筑起一个饱足、体面、带着生活实感和人情温度的慰藉空间,顽强地与冰冷的哀乐和香烛纸钱的气息分庭抗礼。

帮忙的街坊们,在穿梭忙碌的间隙,闻到这复杂而、又完全合乎规矩的席面香气,紧绷的神经似乎也得到了一丝不易察觉的松弛。他们互相传递着眼神,低声道:

“啧,这席面硬气!扣肉、水鱼、黄焖羊……小刘家是真舍得!”

“陈师傅这手艺,真是镇得住场子,十道菜样样扎实。”

“唉,老刘头走得突然……小刘这孩子,把摊上最好的都拿出来了……多亏了大家伙儿,也多亏了陈默操持啊。”

当开饭的时辰到了,十道热气腾腾、分量十足的菜肴被依次端上临时拼起的大圆桌。红亮酥烂的梅菜扣肉、色泽金黄油润的黄焖羊肉、酱香浓郁的红烧肉、形态完整的红烧鱼、胶质红亮的红烧水鱼、肉烂萝卜透的萝卜炖牛腩、金黄厚实的家常豆腐、翠绿清爽的清炒时蔬、咸香下饭的雪菜炒毛豆、还有那一大盆清亮滚烫的白菜豆腐肉片汤。帮忙的街坊、远道而来的亲戚、吹打哀乐的乐手们,都围拢落座。

没有人高声喧哗,只有碗筷轻微的碰撞声和低声的交谈。人们沉默地盛饭、夹菜,将那滚烫的、实在的食物送入口中。那扣肉的丰腴满足、羊肉的温补酥香、红烧肉的醇厚家常、鱼肉的鲜美、水鱼的滋补浓醇、牛腩的软烂、豆腐的厚实、小菜的咸鲜、汤水的暖胃……十道菜,如同十种不同的慰藉,填满了胃,也暂时支撑住了哀伤的心。胃里有了这厚实滚烫的食物,似乎连承受悲伤的力气也坚实了一分。

小刘也被街坊硬拉着,坐到主位。他看着满桌的菜肴,尤其是那碗扣肉、那条鱼、那盆水鱼——这都是父亲摊子上最好的东西,如今成了送别父亲席面上的体面。他夹起一片扣肉,那肥糯酥烂、入口即化的口感和浓郁的滋味瞬间占据了一切。眼泪无声地滑落,他埋着头,大口吞咽着混合了泪水的饭菜。这顿饭,是父亲留下的摊子供养的食材,是街坊邻里凑集的情分,是陈默的手艺凝聚的仪式,是他活下去必须咽下的、带着烟火气与人情味的沉重滋味。

陈默没有上桌。他解下围裙,站在稍远的角落,默默看着众人吃饭。灶膛里的余火还在微微发红,映着他沉静的脸庞。哀乐声依旧在耳边轰鸣,纸钱的灰烬在空中飘飞。但眼前这幅景象——十道菜组成的完整席面,众人围坐,沉默而专注地吃着热饭热菜——却让他感到一种庄重的平静。

生命的逝去如同这冬日的寒风,冰冷刺骨,无法阻挡。但活着的人,依然要遵循礼仪,要吃饱穿暖,要在彼此的扶持和这一餐餐带着规矩与情义的饭食中,继续走下去。这白事棚里升腾的十道烟火气,这由肉摊食材化作的完整席面,这沉默中传递的碗筷……它们如此平凡,又如此庄重,带着丧事的肃穆与生活的粗粝,构成了对抗无常最坚韧的屏障,也凝聚着生者对逝者最后的敬意与对彼此最朴实的关怀。

角落里的黑陶罐依旧未曾出现,但陈默心中那份守护“烟火人情”的信念,在这哀乐锣鼓与十道菜席面的交响中,变得比以往任何时候都更加清晰、更加坚定。青石巷的烟火,在死亡的阴影下,依然顽强地遵循着它的轨迹,用最朴实的味道和最实在的规矩,温暖着生者的哀肠,也延续着生活的脉络与尊严。


    (http://www.shuxiangmendi.net/book/caafb0-115.html)

        章节错误,点此举报(免注册)我们会尽快处理.举报后请耐心等待,并刷新页面。

    请记住本书首发域名:http://www.shuxiangmendi.net
书香门第 我的书架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