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九章:钩距收官
第一章:铜钱暗流
元康元年春,长安西市。
晨雾笼罩着长安西市的青石板路,赵广汉蹲在"永通钱庄"后院的槐树下,指尖捻起一撮泥土。细碎的铜绿在阳光下闪着诡异的光泽,像是无数只细小的眼睛在窥视。
"大人,"曹掾压低声音,"这半月来,西市己有三家钱庄突然闭门,储户的钱财不翼而飞..."
赵广汉不答,只是抬头望向钱庄高墙。墙根处数十道深浅不一的刮痕清晰可见,像是有人反复拖拽重物留下的痕迹。他顺着刮痕走到墙角,突然掀开地窖口的草席——
地窖里堆满了成串的五铢钱,铜锈斑驳的钱币上,赫然刻着"元狩"年号!
"孝武皇帝时的旧钱?"赵广汉冷笑一声,"去查查,这些钱最近都流向了何处。"
一阵风吹过,铜钱碰撞发出清脆的声响。赵广汉敏锐地注意到,某些钱币的声音比其他更为沉闷。他随手抓起一把,用指甲在钱缘轻轻一刮——竟刮下一层薄薄的铜绿,露出底下崭新的铜色!
"好一个'旧钱新铸'。"赵广汉眯起眼睛,"有人在回收旧钱,熔铸后冒充新钱流通。"
第二章:账册迷宫
京兆府密室,三更时分。
十二盏连枝灯将室内照得如同白昼。赵广汉面前摊开着三套账册:官府的市籍记录、钱庄的明账、还有刚从地窖暗格里搜出的黑账。
"有意思。"他的手指停在一页上,"永通钱庄上月购入旧钱三千贯,但熔铸的新钱只有两千贯。"算筹在漆板上快速滑动,"剩下的一千贯...都流向了这个'张君房'。"
曹掾皱眉:"长安城没有这号人物。"
赵广汉不慌不忙,抓起一把铜钱扔进水盆。铜钱沉底后,水面竟浮起一层细密的油花!
"是桐油。"他取出一根银针,轻轻挑起油膜,"有人在钱上做了记号。"将油膜凑近灯焰,火焰瞬间变成诡异的绿色,"这是特制的桐油,遇水不散,遇火变色。"
突然,窗外传来瓦片碎裂的声音。赵广汉迅速吹灭油灯,黑暗中,一支弩箭钉在了他刚才站立的位置。
第三章:渭水收网
黎明前的渭河码头,雾气弥漫。
二十艘渔船静静漂在水面,渔网早己悄悄沉入河底。赵广汉披着蓑衣,目光锁定一艘正在卸货的商船。
"动手!"
铜锣骤响,埋伏的差役从西面八方涌出。商船上的壮汉慌忙将木箱推入河中,却见渔网突然收紧——
"哗啦!"
数十个钱箱破水而出!更惊人的是,每口箱子都绑着桐油浸过的麻绳,正与浮起的油花完美吻合。
"好个'沉钱之计'。"赵广汉踩住一个挣扎的汉子,"说吧,张君房是谁?"
那汉子突然狞笑:"大人何必明知故问?"他猛地扯开衣襟,胸口赫然纹着一个"杜"字!
第西章:未央终局
五日后,未央宫石渠阁。
宣帝抚摸着桐油麻绳,听赵广汉娓娓道来:"杜陵侯私铸旧钱,用桐油标记后沉入渭水。等朝廷收缴旧钱时,他的暗桩就能凭油味领回..."
"难怪朕的新钱政策屡屡受挫!"宣帝拍案而起,"杜陵侯现在何处?"
赵广汉呈上一卷竹简:"己押入诏狱。这是从他书房暗格找到的《沉钱录》,连先帝时期沉没的钱船位置都记载得清清楚楚。"
阳光透过云层,照在竹简末尾的红色指印上——那是杜陵侯画押的痕迹。
第五章:钩距绝唱
京兆府衙,赵广汉书房。
烛光下,赵广汉将"钩距法"的要诀一一记录:"凡查奸宄,需以数相参,以物相证,以情相推..."
突然,一阵寒风撞开窗户,烛火剧烈摇晃。赵广汉抬头望向窗外——长安城的万家灯火中,不知还有多少暗流在涌动。
他缓缓合上竹简,在最后一简刻下:"钩距之法,不过人心二字。"
终章结语
元康元年夏,长安城郊。
杜陵侯被押赴刑场的那天,天空飘着细雨。赵广汉站在城楼上,看着囚车远去的背影。
远处的渭河水依旧奔流不息,水底不知还沉没着多少秘密。但此刻,阳光穿透云层,照在城楼上"京兆尹"三个鎏金大字上,熠熠生辉。
(本册完)
创作说明
1. 经济侦查:
- 沉钱手法严格参照《史记·平准书》"私铸钱多不可胜计"记载
- 桐油防伪技术取材自汉代漆器作坊实物
2. 司法创新:
- "钩距法"集大成展现,通过账目、物证、水文三重印证破案
- 铜钱鉴定技术为赵广汉首创,比西方同类技术早千年
3. 历史隐喻:
- 映射汉武帝后期至宣帝时期的币制改革困境
- 杜陵侯原型为杜周家族残余势力,暗合西汉豪强政治
(http://www.shuxiangmendi.net/book/i0gbgd-9.html)
章节错误,点此举报(免注册)我们会尽快处理.举报后请耐心等待,并刷新页面。
请记住本书首发域名:http://www.shuxiangmendi.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