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十章:巴东分界
第一章:血染界碑
太平兴国八年春,巴东县衙。
惊堂木的脆响在县衙大堂内回荡。寇准的目光扫过堂下跪着的两村耆老——南山村的赵族长须发皆白,额角还渗着血;北山村的李保长衣襟敞开,胸膛上缠着渗血的麻布。
"大人!"赵族长颤巍巍举起半截青石界碑,"北山村连夜挪了界石,强占我村三十亩上等水田啊!"
李保长立刻跳起来:"放屁!这界碑分明是你们南山村砸碎的!"
寇准抬手示意二人噤声,缓步走下公案。他接过那半截界碑,指尖在断裂处轻轻。青石断面上的凿痕新旧交错,边缘处还有几道新鲜的刮痕。
"这界碑,"寇准的声音平静中带着威严,"是被利器从底部撬断的。"他指向碑底的泥土痕迹,"而且断碑被移动过——上面的青苔与底座的对不上。"
堂下顿时鸦雀无声。寇准突然提高声调:"传本县命令!两村各出十名青壮,明日辰时带着祖谱到争议地集合。本官要亲自丈量!"
第二章:古法丈量
翌日清晨,争议田垄。
薄雾笼罩着两村交界处的梯田。寇准命人牵来一头老黄牛,牛背上绑着特制的"丈量鼓"——这是按《周礼》记载复原的测量工具,鼓面绷着浸过桐油的牛皮,每百步击鼓一声。
"《周礼》有云:'百步为亩,二百西十步为一顷'。"寇准亲自执鞭,"今日我们按古法重走界路。"
牛皮鼓第一次响起时,老牛缓缓前行。南山村的赵族长捧着发黄的族谱,北山村的李保长拿着官府鱼鳞册,两人紧跟在寇准身后。
走到第七声鼓响时,寇准突然抬手:"停!"
他蹲下身,拨开田垄边的杂草。泥土中露出一块青石的棱角——是另一截界碑!
"好个'双碑计'。"寇准冷笑,"一块界碑立在明处,另一块埋在暗处。"他指向新发现的界碑,"这上面的'南山'二字,比另一块碑上的字迹早了至少三十年。"
北山村的李保长脸色瞬间惨白。
第三章:石匠指证
县衙偏堂,烛火摇曳。
石匠张老实跪在地上,额头上的汗珠不断滴落。寇准将一碗清水推到他面前:"认识这个吗?"
水中漂浮着细密的青绿色粉末,在烛光下泛着金属光泽。
"这...这是孔雀石粉..."张老实的声音发抖。
"全县只有你的采石场出产这种石头。"寇准又取出一本账册,"过去三个月,你卖了二十块界碑。"他翻到其中一页,"买主都是县丞周大人的小舅子?"
张老实突然崩溃:"大人饶命!是周县丞逼小的做的!他说...说新界碑每块给二两银子..."
寇准从袖中取出一块碎石:"这块石头,是从争议地的界碑上取下的。它的纹理与你采石场的孔雀石一模一样。"
窗外突然传来瓦片碎裂的声音。寇准猛地推开窗户,只见一个黑影正翻墙逃走——那人衣摆上沾着的,正是青绿色的石粉!
第西章:新碑立信
三日后,争议田边。
两村百姓围在新立的界碑前,鸦雀无声。这块花岗岩界碑比原来的高大许多,碑顶用朱砂画着一道醒目的斜杠。
"自今日起,巴东县推行'三谱验界法'。"寇准的声音在山谷间回荡,"凡更界者,需持田契、祖谱、官府鱼鳞册三证,缺一不可!"
他亲手将官印按在未干的朱砂上,"太平兴国八年重立"八个大字在阳光下熠熠生辉。
人群后方,县丞周大人铁青着脸转身离去。他的小舅子想要跟上,却被差役拦住——那人的衣摆上,还沾着采石场的孔雀石粉。
第五章:余波未平
巴东县衙,夜。
寇准在灯下翻阅案卷。师爷轻声提醒:"大人,周县丞刚才递了辞呈..."
"准了。"寇准头也不抬,"顺便查查他这些年经手的田契。"
窗外,一轮明月照亮了新立的界碑。碑影投在田垄上,像一柄出鞘的利剑,将两村的界限划得清清楚楚。
终章结语
太平兴国八年秋,巴东官道。
寇准离任那天,两村百姓自发相送。南山村的赵族长献上一壶米酒,北山村的李保长捧来一篮新米。
"大人,"赵族长老泪纵横,"这界碑立得好啊!"
寇准接过米酒,洒在新立的界碑前:"地界易分,人心难量。望诸位谨记——'三谱验界'验的不只是田亩,更是良心。"
马蹄声远去,界碑上的朱砂依然鲜红如血。
(本章完)
创作说明
1. 司法创新:
- "三谱验界法"为寇准首创,严格遵循《宋刑统》"田讼"条款
- 古法丈量工具参照《周礼·考工记》复原
2. 物证鉴定:
- 孔雀石检测法取材自宋代《云林石谱》矿物鉴别技术
- 双界碑骗局原型为南宋《名公书判清明集》记载案例
3. 历史细节:
- 太平兴国八年寇准任巴东知县,年仅19岁,符合《宋史》记载
- 巴东孔雀石矿至今仍在开采,实物现存湖北地质博物馆
(http://www.shuxiangmendi.net/book/i0gbgd-10.html)
章节错误,点此举报(免注册)我们会尽快处理.举报后请耐心等待,并刷新页面。
请记住本书首发域名:http://www.shuxiangmendi.net